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有志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想必心目中都會有一個好作品的標準吧。從習作到創(chuàng)作,再到精品、經(jīng)典,或許是每一位作者都會有的追求。從今年第一期李建永的《〈詩〉為什么稱經(jīng)》,到“指尖視角”專欄,再到本期李德平的評論《好小說的三條標準》,幾位作家從有史籍記載以來,先民最早貢獻的文學形態(tài)——詩的賞讀;到自我創(chuàng)作閱讀中積累的感悟體驗;再到當下小說創(chuàng)作與經(jīng)典名著的比較中,總結出了各自心目中好作品的標準,給我們以許多啟示。
這幾位作家都是書蟲。從他們的文章中不難感覺到其閱讀量的寬泛和豐厚。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閱讀和閱歷,是作家的底氣,心中有多美的景,才可能畫出多美的畫。在關于閱讀與寫作的幾次講座中,我也曾強調(diào),要想成為作家,就要像作家一樣大量閱讀(真正的作家都嗜書如命);就要像作家一樣懷著一顆純真之心,興趣盎然地觀察世道,體悟人心;還要像作家那樣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德平提出了一部好小說(其他文體也一樣)的評價標準:藝術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當然,正如他亦提到的,再嚴苛些,上升到經(jīng)典的高度,還應該加上原創(chuàng)的,甚至是奠基性的文本。
對于經(jīng)典,我們是景仰的?;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再說得勵志些,心向往之,或可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