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英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教育局
《香菱學詩》選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和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文章詳細記述了香菱在黛玉的指導下學習寫詩的過程。作為一個卑微的婢女,香菱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較好的評價,與她良好的資質(zhì)以及她的“苦志學詩,精血凝聚”的學習態(tài)度有關,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一個有著獨特的教學方式的好老師---黛玉,教會了她作詩,給了我們語文教師很多有益的啟示。
香菱是個苦命女子,出身鄉(xiāng)宦,幼時被拐,屢次被賣,為人作妾,受盡欺凌,逆來順受,軟弱可憐。大觀園內(nèi)海棠詩社的成立,眾人作詩的雅情與雅趣,激發(fā)了香菱希望通過寫詩來寄托情感的興趣與愿望。
在寶釵等人婉拒之后,當香菱向黛玉求學作詩時,冰雪聰敏的黛玉理解香菱的想法,或許是出于憐憫與同情,或許是同“病”相憐,或許是相信香菱坎坷的經(jīng)歷能夠觸發(fā)香菱的創(chuàng)作激情。于是,黛玉不僅慨然允諾。而且還鼓勵香菱:學詩“什么難事”、“你又是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接下來,黛玉不分尊卑,真誠指教。她將自己對詩歌的獨特感悟悉數(shù)教于香菱,并將詩歌中的平仄運用按自己的理解來表述,明白簡潔,淺顯易懂,使得聰慧的香菱聽后,能夠很快的從平仄運用的束縛和疑惑中信步走出,為香菱進行自主閱讀和形成獨特感悟奠定基礎。
作詩之前,她先指點香菱閱讀王維的詩作一百首,體會王詩中的情景統(tǒng)一,詩情畫境;再讀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體悟杜詩中的“真景物,真感情”;接著讀李白的七絕一二百首,感悟詩人獨特的個性和想象力;最后再讀陶淵明、應玚、謝靈運、阮籍、庾信、鮑照的詩句,感受山水田園詩派一脈相承的空靈飄逸、清幽淡遠。
黛玉指點閱讀的詩作,涵蓋了各個詩作流派的較高成就,由此可見,黛玉對香菱的閱讀引領是有長遠規(guī)劃、有積累重心,而且有感悟目標的。
黛玉對香菱的閱讀引領不僅在內(nèi)容上有長遠規(guī)劃,而且每次指點與引領方式都各有所側重,注重循序而漸進。
第一次,為了激發(fā)香菱的閱讀熱情,使香菱的閱讀有章可循,黛玉先略說“格調(diào)規(guī)矩”,即律詩的章法、對仗和平仄,并強調(diào)“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啟發(fā)。循序漸進,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詩的頭等大事,要“不以詞害意”,同時告訴香菱切不可愛那些 “淺近的詩”,并給她開了一個書目,安排閱讀的順序。談話之后,黛玉又將王維的詩集借給香菱,要求她見畫有紅圈的就讀,“有一首念一首”,避免香菱在閱讀上走彎路。
第二次,是在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后進行的,黛玉稱之為“講究討論”,實際上是要檢查香菱對王維詩的理解程度。香菱果然不負眾望,把王詩中的煉字功夫說得頭頭是道,說到“墟里上孤煙”這一句,還聯(lián)系自己進京那年縮減黃昏時分村落的景象,把詩境都說活了。黛玉也不愧為“老師”,在香菱已得“三昧”(事物的要領、關鍵)之后,又把陶淵明詩中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出來給黛玉看,啟發(fā)她認識了脫化前人詩句的道理。
待香菱讀詩已得三昧之后,黛玉開始指點香菱嘗試作詩,“昨夜的月最好”“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的那幾個字去”“只管放開膽子去作”。在古詩文中“月”最常見,不僅有很多的美稱,而且也被賦予很多的象征。黛玉出此命題,大概也是希望香菱能從常見的最普通的事物中生發(fā)出新的意趣吧。
當香菱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地寫出第一首詩時,黛玉雖覺不妥,但又給予鼓勵性的評價:“意思卻有,只是措辭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倍坝迷~陳腐,辭藻堆砌,了無韻味與新意”的不足卻只字未提。
當香菱廢寢忘食,物我兩忘地寫出了第二首詩,興沖沖地來讓黛玉看時,黛玉雖然認為仍不妥,但還是給予積極的評價,“自然算難為她了,只是還不好,過于穿鑿了,還得另做?!?/p>
在黛玉“誨人不倦”的點撥下,香菱挖心搜膽,癡迷執(zhí)著地神游詩中,“苦志學詩,精血凝聚”終得好評。
黛玉指導香菱,無非命題限韻、評論寫作、指點門徑三事,也并無什么奇招妙招,但香菱最終能夠學有所悟,學有所成,這與大觀園良好的詩歌交流與創(chuàng)作氛圍也是分不開的。
大觀園里,無論是海棠詩社、菊花社、賞雪社、桃花社、柳絮社,所匯集的皆是一群聰慧純真、率性自然、才學極高的女孩子,她們賞風品月、吟詩作畫,沒有功利的侵擾,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趣優(yōu)雅、品性潔凈的美好的境界,使得香菱學詩的激情得到觸發(fā),黛玉的指導給予她精神上的解放,最終使她的聰明才智得以顯露。
一部《紅樓夢》,充滿的是詩情與才情;一篇《香菱學詩》使我們在閱讀中尋覓到了古詩文學習的一點兒途徑。雖是小說,經(jīng)過了藝術的加工,但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古詩文教學中,仍能有所借鑒。這可能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