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勤業(yè)
2018年10月16日,長生生物公告《證監(jiān)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涉信息披露違法的長生生物眾多董事高管被處罰,包括3名獨立董事被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5萬元罰款。這一重大事件引發(fā)各界對公司治理、獨立董事制度的熱議。我國A股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自2001年建立至今已有17年的歷史,至今爭議很大:有些人認為這一制度對上市公司治理發(fā)揮了作用;有些人則認為這一制度形同虛設,獨立董事是“花瓶董事”,不起任何作用。為何會有這么大的認識上的差距?
認識上的差距,我想可能是和我們引入這一制度時,賦予它過高的期望有關,一旦期望未達到,就感到了失望。
我們管理層在引入獨立董事這一制度時,寄希望獨立董事制度能解決公司治理的所有問題。一旦公司治理出了問題,就認為獨立董事未發(fā)揮作用。公司治理指的是:如何處理好股東、股東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經(jīng)理層相互制約關系的一套制度,治理的核心是制約。以上是狹義的公司治理,目標是股東價值最大化。而廣義的公司治理,目標是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最大化,還包括了如何處理好與職工、債權人、供應商、客戶、社區(qū)、環(huán)境、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而獨立董事制度只是董事會制度中的一個制度安排,根本不可能讓它去解決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公司治理的所有問題。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寄希望獨立董事去完成它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務、去承擔它根本不應承擔的職能。
職能,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內(nèi)在功能。任務,指的是外界根據(jù)事物的內(nèi)在功能對它所提出的要求。作用,指的是事物完成了外界對它提出的要求,所顯現(xiàn)出來的效用。打個比方,鼻子的功能是嗅覺。人們要求它辨別氣味,這是要求它完成的任務。它辨別出了各種氣味,就發(fā)揮了它的嗅覺作用。我們不能要求耳朵去發(fā)揮嗅覺的作用,因為耳朵根本不具有嗅覺這種內(nèi)在功能。同理,我們怎么能讓獨立董事制度去解決公司治理的所有問題呢?
管理層在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時,寄希望獨立董事能成為監(jiān)管的延伸。他們認為外部監(jiān)管不可能參與公司決策,而獨立董事是董事會成員、參與公司決策,一旦董事會決策有問題,獨立董事應及時向監(jiān)管部門報告;如出了問題,又不報告,那獨立董事就沒發(fā)揮作用。設想一下,獨立董事是董事會提名委員會提名,上董事會討論通過后上股東會選舉產(chǎn)生,怎么可能成為外部監(jiān)管部門的“密探”和“內(nèi)奸”呢?
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時,寄希望獨立董事能代表中小股東的利益。一旦中小股東權益受到侵害,就認為獨立董事沒發(fā)揮作用。董事可能有些是控股股東提名的、有些是小股東提名的。不管有無股份、不管是誰提名的,一旦成為董事,他是以自然人的身份參與董事會決策,與股份無關。他們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即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或公司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而不應將獨立董事與其他董事對立起來,控股股東提名的董事也要對中小股東負責,獨立董事也要對大股東負責。那種認為股東董事只對大股東負責,獨立董事只須對中小股東負責的認識是片面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當然,在當前中小股東話語權較弱的情況下,適當要求獨立董事在履職時多從中小股東角度考慮問題無可厚非,但不能將獨立董事與其他董事相對立,成為治理的準則。
那么,17年來獨立董事制度是否發(fā)揮了作用?我認為發(fā)揮了作用。17年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如何?17年來上市公司治理的成績有目共睹,這其中有我們近萬名獨立董事的功勞,這不可否認。
只是,目前獨立董事發(fā)揮作用主要靠聲譽機制,就像鳥兒愛惜它的羽毛一樣,獨立董事大多數(shù)都是專家、學者、名人,他們不愿因為履職而名譽受到損失。所以,我們看到獨立董事在提出異議、質(zhì)疑甚至辭任等。
那么,如何讓獨立董事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呢?
其一,要處理好獨立與知情的關系。獨立董事太強調(diào)獨立性,就無法做到知情決策;太強調(diào)知情,就無法做到獨立判斷。目前,獨立董事最讓人詬病的是其獨立性,其中最主要的指責來自于選聘。大多數(shù)獨立董事的提名來自控股股東。今后在獨立董事提名和選聘上,能否考慮采取控股股東回避制度、競聘制度、自律組織(如上市公司協(xié)會)提名制度、差額選舉制度、累積投票制度等,來改善獨立董事的獨立性?知情決策需要通過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健全運作來實現(xiàn)。在董事會下設戰(zhàn)略、審計、提名、薪酬與考核等專門委員會,要求大部分專門委員會由獨立董事任主任,各專門委員會里獨立董事要占多數(shù)。所有的議案在專門委員會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由各專門委員會擬定,然后上董事會討論通過后,上股東大會審議批準:獨立董事通過在專門委員會上的充分討論來做到知情決策。
其二,要處理好獨立董事的勝任能力。目前,獨立董事的構成大部分是專家、學者,一部分來自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有些事務所怕失去未來的客戶,又要保持獨立性,就不允許從業(yè)人員擔任獨立董事),極小部分是管理經(jīng)驗豐富的管理人員,而在成熟市場,這第三種人是獨立董事的主體。目前很多從崗位上退下來的管理經(jīng)驗非常豐富的管理人員,因任職時有一定行政職務,退下來受限不能擔任獨立董事。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大損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劣幣驅(qū)逐良幣”的現(xiàn)象。希望這種情況能早日改變,讓真正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來擔任獨立董事,這不啻是資本市場的一種福音。
其三,要處理好激勵和約束機制。上市公司目前缺少激勵機制,但更缺少約束機制。要做好激勵和約束,前提是要做好考核機制。同樣,如何考核獨立董事,如何完善獨立董事的津貼制度、建立問責機制、設立責任保險制度,這些都亟待我們早日破題,真正讓獨立董事能權、責、利相匹配,認真、大膽、積極地去履職。
作者曾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jīng)理、上市公司獨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