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縣李集鎮(zhèn)中心小學(221200)
《最后的姿勢》一文以感人的筆觸,記述了譚千秋老師在教學樓坍塌的瞬間,張開雙臂,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高尚品格。在寫作特色上,作者一是通過環(huán)境與場景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二是采用側面描寫烘托了人物形象。文章質樸感人,人物形象鮮活,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絕佳載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高年段的“語用”訓練側重點為關注文體及寫法?!蹲詈蟮淖藙荨愤@篇文章是根據(jù)新聞報道而寫的,是一篇人物通訊,屬于敘事類文本。此類文本的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品析人物形象,并重點體會細節(jié)描寫在表現(xiàn)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1.播放汶川大地震視頻。
2.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譚老師有何表現(xiàn)呢?
學習活動一:
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語句,看看自己能讀懂什么?做簡單批注。
3.交流。
(1)品讀語言,感受人物形象。
①出示句子:“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②指名讀。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從譚老師短促、簡潔、有力的話語中體會到他的臨危不懼、以學生為重)
③指導朗讀。聲音響亮,語速急促,不容置疑。
(2)聚焦動作,感受人物形象。
①梳理文本,找出三處描寫“姿勢”的語句。
A.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B.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
C.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谧プ釉~,感悟人物形象。
仔細品讀,這三句話中寫了譚老師的哪幾個動作?從這些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A.拉:立即地“拉”,說明譚老師當機立斷、反應極快。是愛與責任的驅使,才使這位51歲的老師表現(xiàn)得如此身手敏捷。
B.撐:譚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撐起一把保護傘,使他們免受破碎的磚塊、坍塌的樓板的傷害。
C.護:譚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全然不顧自己的生命。
D.張開:譚老師張開雙臂,盡量擴大范圍,保護學生。
在危險來臨之際,譚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身下的四名學生。那張開的雙臂,是無私的大愛,是堅定的責任!
1.作者是通過什么將譚老師刻畫得如此生動、鮮活的?
指導學生歸納寫法:語言+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
2.仿寫:
放學時,狂風裹挾著暴雨從天而降,沒帶雨傘的我頓時成了落湯雞。正在這時,媽媽開著車迎面趕來接我,看到渾身濕透的我,她心疼地說:_____________,
可是,風那么大,哪容得了我輕易上車。媽媽立即__________。
【設計意圖】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是人物通訊中最具有價值的教學內容。閱讀中,引導學生先抓住細節(jié)描寫,充分感受人物形象;接著在弄清“寫什么”的基礎上,關注“怎么寫”,把握文本的言語形式;然后創(chuàng)設語用情境,引導學生遵循文本的語境和意義邏輯,遷移運用文本的言語形式,在語用實踐中發(fā)展語用能力。
不同的文本類型與體裁所采用的表達方式與各有特色的篇章結構體現(xiàn)了不同的語文思維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探究不同文體各具特色的思維方式,促進其語言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1.文章除了細致地描寫了譚老師的語言、動作之外,還有四處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請大家找一找。
(1)這四句話分別預示或者說明了什么?
(2)把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與譚老師的言行作對比,想想這四處描寫有什么作用。填寫表格。
____環(huán)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場景描寫環(huán)境和場景作用天空陰沉沉的。預示或說明預示著地震即將來臨。教書育人。說明地震突如其來。①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境。②推進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③升華了人物的品質。譚老師__________________言行譚老師在教室里上課。他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盻_________________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臨危不懼,以學生為重。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_________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坍塌了……精神品格說明樓房馬上就要坍塌,情況極度危險,到了生死攸關之際。預示譚老師遇難了。譚老師立即把學生拉到桌子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譚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全然不顧自己的生命。英勇獻身。他用自己51歲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_______________
2.這四段描寫環(huán)境和場景的語句,語言都很短促,把它們連起來讀讀,看看自己有什么樣的感受?
語言越短促,越能傳遞出一種急促緊張的情緒,營造出一種十萬火急的氣氛。(作用1: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境)
3.把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的語句和譚老師的言行連起來讀一讀,看看你能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譚老師的言行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由“大聲喊道”變成“拉、撐、護”,直至獻出生命。(作用2: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還可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4.再作對比,看看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情況越危急,形勢越是揪心,譚老師越以學生為重。他不惜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的形象越發(fā)感人、高大。(作用3:突出人物的形象,升華人物的品質)
【設計意圖】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比較、分析、感悟,明白了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的作用,在提高分析思維能力的同時,深化了對這一言語形式和這類文體的認識。
1.當人們在一片廢墟中發(fā)現(xiàn)他的那一刻,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
首先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說——
被保護的學生說——
譚老師的同事說——
2.文章是寫譚千秋老師的,作者為什么要不惜筆墨來寫這些人的話呢?
他們的話最具說服力,能增強故事的可信度。用他們的話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能使譚老師的形象更加感人、高大。
3.如果我們把直接描寫譚老師言行的語句叫作正面描寫,那么,通過別人的話來寫譚老師,就叫作——(側面描寫)
4.小結:本文作者采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以側面烘托為輔的寫法,使譚老師的形象更加生動、感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側面描寫的手法,既深化了他們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又使他們明白了,無論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都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綜合運用各種寫作方法,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語文學習的主要審美對象是各類文體。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所學的課文,形成對各類文體的風格、表現(xiàn)性等審美特性的知覺敏感。
1.默讀課文,思考:如果把側面描寫去掉,你們覺得可行嗎?
不可以。救援人員、學生、老師是親歷者,他們的話最具說服力,可以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側面烘托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感人、高大。
2.那么,可不可以把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去掉?
同樣不可以。去掉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故事情節(jié)就不會那么緊張、扣人心弦;人物的品質就不會那么可觸、可感、可視了。
【設計意圖】本文作者綜合運用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使譚千秋老師的形象變得豐滿、立體。引導學生流連、玩味其間,仔細品悟、辨析文本的言語形式,不僅可以使學生領悟綜合運用各種寫法的表達功效,同時也讓學生在漢語的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美中領略了人物通訊的表達美。
1.“最后的姿勢”是譚老師高大形象的真實寫照。文中,作者把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概括為八個字,哪八個字?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2.僅僅用這八個字是不是太簡單了?加上一些修飾性的形容詞,如“勇敢”“義無反顧”“奮不顧身”豈不更好?誰愿意說說自己的看法?
(1)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人物通訊作品的語言要求真實地反映人物的本來面貌,不追求華麗的辭藻。
(2)通俗簡練、具體準確的白描更能立體塑造人物,也更具有語言的美感和沖擊力。
【設計意圖】通俗簡練、具體準確,善于運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人物是人物通訊作品的語言特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把玩、揣摩文本的語言,體悟表達的精妙,了解此類文體的語言特點,感悟語言之美。
(1)譚老師用“最后的姿勢”詮釋了什么?
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
(2)配樂講述:強震無情人有情。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千秋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出一首愛與責任之歌!大愛無聲,大愛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讓我們永遠銘記他那令人永生難忘的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同學們,在你們的心中,這又是怎樣的姿勢呢?請?zhí)钌锨‘數(shù)脑~語。
_____________的姿勢
(千秋的、英雄的、愛的、責任的、師德的)
【設計意圖】人物通訊最大的魅力在于塑造人物形象,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在領悟文本的寫法,充分感受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文本的語言,通過回顧、感悟、表達,使譚老師的形象變得有形、有情、有義,使學生領悟了人物形象美的內涵,獲得了審美享受,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了基礎。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體,而人文性就包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蹲詈蟮淖藙荨芬晃乃N含的“愛與責任”的文化主題,就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理解與表達等言語活動中,包容、借鑒多元人類文化,就是在彰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要素。
1.譚千秋老師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感動了全中國。許多人為之落淚,自發(fā)地為他寫下了頒獎詞。其中一條,是這么寫的:
(課件出示)他以師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師的職業(yè)操守,以自己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地動山搖。他弓著身子,他那張開的雙臂,伴著雷鳴般的響聲,冰雹般的磚瓦,灰塵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奔涌而出。他咬著牙,拼命地撐住課桌,他的身下蜷伏著四個幸存的學生,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定格為永恒……
2.同樣是寫譚老師的,這篇頒獎詞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頒獎詞的寫法:高度概括,言簡意豐;抒描議敘,有機結合;人事情理,和諧得體;褒揚懷念,洋溢深情)
3.課后,給譚千秋老師寫一篇頒獎詞,贊頌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字數(shù)控制在100字左右。
【設計意圖】將頒獎詞與課文對比閱讀,不僅為學生從另一個視角感悟人物,體悟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提供了資源,而且還讓他們明白,這兩篇文章雖然是寫同一個人物、贊頌人物的同一種品質,但是由于文體不同,所以表達風格迥異。之后,要求學生寫一篇頒獎詞,贊頌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將思想認識、情感態(tài)度融入言語理解與表達之中,達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這樣做,不僅能起到深化理解、豐盈感受、提升語用能力的作用,還能在文本所蘊含的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使學生形成文化自覺意識?!?/p>
總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離不開語文的特質——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只有在“語用”的沃土上,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