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前
在全省人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并以優(yōu)異成績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四川黨的建設》雜志也迎來創(chuàng)刊60周年。我作為黨刊一路發(fā)展壯大的一名見證人和參與者,同時,作為曾在東汽黨委辦公室和宣傳統(tǒng)戰(zhàn)部工作多年的黨務工作者、黨報黨刊讀者與通訊員,此時來記述一段我與黨刊的故事,是件很榮幸很有意義的事。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作為省委機關刊,一直是中共四川省委指導全省工作的重要媒體,發(fā)揮著傳達省委聲音的重要喉舌作用。其辦刊宗旨是高舉旗幟、圍繞中心、服務讀者,以黨員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為讀者對象,作為省委和各級黨組織聯(lián)系黨員干部的橋梁紐帶,成為從事基層黨務與宣傳思想工作者的工作指南。
我于20世紀70年代初進入東汽參加工作,最初是在生產車間和技術部門從事汽輪機主機等主導產品的設計制造,80年代入黨提干后則一直在東汽黨委職能部門從事宣傳思想和企業(yè)黨建工作。期間按照省、市委要求部署和企業(yè)黨委部門安排,參與并具體負責企業(yè)內部對國家三級黨報黨刊的發(fā)行訂閱,成了不少黨報黨刊編輯記者的老朋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東汽地處綿竹漢旺極重災區(qū),距龍門山震中僅有一山之隔,數(shù)百名人員罹難、上百億元資產損失,成為了那場浩劫破壞最重、被迫撤遷和異地重建的大型國企。在東汽抗災自救最困難的時候,我一直堅守崗位在漢旺基地參與救援,在廠內與單位同事先后接待了數(shù)千名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媒體記者,其中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雜志、《四川日報》、四川電視臺、《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等。
其中,被評為“全國宣傳抗震救災先進期刊”的《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的編輯記者,曾多次趕到東汽的救災現(xiàn)場和重建工地,為企業(yè)黨員干部和職工群眾加油助力。他們奔走呼號的足跡遍及汶川、北川、綿竹、什邡、青川、都江堰等極重災區(qū),他們細心傾聽、深入采訪、連日撰寫的許多文章、專稿,除了刊物自身刊載報道外,還被省內其他媒體和上級刊物轉載播報,產生了巨大影響,深刻見證了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戰(zhàn)勝災難的偉大壯舉,特別是將黨的聲音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穿越山山水水傳遞到城鎮(zhèn)鄉(xiāng)村和千家萬戶。
現(xiàn)在,災難已過去十年,東汽員工和災區(qū)人民仍難以忘記,內心銘記著感恩與感激之情:感恩黨和國家的關懷與溫暖;感激全國軍民的鼎力相助;感謝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支持……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國改革發(fā)展各項事業(yè)走進新時代,黨報黨刊的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也被賦予了新的責任和使命,要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按照黨報黨刊的黨性原則和本質屬性,“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黨報黨刊在傳遞黨的聲音、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議、堅持黨的領導等方面首先要堅持導向性。今年“七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新近入黨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同志寫信,勉勵他以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表率在“從藝做人”上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shù)娜?。習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也充分體現(xiàn)了黨對文藝文化事業(yè)的高度重視,黨報黨刊等新聞輿論工作者則更要堅持正確導向,做一名有情懷、有信仰、有擔當?shù)娜恕?/p>
目前,各級黨報黨刊的出版發(fā)行還是以財政撥款公費訂閱為主,若能在內容上增強貼近性、在文字上增強可讀性、在編輯排版上增強生動性,進而增強輿論導向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那么無論是干部黨員還是百姓群眾,個人自費訂閱購買黨報黨刊的現(xiàn)象必會與日俱增,甚至在社會公眾精神文化生活中成為一種習慣和常態(tài)。黨報黨刊的導向作用并非一味嚴肅有余、活潑不足,在引導公眾輿論的同時也應該堅持講實話、表真情、訴衷腸、抒民意,其宣傳內容也就更能令人感到親切和信服。
如今,震后滿目瘡痍的災區(qū)已是欣欣向榮、萬象更新。而我則仍在負責德陽市紀實文學家協(xié)會的團體創(chuàng)作,與省、市內外文化、新聞界朋友始終保持著聯(lián)系互動,堅持以黨報黨刊等重要媒體為主陣地,與全省人民一道奮力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作者系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黨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責編: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