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少春
[摘 要] 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習真正發(fā)生”,教師需要把握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對比觀察、手腦并用中,豐富對知識規(guī)律的認識,并且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從而深化理解、把握本質、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
[關鍵詞]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2-0004-03
讓學習真正發(fā)生的課堂教學需要從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三個維度去展開,其中“理解學生”是基礎,“支持學習”是關鍵,“提升學力”是最終的目標指向。本文將以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9的乘法口訣”的教學為例,簡要介紹我們的研究與實踐。
一、教材解讀
乘法口訣的學習是表內乘、除法計算的重要基礎知識?!?的乘法口訣”是學生在掌握了1~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教材首先呈現了10×9的方格圖,每行10格中都有9個★,由此提出問題:每行有9個★,2行有多少個?3行、4行……9行呢?要求學生根據圖意獨立完成“幾個9”連加的計算,并把計算結果填入表中;然后讓學生直接利用表中數據,聯系幾個9的含義自編9的乘法口訣。這樣的教學,理論上有助于學生通過方法遷移,利用學習1~8的乘法口訣的方法來學習新知,遵循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邏輯順序。
二、實踐探索
結合以往教學的經驗,我們先對學生進行了前測,得到了如圖1所示的數據。從數據中可以知道,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熟練背誦9的乘法口訣,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理解其意義。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的教學該如何展開?教學目標該如何定位?如何在課堂中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這些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
基于以上調查,我們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了改革,通過研習單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探究,課堂中以板塊式的結構劃分,用大問題引領學生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促使學生在交流、質疑、爭論的活動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有意識地“退位”,只在關鍵處介入,通過引起、維持、導向和點撥,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入的明理和釋疑活動,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1.開門見山,順學而為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1~8的乘法口訣,今天要來研究9的乘法口訣。
師:有多少同學已經會背9的乘法口訣?
師(出示圖2):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我對你們進行了測試。你們能理解這個圖的意思嗎?
生1:淺色部分的口訣表示幾乎全班都會了,深色部分的口訣表示出錯人數最多,剩下部分表示有少部分人出錯。
師:為什么你們覺得“一九得九”和“二九十八”這些口訣很容易記住呢?那“九九八十一”呢?
師:有了小調查之后,我就知道同學們的問題出在哪里了,因此我特意選擇了“六九五十四”這句口訣給大家布置了學習任務,請大家拿出課前研習單。
正如著名特級教師周衛(wèi)東所說:“學習如登山,如果學生所處位置已經在半山腰了,我們的教學還從山腳起始,那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學生對學習也會喪失興趣與動力。”會背9的乘法口訣是大部分學生課前已經具備的知識基礎,如果再按部就班地讓學生去編寫口訣,這樣的教學顯然不是基于對學生的理解,是教師的教學而非學生的學習。這里,教師正是準確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通過“背口訣”這一環(huán)節(jié),強化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的認識,充分肯定學生的超前學習,同時,根據前測結果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的課前研習任務,也為后續(xù)學生的自主探究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2.自主探究,深度理解
師:通過課前小調查,我發(fā)現大家最容易出錯的口訣是“六九五十四”,你有哪些辦法幫助大家弄明白“六九”到底是多少嗎?把你的方法記錄下來。
(教師在小組間巡視;全班交流)
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現實起點之后,教師根據前測對學生的認識盲區(qū)進行了精準的定位分析,進而設計自主探究活動引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思考與探究。在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也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此時對9的乘法口訣的認識還停留在機械記憶層面,對于口訣的意義還不是十分的清晰。為了促進學生對口訣意義的構建,教師以“六九是多少”為例,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通過不同的方式,如列加法算式、畫圖等方式得出“六九五十四”。通過交流分享,學生把個體認識轉變?yōu)槿后w認識,多維度對“六九五十四”這句口訣進行了闡釋,加深了對口訣的理解。教師以點帶面,以一句口訣的驗證為樣例,帶領學生經歷驗證全過程,再將這些方法遷移到對其他口訣的驗證過程中。這一過程以板塊式呈現,給學生一個大的空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由淺顯走向深刻,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意義構建,更在相互交流分享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引下對驗證方法有了更多的認識,提升了學習能力。
3.對比觀察,豐富規(guī)律
師:9的乘法口訣中還蘊含著很多豐富的規(guī)律,你發(fā)現了嗎?為了便于發(fā)現規(guī)律,先請一些算式來幫幫忙(略)。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和小組的成員一起分享你的發(fā)現。
生:①乘數一個一個地增加1,積的末尾一個一個地減少1;②每句口訣都有“九”;③每句口訣比上一句多9;④個位數加十位數等于9;⑤ 幾乘9,就是幾十減幾;⑥單數乘9,積也是單數;雙數乘9,積就是雙數。
激活學生的思維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只有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交流、質疑、爭論,才能在師生、生生的多維互動中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9的乘法口訣所蘊含的規(guī)律非常多,教師給了學生較大的空間去探索,學生通過自主觀察發(fā)現了許多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或淺顯,或深刻,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思維,使得學生在思維方式上得到啟發(fā)。教師不僅僅停留于規(guī)律的發(fā)現,還能引導學生說出是怎么發(fā)現這個規(guī)律以及為什么會有這個規(guī)律,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從而得出規(guī)律,在得出規(guī)律后還要進一步思考規(guī)律背后所蘊藏的數學本質。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支持了學生對規(guī)律的學習,更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4.手腦并用,促進記憶
師:之前大家用了各種方法來幫助記憶9的乘法口訣,其實每個人的身上都藏著一套9的乘法口訣呢,猜猜看在哪里?
師:學會了這套手指操,就相當于隨身攜帶了9的乘法口訣表,再也不怕記不得了。
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構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教師能夠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多元智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得學生在對9的乘法口訣的理解與掌握中調用并發(fā)展數理邏輯智力,在交流和表達中調用并發(fā)展言語智力和人際交往智力,特別是手指操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調動身體來幫助學生記憶口訣,更好地體現了“學習的真正發(fā)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 大腦會思考。 用手又用腦, 才能有創(chuàng)造?!敝挥姓嬲帜X并用,學生的學習才會走向自主,走向深刻。
三、教后靜思
1.理解學生——教學的現實起點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教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更好的學,而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水平、知識基礎、學習需求等都直接影響著教的質量與效果。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行為前需要對學生發(fā)展的真實需求以及學生對新知的掌握程度進行調研,問卷調查、交流訪談、紙筆測試等都是較好的課前調研形式。對調研的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就能確定教學的起點,變傳統的依據知識的邏輯起點展開教學為依據學生的現實起點展開教學。只有教師通過課前測試,確定了教學的起點,明確了學生學習的難點,課中則基于起點,突破難點,這樣的教學設計才是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是促進學生學習力生長的現實基礎。
2.支持學習——教學的實施路徑
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應該是為了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服務的,“學習真正發(fā)生”一定是源于學生自我的需求。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相互交流、思維碰撞,最終達成共識并主動接納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為這一過程順利有效地開展保駕護航。要支持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真正發(fā)生”,有以下路徑。
(1)探究性大問題的引領
每一個學生的大腦里都“住”著一只“小精靈”,想要把這只“小精靈”激活,就必須營造一個適合“小精靈”生存的空間,讓它能夠自由靈動地生長。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的探究空間,通過大問題的設計及板塊式課堂結構的設置,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其能夠充分經歷觀察、實驗、計算、推理、驗證等學習活動。本節(jié)課中,教師精心設計課前研習單,通過“你有哪些辦法幫助大家弄明白‘六九到底是多少嗎?把你的方法記錄下來”和“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這兩個問題,引領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對9的乘法口訣做進一步深入探究,加上緊密圍繞這兩個大問題展開的交流研討活動,也為學生經歷學習過程提供時間和空間的支持。
(2)良好學習生態(tài)的營造
圍繞同一個主題,由于觀察的視角、思維的方式、探究水平等的差異,不同的學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如何讓這些有價值的個體認識能夠轉變成群體認同,營造良好的師生、生生的交流氛圍尤為重要。當然,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的傾聽、理解、表達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傾聽能力,在傳統的師講生聽的模式下,學生的傾聽屬于理解性的,即只要理解教師講什么就可以了,但在生生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傾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理解發(fā)言同學所表達的意思,還要有主觀評價,是贊同,還是質疑,這就屬于批判性思維。本節(jié)課中,學生將自己的研究結果與全班分享,其他同學或贊同,或質疑,或爭論,學生通過說理、計算、實驗等方式進行自我辯護,在不斷補充和修正的過程中逐步達成共識,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構建,為明理釋疑提供策略支持。
(3)適時有效的引導與點撥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惑或疑難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與點撥,給學生以方向性的啟示或方法上的指點。例如,當學生出現認識淺顯、理解片面、意見分歧或者思維錯誤時,教師要在恰當的時機介入,通過指引方向、選擇策略、指導方法等方式支持學生開展深度的學習活動,引發(fā)學生更加全面的思考,提升學習能力。
3.提升學力——教學的價值追求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學中教師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當然不言而喻。讓學習真正發(fā)生的課堂,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現實起點和學習需求展開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開展深度的研究探索活動,在達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習毅力。
綜上可知,教學中教師應基于理解,重在支持,旨于提升,在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以知識學習為載體,以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學力發(fā)展為根本價值追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