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
作為一介草民,咱不知道啥叫錦衣華服,更不懂得啥叫羽衣霓裳,倒是明白饑來吃飯困來眠,至于衣裳,干凈利落足矣,沒有過多奢求,也可認(rèn)為不敢奢求。什么名牌不名牌的,穿在身上自在不別扭就是一身好行頭。
“流行”與“撞衫”反映的是時代的變遷和服飾打扮觀念的更新,新的著裝觀念日新月異,讓人跟都跟不過來,咱看不明白,也不想整明白,更愿意回味一下小時候的穿衣打扮,那是個穿著從上到下、從頭到腳幾乎都是自力更生的時代,物質(zhì)貧乏中同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不妨允我徐徐道來——
鞋:上世紀(jì)70年代,大多數(shù)家庭的孩子的鞋都是自家老人給做的。春秋的單鞋都是那種黑條絨或黑粗布面的懶漢鞋,冬天的棉鞋也是黑色條絨面加內(nèi)絮棉花的。鞋底都是把碎布用面糊粘起來,做成一層一層疊加的“千層底兒”。記得鞋幫在里外兩層布之間似乎還夾一層紗網(wǎng)片,糊好的鞋幫材料叫“袼褙”,聽起來很穿越的一個詞語。然后還要用粗棉線千萬針的納鞋底,這樣才可保證千層底的結(jié)實耐磨。鞋底再與剪成型的鞋幫用粗棉線縫制到一塊兒,用那種尖上帶回鉤的錐子勾線縫制,這種技藝如今只能在修鞋攤上看到。可想而知,這樣手工做出來的一雙鞋要費多少工夫和體力,但就是比商店中的成品鞋便宜很多,經(jīng)濟(jì)拮據(jù)下只能如此。記得上學(xué)后還穿過這樣的“廉價”手工布鞋,現(xiàn)在叫什么?私人訂制——那是奢侈品。
衣和褲:上衣和褲子基本是手工套裝,駝色條絨算高級的。除了條絨的,后來大了些就穿爸媽工廠發(fā)的勞動布工作服。一直很奇怪,爸媽是搞后勤行政的,居然也發(fā)工人的工作服,好吧,叫它“廠服”就名正言順了。那時覺得穿上廠服,人就會精神抖擻,干勁沖天。那些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同學(xué)就很難混上這身行頭,常常是羨慕與得意的目光在街角某處相交,唉,就這點兒出息——那可是爸媽省下來舍不得穿,留給孩子的。
毛衣毛褲大家都比較熟悉,但“線衣線褲”你聽說過嗎?腈(一般都誤讀為“青”)綸線多貴,純毛毛線那叫浪費。于是幾乎所有的媽媽、姐姐都在拆勞保白線手套,再把拆下來的棉白線織成“線衣線褲”,這就是答案。至于秋衣秋褲,都有線衣線褲了,要什么秋衣秋褲,不知道那個要花錢買,不能自制嗎?
說了那么多過去,等到改革開放初期,大姑娘小小子看人家有件式樣新鮮的衣服,趕緊打聽哪兒買的,自己也非得立馬買上一件,叫做你有我也得有。而如今的大姑娘小媳婦,即便是在大街上瞄見某個路人與自己穿的一樣,那件衣服就會從此人間蒸發(fā)。更別說與同事朋友同款了,這叫“撞衫”,也許是女人最尷尬的事了。
嫌自己衣服不多的女人往往是衣服最多的那位,家里衣柜占用空間和利用率最高的準(zhǔn)是“當(dāng)穿之年”的女主人,處理舊衣物數(shù)量最多的除了小孩子的,如果媳婦敢說第二,肯定沒人敢爭第一。這就是如今服裝的動態(tài)趨勢,并且將一直延續(xù)下去。
想想過去的衣服也許襤褸不堪,現(xiàn)在的衣服堪稱突破想象力,但對某一件衣服的情感之水深淺如何,恐怕當(dāng)下的換裝頻率讓人還沒對它產(chǎn)生情感就已然放棄。
啥叫時尚?牛仔褲上沒幾個“天生破洞”的話,就千萬別出去逛街丟人現(xiàn)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