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如何向孩子解釋真實的世界

2018-11-14 09:17陳賽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8年44期
關鍵詞:世界孩子

陳賽

一個父親的地球生活指南

不久前,我讀到一本很迷人的童書叫《我們在這里:一個父親的地球生活指南》,作者叫奧利弗·杰夫斯,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者。

這本書是為他當時尚在襁褓中的小寶寶創(chuàng)作的。這個小嬰兒出生時,杰夫斯已經(jīng)40歲了。他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從醫(yī)院里帶著剛出生的孩子回家時的感覺,“兩個人進去,三個人出來,總覺得哪里不大對”。

到了家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抱著小嬰兒,給他介紹他在地球上的第一個家。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一一指給他看:“喏,你看,這是平底鍋,是我們用來做飯吃的。我們?yōu)槭裁匆燥垼恳驗槌粤孙埐挪火I……”

“這個是窗戶,窗戶外面那個東西叫樹?!?/p>

“那個是鞋子,正在咬鞋子的那個家伙是狗。”

…………

接下來幾個星期,這位新手父親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在絮絮叨叨地跟孩子介紹和解釋這個對一個小嬰兒來說顯然太大了的世界。而且,當他以一個嬰兒的目光打量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顯得前所未有地陌生。

比如,他需要把事物分解到最基礎的部分,就像陸地與海洋、白天與黑夜、植物與動物;他需要解釋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比如時間、空間、個體、社會、愛……更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進入到了一種很奇怪的宏觀/微觀交織的思維狀態(tài)?!拔彝耆劢乖谝恍┖苄『芷椒驳氖挛锷?,但同時又意識到萬物的宏大與神奇。突然之間,極微小之物仿佛承載了其宏大的意義,一些很簡單的道理聽起來卻是關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

比如他一點點記在筆記本上的那些寫給兒子的文字:“要照顧好你的身體,因為這些部位絕大部分不會再長出來”;“人有很多不同的顏色、形狀和大小……但我們都是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是我們所有的一切”。

《魔法現(xiàn)實》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訪中,我問他,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有這樣的視角轉換?

他回答說:“也許,當你第一次愛一個人甚過愛自己,當你意識到這個小生命如此脆弱,而你需要為他/她負全部責任時,你的視角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變化。你不再只關心世界在你眼中是什么樣的,你還關心世界在他/她眼中是什么樣的。你不再只關心自己的困惑,你更關心他/她的困惑。你不再只關心世界為你敞開的可能性,你還關心世界為他/她呈現(xiàn)的可能性?!?/p>

從這本書中,我們能明顯地覺察到某種畫風的變化。以前他筆下的人物非常漫畫性,棒棒糖一樣的腦袋、小木棍一樣的細腿,但現(xiàn)在他畫中的人物和動物看起來都更加豐滿、寫實。好像有了孩子之后,他筆下的世界突然增加了重量,也許是他希望給孩子呈現(xiàn)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但是,他懷中的那個小嬰兒會怎么看他的父親為他描繪的世界呢?如果他會說話,他的第一個問題會是什么?他會為知道了關于這個世界的哪些事情感到愉悅,又會對父親的哪些解釋提出質疑?

幻想世界vs真實世界

幾乎所有的動物,包括鼻涕蟲也能通過試錯來學習。聰明一點的動物,比如烏鴉和靈長類動物可以通過觀察學習。但人類的孩子將學習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他們能理解這個世界的各個層面,包括物理、生物、文化、心理。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對于孩子的心智的理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我們總認為,孩子(尤其是嬰幼兒)是不理性的,自我為中心的,是非不分的,他們的思考與經(jīng)驗是具體的、即時的、有限的。孩子的智力發(fā)育要先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直到上學年齡才被理性之光照亮,逐漸發(fā)展出對于這個世界和他人的理解。

但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心理學與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孩子比我們以為的學得更多,想象得更遠,關心得更廣,體驗得更深。從嬰兒時期開始,他們就通過觀察、模仿、提問等各種手段獲取關于這個世界的認知,并自主地建構自己對于世界的解釋模型。

孩子喜歡魔法、公主、飛船,我們就以為,他們喜歡活在幻想里。但很多研究認為,比起幻想世界,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興趣更大,從真實故事中學到的東西也更多。比如,學前兒童更可能從真實的動物(而非擬人化的動物)中學到新的知識。當故事涉及到真實的人物(而非虛構角色)、真實情節(jié)(而非太空冒險)時,他們更可能將故事里的解決方案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的情境里。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沉浸在假想的世界里,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真實世界。比如他們編造假想的朋友,是為了學習如何解釋真實世界中他人的行為。那些有假想的朋友的孩子,通常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朋友相處得更好,因為他們更擅長分析和預測別人的想法和感受。自閉癥的孩子幾乎從不創(chuàng)造假想的朋友,也從不參與任何假想性的游戲。

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興趣,還可以參照他們無休止的問題。我很喜歡一本繪本叫《風去哪里了》,是一個孩子無止盡的提問:

風停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

當暴雨過了以后,雨到哪里去了呢?

山到了山頂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云飄過天空,到哪里去了呢?

森林里的樹葉變了顏色,落下來了,以后呢?

孩子的問題常常既簡單又深刻。簡單,是因為他們對于這個世界所知尚淺;深刻,則因為他們常常叩問事物的本質。所以,他們的問題常常讓我們對平時確信自己理解的事物是否真正理解產(chǎn)生懷疑。

其實,很多科學家追溯自己的科學生涯,經(jīng)常會追溯到童年被某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問題擊中的瞬間。比如愛因斯坦曾經(jīng)提到過,四五歲的時候,父親給他看一個指南針,那枚小小的指針以一種如此堅定的方式運轉,完全悖于常理?!拔胰匀挥浀谩辽傧嘈盼矣浀谩谴谓?jīng)驗在我身上留下了深遠的印記,讓我相信事物背后必然還深藏著什么?!?/p>

所以,很多科學家對孩子的問題有特殊的偏愛,也喜歡解答孩子的問題。愛因斯坦就很喜歡回答小孩子的問題,有一本書叫《親愛的愛因斯坦教授:小朋友寫給大科學家的信》,收集了孩子們向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教授提的各種問題,比如:

愛是什么?

是什么使得太陽和行星待在天上?

小鳥的羽毛為什么有顏色?

我想知道天空以外是什么。我媽說您能告訴我。

我們想知道,如果四周沒有人,一棵大樹倒下去,會不會有聲音,為什么?

愛因斯坦一生被人編排各種“名言”,下面這句話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很欣賞:“如果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解決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我會花前面55分鐘來決定自己是否問對了問題?!?/p>

霍金也曾經(jīng)和女兒合作過一套科普童書,講一對少年男女(喬治和安妮)的宇宙冒險故事。這套書就起源于一個孩子的問題。在他的外孫7歲的生日派對上,一個小朋友問他:“霍金先生,如果我掉入黑洞會怎么樣?”

那套書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茖W家艾瑞克因為一場陰謀被黑洞吞噬,但他為兩個孩子留下了幾頁紙,上面記載了他的黑洞理論的簡易版,包括什么是黑洞,黑洞是如何產(chǎn)生的,你如何看到黑洞以及如何逃離黑洞。

“孩子總是在提問,事情如何發(fā)生,以及為什么?大人經(jīng)常告訴他們,這些都是愚蠢的問題。但常常是大人愚蠢,以及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愚蠢。孩子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并不斷提問,這很重要。我也曾經(jīng)是孩子,并且好奇至今。孩子問我關于黑洞的問題,我發(fā)現(xiàn)只要解釋的語言足夠簡單,他們能理解這些概念。我愿意想象他們長大以后,能夠拿起《時間簡史》,認真地讀一讀?!?/p>

好奇心是一種脆弱的東西??茖W家認為,孩子的好奇心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是孩子的基本認知能力;第二則是父母對于他們不成熟的問題的反應。好奇心是一個反饋循環(huán)系統(tǒng),得到鼓勵,就會增強,被無視,則會減損。

事實上,就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而言,還有很多微妙的界限,比如在解釋一個現(xiàn)象的同時,我們需要留下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與神秘感。我們需要給孩子知識,但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讓他們知道我們可以探索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并非全是神秘,但仍然充滿了未知。

就像我非常欣賞的一位科普童書作家史蒂夫·詹金斯在《一秒有多長》(那是一本關于時間的書)的末尾的自我介紹中所寫的:“本人完成本書時,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21439次日出,心臟跳動遠遠超過了20億次;與他出生那天相比,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大約遠了2米,地球上至少多了45億人,其中包括他的三個孩子。直到今天,他仍然無法完全理解時間,但他希望每天都能多懂一點點?!?/p>

5歲以后,無論家庭背景如何,孩子的問題都呈明顯減少的趨勢(閱讀和書寫增加),并不是因為他們喪失了提問的能力,而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上學了,對結果的關心逐漸取代對過程的好奇。而且,他們會發(fā)現(xiàn),大人們,尤其是老師,都更喜歡答案,而不是問題——在大多數(shù)場合,提問都被視為是對權威的挑戰(zhàn)(或者無知的表現(xiàn)),鼓勵提問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放下權力和控制,這對成年人來說很不容易,所以能容忍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

我們當然不能奢望每個父母都能像霍金那樣,為孩子簡化一個如此復雜的科學概念。也無法奢望每個老師都能像愛因斯坦一樣,對孩子的問題抱著最大善意的寬容與鼓勵。但是,我們需要理解,孩子早期的學習經(jīng)驗很大程度上是社交的。有一些學習經(jīng)驗固然涉及他們自己的一手經(jīng)驗(通過觀察),但更多的則是從外部尋求信息和答案,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科學現(xiàn)象、過去/未來事件。為了理解這些概念,孩子必須依賴他人提供的信息與知識。非虛構類童書的價值就在于此。

虛構和非虛構類童書在讀者中激發(fā)的熱情是不同的。當我們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時,其實是在以一種文學的方式向他解釋世界。虛構故事的主題,比如愛、恐懼、冒險、戰(zhàn)勝邪惡與逆境,大都是普世的。你可以給任何一個孩子讀《夏洛的網(wǎng)》《查理的巧克力工廠》,都能俘獲他們的心。但閱讀非虛構童書的樂趣就要更微妙得多。很少有小讀者會在讀到某只蜘蛛神奇的跳躍能力,或者某個大陸板塊移動時,激動得大笑或者大哭。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對同樣的非虛構主題感興趣,有人喜歡天文,有人喜歡動物、地質、工程。但是,我發(fā)現(xiàn),真正優(yōu)秀的非虛構類童書能以一種更奇特的方式捕捉孩子的心,它所傳遞的愉悅、美和驚奇感一點也不遜于故事。

理查德·道金斯曾經(jīng)給小孩寫過一本書《魔法現(xiàn)實》,書名的意思就是,科學對現(xiàn)實的詮釋中所蘊含的魔法,絕不亞于神話、寓言和童話。神話能持久,因為它們是偉大的故事??茖W的敘事永遠是未完成的,不斷地被修正,極少有干凈的結尾或者感人的道德?lián)嵛?,但它們可以像荷馬史詩一樣神奇,也可以像吉卜林(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創(chuàng)作許多兒童文學作品,如《叢林之書》)一樣有趣。比如關于人類的起源,有什么故事比進化論更神奇?“你想,我們本是圍繞著太陽旋轉的微塵的碎片,在40億年的時光里,又逐漸從細菌變成了今天的樣子,這是一個多么引人入勝的故事!”

《我們在這里:一個父親的地球生活指南》作者奧利弗·杰夫斯

在采訪中,史蒂夫·詹金斯告訴我:“我對孩子的理解力有極大的尊重。無論多么復雜的概念,只要能與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產(chǎn)生關聯(lián),只要為他們提供一些理解世界的工具,剩余的他們自己就會搞定。”

比如,他認為,對孩子而言,尺度(scale)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耙驗檫@是孩子用來衡量世界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這是我從自己跟孩子的相處中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當孩子面對一個新事物時,無論是一種動物,還是一種地質特征,或者某種天文現(xiàn)象,他們首先想要的,是一種尺度感。其實不僅孩子如此,一旦事物超出了我們的直接經(jīng)驗范圍,連成年人都很難把握尺度?!?/p>

所以,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地利用這一尺度。比如《一直一直向下看》,畫面從外太空逐漸進入地球,接下來有陸地與海洋……每一頁都是一個鏡頭,每個鏡頭都是前一個鏡頭的局部放大,最后結束在一個小男孩拿著放大鏡看一只小瓢蟲。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靈感就來自他們第一次帶2歲的女兒坐飛機,飛機快要降落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女兒看著窗外一臉驚奇的眼神,他想她一定是意識到了——房子怎么變小了?

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本《一秒有多長》,也是一種時間的尺度。短短一秒,人眨眼7次,啄木鳥啄樹20下,蜂鳥振翅50次,蝙蝠發(fā)射200次超聲波,黑曼巴蛇滑出可怕的7米,蜻蜓飛行15米,飛機航行244米,座頭鯨的歌聲在水下傳播1550米,光傳播300萬千米。世界上有4名嬰兒出生,同時2人死亡。有1500只雞被殺。然后,作者將時間的尺度從秒擴大到分,小時、一天、一周、一年,整個宇宙的時間長度。

他還有一本很有趣的書叫《為什么大熊貓有黑眼圈》,是以小朋友的口吻采訪一群長相怪異的動物:

親愛的山魈,你的鼻子怎么這么鮮艷?

親愛的角雕,你頭上的羽毛怎么橫七豎八的?

親愛的髭海豹,你的胡須那么長會癢癢嗎?

親愛的大熊貓,誰給了你一對大黑眼圈?

他說,孩子可能會覺得一個動物的長相或者行為很詭異,但通過這種因果鏈的推論,他們會明白,動物之所以長成他們長成的樣子,之所以做出這些古怪的舉動,背后都是有原因可循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對事物的因果鏈條感興趣?!盀槭裁础边@個問題以及它所指向的答案,讓孩子以更深刻廣闊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

詹金斯生于1952年,父親是一個物理學教授和天文學家。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他小時候經(jīng)常搬家。北卡羅來納、弗吉尼亞、堪薩斯、科羅拉多,無論搬到哪里,他總是養(yǎng)著一屋子的蜥蜴、烏龜、蜘蛛,他還搜集化石和巖石,筆記本上寫滿了各種地質時期。他家的地下室永遠有一個他的化學實驗室。

童年時代他最愛的一本書是探險家安得思(曾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的書《過去那些奇怪的野獸》,講的是安得思上個世紀30年代在蒙古尋找化石的故事。他一直以為自己會當一名古生物學家。但是,他最終選擇了設計。畢業(yè)后,他搬到紐約,在廣告設計公司工作,直到女兒出生,在給女兒讀床前故事時,他開始與妻子一起創(chuàng)作圖畫書。

“世界在飛速地變化。一方面,科學變得越來越抽象,其尺度要么小到不可理解,如量子力學,要么大到不可理解,比如宇宙學,或者在時間的維度上令人難以把握。非科學家越來越難以與之建立連接。

但與此同時,科學相關的問題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越來越直接的影響,比如干細胞研究、克隆的可能性、基因編輯、核武器等等。作為公民,社會卻要求我們對這些我們幾乎無法理解的問題做出決策。但是,如果孩子能真正理解科學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連串事實,任何人都可以追隨這個過程,對信息的對錯及其背后的動機做出明智的判斷,也許他們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這就是非虛構類童書的價值:它鼓勵孩子提問。它會告訴孩子,觀察和衡量自然世界是通往理解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科學的結論本就是供人質疑的。理解科學如何運作,意味著我們知道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一件事情,我們可以觀察事物本來的樣子,而不是由別人來告訴我們它們是什么,對這些事物產(chǎn)生新的想法,并驗證我們之前關于它的知識到底是否正確。

孩子的好奇心是如何發(fā)展的

《我們如何思維》一書中,約翰·杜威曾經(jīng)詳細描述一個孩子的好奇心如何從一種生命的本能發(fā)展為智力活動,成為推進思維的積極力量。

好奇心最先表現(xiàn)為一種生命力的外流,一種豐富的有機體的表露……隨便注意一下一個嬰兒的動靜,就會看到他也是不停地試探和摸索。他會吸吮、觸摸和碰擊各種物品,推推拉拉,抓抓丟丟,總之是在體驗這些東西,直到不再有新鮮勁兒為止。這樣的活動很難說是智力活動,然而倘若沒有這些活動,智力活動就會缺乏材料而變得蒼白無力和走走停停。

在社會刺激因素的影響下,好奇心會發(fā)展到一個較高的階段。當一個孩子不再能夠從親身接觸物品而獲得有趣感受,可是懂得了他可以通過問別人而擴充自己的體會容量時,他就會求別人給他提供他感興趣的材料,此時一個新紀元就開始了。我們會不斷聽到童稚的聲音在問:“這是什么?”“那是為什么?”

然后,他的問題還會逐步深入:這房子是立在什么上面?支撐這房子的土地又是立在什么上面?支撐這土地的地球又是立在什么上面?如此等等。但這類問題還不是真正自覺或理智的系統(tǒng)探索。他要求的還不是科學的解釋,而只是希望更多地了解這個神秘的世界。他探索的還不是什么法則或原理,而只是更多的事實。不過小孩的東問西問已不單單是為了積累一些互不連貫的信息。他會蒙蒙眬眬之間意識到這種種事實還不是全部的故事,它們背后還會有更多的東西,還會從這些東西看出更多的道理。這樣就出現(xiàn)了智力好奇心的萌芽。

當好奇心上升到體能層面和社會層面之上,就到了智力層面,此時是在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問題,而加以思索。當問題問過別人后仍未解決,而孩子仍然將問題留在自己腦子里繼續(xù)思索,想方設法尋求答案時,好奇心就上升到智力層面,成為推進思維的積極力量。對于頭腦開放的人來說,大自然和社會的經(jīng)歷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微妙的挑戰(zhàn),有待于進一步思索。使問題萌發(fā)的力量需要及時抓住和正確利用,否則它們會逐漸減退以至消失。

猜你喜歡
世界孩子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熊孩子爆笑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