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 乙常青
“云”是古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在不同的詩歌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云”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詩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著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讓讀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與巨大的感情震動。
杜甫的“云”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春夜喜雨》)
放眼望去,烏云密布天空,籠罩四野,濃云壓在原野的小路上,連小路也分辨不清,渲染了雨意正濃的氣氛,顯示出雨區(qū)甚廣,將會越下越大,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敖皙毭鳌?,以紅色的火與黑色的云對照,漁火“獨明”,可見云之“俱黑”,兩種色彩相互點染,意境深遠而美好。詩人“喜雨”之情躍然紙上。清代邵子湘贊此句:“十字詠夜雨入神?!?/p>
王之渙的“云”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
前句寫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靜態(tài)美,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叭f仞山”與“孤城”相對照,一極高,一極低,一極雄偉,一極孤小。戍卒們?nèi)找故匦l(wèi)在這萬山重圍的“孤城”中,怎不感到遠離故鄉(xiāng)親人的孤凄呢?
劉禹錫的“云”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
秋日晴空中,一鶴振翅高舉,排云直上。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奮斗精神的體現(xiàn)。那排云而上的白鶴,引發(fā)了詩人的無限情思,也激發(fā)了讀者的凌云壯志。
白居易的“云”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錢塘湖春行》)
詩人站在孤山寺北賈亭之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水面初平云腳低”的廣闊畫面?!八妗敝希斑h處山巔,“云腳”低垂。重重疊疊的春云,籠罩湖面,湖上水氣升騰,蕩漾的波瀾與云相接,春云與天相連,在湖光天色的混連中,寫出了江南春湖的天容水態(tài)。
元稹的“云”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離思》)
前句化用《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意思是說,曾經(jīng)觀看過茫茫大海的人,對那些小小的溪流是不會看在眼里的。后句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謂的云都不能算作彩云,都不足以一觀。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云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鐘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之動情的女子了。
賈島的“云”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尋隱者不遇》)
“只在此山中”寫隱者似乎是有跡可循,而“云深不知處”又說他仿佛白云般飄忽不定。隱者宛若云中游龍,若隱若現(xiàn),給人一種撲朔迷離之感,充分呈現(xiàn)了隱者閑云野鶴的風神。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欽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詩句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杜牧的“云”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山行》)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斑h”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和山之深,“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順著這條山路極目而望,在白云飄浮繚繞之處,幾椽芭屋若隱若現(xiàn),不禁讓人頓生親切之感。趕到那里,就可以歇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