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特勛
(云南省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云南昆明 650000)
我國傣族人口大約162萬,其中大多分布在云南,據(jù)統(tǒng)計有101萬。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且他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熱帶以及亞熱帶氣候的壩子,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雙版納、耿馬、德宏兩州以及新平、元江、孟連的河谷壩區(qū)。傣族主要分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其中傣族的民居建筑、音樂、舞蹈和民歌影響在全國甚至是世界范圍內都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云南傣族民居建筑結構主要以梁、柱、樓板、屋頂、樓梯燈組成。它最初的形式是竹樓,通常由數(shù)十根柱子支撐,離地大約有七八尺的距離,頂上在鋪上一層由茅草編制的草排。梁柱搭建形成建筑主體結構,最初竹樓是用柱子作為材料,并用繩索加以固定。隨著時代不斷的發(fā)展,建筑的材料慢慢轉向木材,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的榫卯結構成為固定的主要方式。從外形上來看,竹樓就像一頂立于地面的帽子。屋頂是典型的歇山式屋頂,有著大斜坡,并大多建筑于棕櫚、芭蕉叢中,讓整體造型看起更加獨特別致。樓板設計在離地大約五六尺的距離的底層木樁之上,人所居住的臥室通常搭建在樓板上面,再用梁柱假設增強空間感,四周墻體以竹篾為主,并開設小窗;臥室外通常都有著一條走廊,一邊連接樓梯,一邊搭設露天陽臺,并配有欄桿。傣族民族在空間觀念的基礎上,樓梯入口通常朝向東方。
傣族人民的傳統(tǒng)宇宙觀中,空間是方形的,并且他們將東南西北分為八個部分,有的部分有著其特定象征意義,都對應著一種動物,各種動物的方位安排都與傣族的宗教信仰和建筑風水有關,并且這些象征意義在傣族建筑聚落中受到廣泛應用。在傣族人民的建筑空間觀里,人居住在東邊,水在西邊,森林在南邊,土地位于北邊。因此,東方是最重要的一個方位,它不僅象征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同時也與鳳凰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為鳳凰在傣族神話中是吉利的象征。東南象征著力量和進步,西南象征著死亡,這些都與建筑的朝向有著聯(lián)系。
在民族建筑的空間結構上,主要以樓板來劃分上下兩層空間,并以樓梯來連通兩層空間。上層空間主要是作為生活區(qū)和臥室,臥室間用樓板將其劃分開,內側叫“黃暖”,一家人分床而居,席樓而臥,外人不能入內。屋面和墻體裝飾都講究精雕細鑿,圖案裝飾主要以動物圖案為主或者是方格。外側叫“那晃”,較為寬敞,多擺放竹制家具,中間鋪放著大塊主席,主要是吃飯、接待和休息使用。傣族人家庭生活的中心是火塘,它常年燃燒不熄,家里來客基本都是圍塘而坐。在上層空間中,臥室占據(jù)了大部分空間,另外還專門開設了部分空間,如走廊和樓梯作為乘涼專用;走廊外延到屋頂?shù)姆秶纬梢粋€完全開放的曬臺,沙灌水缸放置于其中,或者用于晾曬衣物和洗漱沖涼。下層空間屬于架空層,四周無遮攔,通常用于糧食存放、牲口飼養(yǎng)和柴草堆放等。
建筑整體結構嚴謹、堅固,屋頂能夠抵御風吹日曬,架空層的干欄結構能夠充分的散熱和保持空氣的流通,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蛇蟲鼠蟻的侵擾。由于處于熱帶和亞熱帶,這種設計的建筑能夠保證室內保持清爽,十分適合當?shù)氐臍夂蛱卣骱偷匦翁卣?。而這些都是傣族人民經過千年生活沉淀的智慧結晶。
傣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喜食糯米。傣族人在以前通常早上就出門勞作,大約10點左右回家吃早飯,中午出門外出勞作到4點左右,再吃晌午,再出門勞作到黃昏,回家吃晚飯。隨著時代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時間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已經基本和漢族一樣,通常只有在傣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才會做一些傣族特色飲食。例如在潑水節(jié)的時候,傣族每家人除了都會做大量的“豪物掌”(象耳酥)、“豪崩”(米花)、“豪盧濃”(油炸糯米粑粑)外,還多做幾道菜來款待到家里做客的賓客。因此,傣族人民非常重視待客之道。
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比起來,傣族的民族服飾更加的鮮艷多彩,而且款式獨特。僅在服裝店里能看到的傣族服飾就是幾十種。
2.2.1 不同年齡段的男性傣族服裝的發(fā)展演變
小男孩通常以無領青布小滿襟上衣和黑布小長褲,配戴黑布小圓帽,打光腳為主。年輕的小伙子平時穿青色或者黑色布料的滿襟上衣,穿同顏色的長褲,戴黑色的圓帽或纏紫黑色的頭巾,打光腳。老年男性大多穿黑布套裝,纏紫黑色頭巾,平民百姓打光腳,穿和用的布料大多是傣族婦女自己織自己染的“菱羅布”。土司們則會穿滿、漢官服?,F(xiàn)在都已流行服裝化了,青少年節(jié)日時會穿上的彩色滿襟套裝,老年人則會穿白色滿襟上衣,搭淺色長褲。
2.2.2 不同年齡段的傣族女裝的發(fā)展演變
女孩上身穿青布或黑布無領小滿襟上衣,下身穿黑色小筒裙,扁小發(fā)辮盤頭發(fā),戴小黑布帽,現(xiàn)在已經漢化,過節(jié)時會穿上定制的筒裙套裝,色彩鮮艷,款式新穎。姑娘和年輕婦女要用黑色絲線夾在頭發(fā)里編長辮繞于頭頂,用紫黑色洋布做頭巾,穿青、黑無領滿襟短上衣和黑布長筒群,光腳。后來,洋布從緬甸傳入勐勐、勐庫,雙江傣族的穿著也有所改觀,節(jié)日和其他公共場合,很多婦女開始穿各色洋布和綢緞做的筒裙套裝了,但到了50歲以后,她們又多數(shù)穿回了較寬大的青衣黑群老年裝。現(xiàn)在平時著裝已經流行化,節(jié)日時才會著傣族盛裝,有各種顏色,各種款式,姑娘們穿的多數(shù)為單邊袖加小披巾,婦女的則相對保守些。
2.2.3 傣族宗教信仰影響下所形成的獨特禮儀文化
傣族的傳統(tǒng)禮儀與其他各民族都差不多,他們非常重視尊敬老人和敬愛老人,并且也非常重視老人所提出的意見,在生活中也非常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通常男人年滿40就不需要再承擔重活了。傣族的小孩從小就受到“尊老”教育,在面對老人的時候要壓低身子以示尊重,不能直接站在老人面前說話。吃飯時,必須老人先入席和起筷,同時老人單獨坐一桌,年輕人必須要照顧老人吃完飯后,才能開始吃飯;如果和老人同桌吃飯,必須要等老人先入座,他們開始吃了,年輕人才能坐下吃飯。
傣族人非常友善,好客,他們的婚禮比漢族更加的繁瑣。通常在迎親前幾天,雙方都需要提前請好“摩俸” 和一對兒女眾多的年輕健壯的夫婦(意在祝福新郎、新娘能夠如同這對夫妻一樣,多兒多女),并要準備好婚禮所需所有物品。在迎親的當天,“摩俸”提前到各家等候行禮,等男方家準備好一切,再由“摩俸”帶領迎親隊伍去往女方家。到達女方家后,其“摩俸”、新郎、伴郎要面向女方家請的“摩俸”蹲下,先由迎親“摩俸”念迎親吉利詞,再由女方家的“摩俸”以吉利詞作答。之后,女方家的“摩俸”就會叫新娘和伴娘向坐在屋內的老人(一般為村里的納福老人)、“摩俸”、新娘的父母等磕頭告別。行完禮,迎親隊伍就可以帶著新娘、伴娘和送親隊伍返回男方家里。迎親隊伍一到,由迎親“摩俸”示意新郎和新娘向堂內的老人和婚配“摩俸”下跪,再領伴娘、伴郎蹲下,后與婚配“摩俸”做了交接。接著,婚配“摩俸”念吉利詞進行婚配,念完,由特意邀請的那對夫婦前來遞肉和飯,丈夫要兩手交叉(公雞腳在左上方,母雞腳在右下方)站著,等新郎、新娘、伴郎、伴娘站起來后,由妻子接過丈夫手中的半盒糯米飯和母雞交給伴娘,剩下的由丈夫交給伴郎。伴郎和伴娘先進入洞房,新郎和新娘要拜完老人,父母等人后才可入洞房,婆婆一同進入洞房將新娘的東西交給新娘,至此,全部行婚禮完畢。
總之,傣族的人民的建筑特點、生活習俗都有著其獨特的特征,他們的社會生活形式豐富多樣。憑借著他們獨特的生活習俗,一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的來到此處,去用心感受文化的底蘊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