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恒
四兩撥千斤
走路,我們每天不知道要重復(fù)多少遍,你一定不陌生吧?李老師要問你走路靠什么,你一定會說:腿和腳唄。
麻煩你走兩步,只邁腿和腳,腦袋、身體和其他肢體都不動,看一看會是一個什么姿態(tài)?
這位小朋友看到了這一“走”:他冰冷的雙臂低垂在身體兩側(cè),像兩位犯了錯的孩子一樣,一動不動豎在那里;上身僵硬地繃著,像一扇冰凍過的豬肉;眼睛直勾勾地注視著前方,目光呆滯,像是想著什么,又像是什么也沒想;腿硬邦邦的,像兩支不會打彎的鉛筆,一左一右機械地向前挪動。好可怕喲,這不是僵尸嗎?——簡志耕
看出來了吧,雖說“走”這個動作主要由腿腳完成,但是沒有其他肢體伙伴的協(xié)調(diào)幫助,這個動作就像是機器人在完成。難怪簡志耕小朋友會將這個人當作僵尸呢。
那么,正常的“走”是什么樣子的呢?
我們邁開腳步時,手臂需要擺動,上身會輕微扭動,腦袋呢,也會隨著特定環(huán)境保持不同的姿態(tài):要么高昂,眼睛平視前方;要么歪向一邊,斜視周圍的人或物。要是女同學(xué),發(fā)辮也有輕微的跳躍;要是背著書包,書包也會顛簸。把這些走的伙伴加進“走”的描述當中,“走”就有了一個基本的加法模式:“腿+手臂+腦袋+眼睛+附加物的動感+腳下發(fā)出的聲音”,這樣描寫出來的“走”,具備了生活的真實,寫出來也具體了。
如:小紅作業(yè)沒寫,老師約她到辦公室面談。她低著頭,滿臉愁苦,一腳一腳向辦公室挪去,“嚓——嚓——”,連胳膊擺動都遲了半拍,蹩腳死了!看,腦后的羊角辮也死氣沉沉的,完全失去了她張狂時的生機。
需要提醒的是,作文中,不是一寫到“走”,就按照這個模式死搬硬套,伙伴的多少,是粗寫還是細描,看你作文情境的需要,是靈活的。比如,你寫的是動作另類的人物,為了表現(xiàn)其個性,就可以細致些。要是再融進去一些評價議論,就更立體了??纯础豆螤敗返淖撸?/p>
刮爺走路姿勢比較獨特,一般不會穩(wěn)步前行,一旦發(fā)動機引擎點火,就會有追風(fēng)般飄逸,時而側(cè)身如狡兔閃挪,時而展翅如雛鷹低旋。在特殊場合,諸如原地踏步,運動會隊形檢閱,刮爺也勉強能把引擎的轉(zhuǎn)速降下來,不過高度燃燒的激情不減。若是腳下踏中節(jié)拍,自下而上左右照應(yīng)的“單擺”就一定會超前半拍;偶爾拿捏不準分寸,絕招“雙風(fēng)灌耳”就會出手,雙臂不約而同很整齊、很一致地或前或后,相伴著軀體的不規(guī)則扭動,抒寫出“雙槳劃水,迎風(fēng)擺柳”的深邃意境。蘇軾曾崇尚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必M知后輩蕓蕓眾生中的刮爺一舉手一投足那就是詩,就是畫。長時間一如既往地不懈堅持,可謂不屈不撓。因此,單邊的“一順腿”走勢如鳳毛麟角,一不小心閃亮“陡見”,也會引來不少老師、同學(xué)的刮目相看和嘖嘖慨嘆。甚至有好奇者很細膩地模仿著“走兩步”。但畢竟難學(xué),往往呵呵一笑,自愧不如。
“走”有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跳、跑、漫步、大步、碎步、正走、倒走、轉(zhuǎn)身、躡手躡腳、原地踏步、腳后跟蹭著地面等等,不同的走法、腿腳的幅度、“伙伴”配合的姿態(tài)以及相伴的聲音都有不同。
思維做體操
請你走個“躡手躡腳”,給這個動作做做加法,展示一下你的學(xué)習(xí)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