樂朋
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揚。可端拱(宋太宗第三個年號)元年(公元988年)的一樁家丑卻鬧到朝堂上,要由太宗皇帝親自裁決。
這樁家丑,就是宋初高級將領崔彥進家的財產爭奪案。崔老將軍生病、從保靜軍節(jié)度使卸職回京沒幾天,便一命歸西了;老爺子尸骨未寒,不爭氣的兒子們就兄弟鬩墻,為家產分割鬧得你死我活,沸反盈天,成了風傳京城的大丑聞。家人磋商、親友調解,都未達成一致,無奈之下只得打官司,交開封府衙審理??蛇@件觸及切身利益的遺產爭訟案,依然無解:老大答允的、老二不買賬,老二擺平了、老三又不服氣。捏著這燙手山芋的京兆尹,哪個崔家公子都不想得罪,于是踢皮球,將這樁遺產訟案上報朝廷。
宋太宗倒也不含糊,立即傳召崔家兄弟入朝堂,聽取其財產聲索理由,最終拍板,確定遺產分割方案。最高權威的皇帝旨意,崔家兒子們不服從不行了。一樁爭奪財產的家丑至此畫上句號。
不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嗎?宋太宗緣何要出手干預、自尋煩惱呢?他事后的一番私房話道明了原委:“此細務,朕不宜親臨,但以嘗任節(jié)制,不欲令其子辱于父耳?!币驗榇迯┻M是朝廷大員,他不想由于其兒子們的爭財丑聞而讓老將軍蒙羞,所以親自出面、迅速平息。顧惜已故重臣顏面的意圖,十分清楚;可實際上,何嘗不是為朝廷臉面?試想,任由家丑鬧得滿城風雨,讓老百姓在背后對崔家指指戳戳,令開國元戎的名譽掃地,朝廷體面能不連帶受損?太宗皇帝的政治和大局意識,可不賴呦。
然在我看,崔家兒子爭奪家產的丑聞,不僅是幾位公子哥貪圖錢財、罔顧兄弟情分,追根溯源,還在崔彥進生前多行不義,斂財不擇手段,其家教、家風也勢利低俗,養(yǎng)成下一代貪財好貨的壞習氣。崔家丑聞,實為老將軍崔彥進之種豆得豆、自作自受。
崔彥進有膽略、善騎射,在后周太祖帳下領禁軍,任控鶴指揮使,昭州刺史。宋初又領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武信軍節(jié)度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伐蜀,擔任鳳州路行營前軍副都部署的崔彥進,攻下成都后與王仁瞻、王全斌等“縱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諸不法事”,受貶職處分。后從太宗平北漢、征幽州、擊遂城,戰(zhàn)功不小,一次就斬契丹敵首萬級,加封檢校大尉、關南都部署。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冬的征遼戰(zhàn)事中,他不受主帥曹彬節(jié)制、指揮,擅自領兵回撤,致宋軍大敗,謫右武衛(wèi)上將軍。史書說他雖頻立戰(zhàn)功,“然好聚財貨,所至無善政”。每次攻城略地,崔彥進都實行“三光”政策,以燒殺搶掠貫徹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潛規(guī)則。他搜刮“戰(zhàn)利品”,從金銀珠寶到美女珍玩,一樣不落。一家人在京城生活奢侈、恣意享樂不說,還大量置買田地、房產,成了有名的大富豪。以暴力掠奪發(fā)家的崔彥進及其貪得無厭的言傳身教,幾個兒子見錢眼開、搶奪家產,也就不足為怪了。
總而言之,崔彥進雖“安全著陸”,死后追贈侍中,可身后爭奪遺產的家丑,就彰顯其為將不仁、治家不廉的貪婪。家丑鬧上朝堂,讓宋太宗給他擦屁股,是其生前窮兇極惡聚斂錢財?shù)谋厝缓蠊?,不能光怨其兒子不爭氣?/p>
崔府家丑鬧上朝堂,昭示了一條官場準則:清廉乃是為官第一要義。官員倘能清正做官、清廉治家,那么生前死后就不愁丑聞纏身、落下罵名。
注:文中崔彥進史料見《宋史》列傳第十八。
(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