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翔
摘 要:《博物館起源:早期博物館史和博物館理念讀本》是一部關于早期博物館歷史以及博物館理念的重要歷史文獻。在文中就《博物館起源:早期博物館史和博物館理念讀本》進行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博物館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思考。
關鍵詞:博物館;博物館史;博物館理念
《博物館起源:早期博物館史和博物館理念讀本》是美國休?吉諾韋斯和瑪麗·安妮·安德列編,由路旦俊翻譯,陳建明先生主編,譯林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屬于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四冊博物館與文化遺產(chǎn)譯叢之一,其它三本分別為《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變革記》、《商人與收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chuàng)建記》和《博物館變遷:博物館歷史與功能讀本》。本書共分為七個部分:
博物館起源,共7篇,按照時間順序,由點到面介紹與博物館起源有關的文章,內(nèi)容涉及亞歷山大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等。
博物館理念,共9篇,包括藏品的意義和價值,公眾為什么需要博物館,公立博物館、專業(yè)博物館、地方博物館、藝術博物館的價值及應有理念,以及博物館應與社區(qū)建立怎樣的聯(lián)系。
新博物館,共7篇,前4篇寫于19世紀后期,探討“新博物館”的公共方面。后兩篇是最早探討博物館倫理學的文章??傮w就博物館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提出了若干思考,同樣對于今天的博物館資助部門和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博物館教育,共10篇,我們可以讀到早在19世紀晚期、20世紀早期就已經(jīng)形成的通過博物館支持教育、發(fā)揮公眾教育功能的若干基本觀點。這部分的文章有一半出自女性作者的筆下,這反映了20世紀初女性在推動教育項目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博物館展覽,共6篇,研究者認為博物館應將用于研究和展覽的藏品區(qū)分開來,給博物館面向公眾的一面帶來革新和復興。如,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思考是否能夠在自然歷史博物館中運用新的展覽方法。此外該部分也對增強博物館的公眾吸引力,更好的服務社區(qū)與市民提出了而今看來仍具有可行性的若干建議。
博物館與大學,共5篇,集中探討大學與其博物館之間的關系。即便博物館和大學都認為自己是教育機構,但它們完成各自使命等的方式截然不同。
活體藏品博物館的理念,共6篇,探討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和樹木園等活體藏品博物館。多位作者都有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的經(jīng)歷。
仔細閱讀本書會發(fā)現(xiàn),書中所提的觀點有一些遠未過時,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戈德金在《博物館之我見》一文中提到“任何個人或股份公司如果想組建和管理一座博物館,并且將此作為牟利的一個途徑,都不會對這座城市做出任何巨大或永久貢獻。”再如,瑪麗安娜?艾利?凡?倫瑟雷爾是一位畫家、建筑師和景觀設計師,她于1917年探討了博物館與公眾互動的問題?!芭紶柨匆谎鬯囆g品或者只是在百般聊賴時去觀看藝術品——任何人都無法從這種做法中受益良多。我們必須花大量時間去觀看它們。我們必須花大量時間去養(yǎng)成一種習慣,讓這種習慣像讀書和聽音樂會那樣變成我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U且驗槿藗円坏┻M入繁忙的成人世界后很難養(yǎng)成新的習慣,我們才應該為兒童免費開放博物館,不用去考慮兒童進博物館是否一定要接受具體的教育,而是要在兒童和成人中培養(yǎng)這種習慣?!鳖愃朴^點還有許多,以下僅從其中的一點淺談我的思考。
令人印象頗深的一個觀點是利亞夫人在《博物館與學校的關系》強調(diào),應鼓勵博物館使用一些小型外借展覽,裝在便攜式展柜里,送到附近的公立學校,以此作為對一次性參觀博物館經(jīng)歷的補充。此點建議至現(xiàn)在仍少見相關嘗試。這其實可以看作屬于館校合作的問題,也是公共考古發(fā)展需要解決的問題。館校合作是將學校與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天文館等機構互相補充,實現(xiàn)以學校教育為主、場館教育為輔的教育模式。這既可以克服學校教育的封閉性、有限性等問題,也可更好地體現(xiàn)博物館等機構的社會教育職能,對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
目前,已有中小學及一些高校會組織學生進行博物館參觀學習,這可以看作是學校(或?qū)W生)主動前去參觀模式,如老師組織全班參觀博物館。但因時間、場地、參觀次數(shù)等種種限制,這種教育模式往往缺乏系統(tǒng)性、主題連續(xù)性較單一,同時學生也往往會將這類學習機會當做休閑娛樂的“旅游”,在參觀學習過程中走馬觀花,無法進行有意義的主動學習。這樣一來效果可能不如預期。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建立長期有效的館校合作機制,將場館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計劃,打造以館促校、以校帶館的良性合作生態(tài),課后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定期以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到科技館、博物館等進行參觀,這需要進一步強化落實。
那么,除以上方法外,是否可以考慮換其他模式?就如利亞夫人所說,讓博物館組織小型外借展,送到學校里,為學生的參觀學習提供更為方便的條件。這其實是讓博物館變?yōu)橹鲃拥囊环剑粗﹂_展送館、送物進校園的活動。通過送展品進學校,場館工作人員到學校宣講,或在校園里舉辦小型臨時展等,即類似流動博物館,可以創(chuàng)新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生學習拓展到課堂教學之外,更好地拉近學生與博物館的距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講好中國故事”、“讓文物活起來”等有關言論。此外,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這些對于博物館發(fā)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博物館的“超連”并不是技術的結果,而是技術的推手。尤其是在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博物館運動中,如果沒有心系更多公眾,就不會出現(xiàn)全新的“連接”技術。博物館應與時俱進,積極響應如“互聯(lián)網(wǎng)+”策略的國家號召,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建立完善的網(wǎng)絡虛擬場館模式,增加更多的互動式體驗和講座,在網(wǎng)絡社交平臺上多開發(fā)一些結合紀錄片與動畫等形式的宣傳短片,以擴大博物館對于青年學生的影響力、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等職能,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博物館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同時,這也提升了博物館自身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博物館自身的發(fā)展。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Ρ緯脑u價也存在著不同的聲音,有些讀者認為書中很多都是講稿,或者呼吁建立完善博物館的文章,信息量太少;是早期博物館資料集,可讀性不強。其實不能如此片面地理解,應結合時代特征以及其側重點。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本書所選文章的側重點是博物館的歷史和理念,沒有提及任何實踐或操作技術,因為當時的大多數(shù)做法如今已被現(xiàn)代化手段所取代,如果過于關注這部分的歷史,范圍就會受到嚴重局限。
陳建明先生認為,長期以來研究者關注更多的往往是應用博物館學,對博物館學史這一理論領域的研究卻相對落后。在中國特色的博物館體系迅速形成和崛起之際,博物館更需要回顧博物館起源之初先賢們對博物館最質(zhì)樸的思考,真正地從本質(zhì)上理解博物館,在前行的過程中勿忘來路,勿忘初心。
總之,我認為,無論研究什么問題、從事哪個領域,都有必要了解該問題、該領域發(fā)展的歷史以及先賢們所做出的努力和研究成果。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18世紀、19世紀甚至更早的學者對于早期博物館的描述和理解,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博物館的起源與發(fā)展歷史,也可以給那些對博物館豐富歷史感興趣的學者帶來一些啟發(fā),更好地促進當今博物館健康快速的發(fā)展,推薦大家進行閱讀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