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如俊
錢老師,您好。我女兒方方上小學一年級。她喜歡大聲讀書,但不喜歡被別人指出錯誤。有一天晚上,她做完作業(yè)又興致勃勃地讀起語文課本來。我在一旁十分開心地聽著她悅耳的朗讀聲,偶爾聽到一兩個錯誤,便和顏悅色地給她指出來。開始女兒馬上就改了,但連續(xù)指正五六次之后她不高興了,把書摔到一邊不讀了。她畢竟才一年級,我覺得應(yīng)該及時給她糾錯,我這樣做不對嗎?
AA
如何看待方方的摔書行為?是孩子不愛讀書?孩子在沒有大人命令的情況下,自己捧起課本讀,不能說不愛讀書。是媽媽對方方的態(tài)度不好?媽媽和顏悅色地指出錯誤,態(tài)度也沒有問題。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的表達方式十分有限,往往用行為作為與大人溝通的方式,而任何行為的背后,都有著內(nèi)心的真實動機。如何讀懂孩子這些行為背后真實的感受和需求,以便在家庭教育中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是每一個父母必須學會的一項育兒本領(lǐng)。
方方摔書的行為,其真正的動機是告訴媽媽:我讀得正歡呢,別掃我的興。如果是我們正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別人一會兒告訴你這兒不對、那兒不對,雖然明知道是好意,我們也會覺得有些掃興。只不過大人會忍耐,會掩藏,而孩子天真率直,心口如一罷了。
當媽媽真正讀懂了方方的行為,就不會去批評責怪孩子,而應(yīng)該主動及時地向孩子道歉,并且知道今后遇到同樣情況時該怎么做。
要想讀懂孩子,必須透過孩子的行為,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而開啟孩子心門的最好鑰匙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孩子的心理其實和大人是相似的,都喜歡鼓勵,討厭批評;喜歡成功,討厭失敗;被尊重則高興,被鄙視則憤怒;無拘無束就舒服,被束縛限制則煩惱;高興時很聽話,煩躁時易發(fā)脾氣……不同的是,大人經(jīng)歷多了磨煉久了,能夠克制或忍耐。如果你想讀懂孩子,就先想想如果是自己,是否也會這樣。
當父母能夠透過行為看清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同樣做出一種行為,孩子內(nèi)心世界卻很可能不一樣,比如孩子的“哭”:
孩子很小的時候,餓了會哭,尿了會哭,甚至蚊蟲叮咬也會哭。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表示他需要幫助,需要關(guān)愛。
七八歲的孩子,如果心愛的玩具被別人搶奪了也會哭,這種哭表達的就是一種情感的哀傷,需要的是安撫。
還有一種哭,孩子到了起床時間還想賴床不起;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玩具不肯放手要帶回家;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哭,其實是一種要挾,是在用哭當武器在攻擊父母,想控制父母就范,這就需要對孩子說“不”。
禪宗講,明心見性。當孩子有了一個不恰當?shù)男袨闀r,做父母的首先要做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只有透過孩子的外部行為,看清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之后,孩子才不至于被冤枉、被委屈,家庭教育才能夠有的放矢,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