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亮
春節(jié)過后,父母紛紛外出打工,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中開始流行一種游戲——“死亡游戲”。
何為“死亡游戲”?例如幾個孩子,三五成群的,避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視線,或者悄悄約至一個僻靜的地方,或者躲藏在室內(nèi),為了排解內(nèi)心的孤寂無聊,尋求特別的刺激,或所謂的“巔峰體驗”,按照約定,對當中的一個人,長時間用手或被子捂住其口鼻,致其幾近窒息為止。然后,呼天喚地、手忙腳亂地對昏厥者實施搶救。
以生命為兒戲的“死亡游戲”,把興奮與歡笑建立于他人生命的危險之上,可謂離奇怪異,令人發(fā)指。
如何應對呢?
一方面,積極關注和應對。生命重于泰山,此種以別人寶貴生命為游戲,可能釀成生命悲劇的荒謬之舉,必須即刻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的關注與警醒。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尤其要大力宣傳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從法治層面打擊這種漠視生命的危險行為,制止這種踐踏生命的錯誤行徑。
同時,借助新聞媒體,著眼于思想層面,開展“健康、文明娛樂方式”的專題宣傳活動,從輿論角度,努力在全社會倡導情趣健康、文明和諧的風尚,講文明,樹新風,提升生活品位,鑄就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普及“生命教育”。針對疏于管教的未成年農(nóng)村留守兒童,在給予各方面關愛的同時,應立足長遠,從戰(zhàn)略的高度,有目的、有計劃、有效率地進行“生命教育”,喚醒他們的生命意識,引導他們崇尚高雅,規(guī)避粗俗,從本源上幫助孩子克服愚昧,消解無知。
具體而言,不僅要使被游戲者懂得敬重自己的生命,提高警惕遠離危險,同時也要讓游戲者學會敬畏他人生命,尊重他人生命權(quán)益,堅守道德底線,秉承利他性原則,停止自己邪惡的“害命”舉動。要在每個人心中筑起一道生命防線,時刻敬惜生命,以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展示生命的風采,彰顯生命的意義。教育孕育美好,一旦美好在心中成為風景,那么,骯臟丑陋自然也就煙消云散了。
(作者單位:云南省瀘西縣金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