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整整四十個年頭。
短短的四十年,我們的物質財富有了飛速增長,大家同意嗎?國家安全沒有外敵入侵,大家同意嗎?我們的自由度、各種生活條件,有了巨大改善,大家同意嗎?好。如果我們同時擁有了財富、安全、自由,我們是不是應該生活得非常開心?但是為什么會有很多人現在老說我不大開心呢?甚至有點覺得心里上上下下、不太安寧呢?為什么?
那我們做文化學研究的人就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的答案是:大概,我們的現代化走了一條非常特殊的道路。
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我們付出了別的國家和民族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所沒有付出過的代價。有人講,是環(huán)境污染。環(huán)境污染,所有走過現代化的國家都出現過。英國泰晤士河在馬克思的筆下,是一汪臭水,河面上漂滿了垃圾?,F在大家到英國去看,碧波蕩漾。我的家鄉(xiāng)上海,上海的母親河是蘇州河并不是黃浦江,在我小時候上海的蘇州河有一大半的時間是我身上這一身顏色——黑的。但是今天的蘇州河,兩岸綠樹成蔭,河水碧波蕩漾。這說明,環(huán)境污染可以治理,當然代價很大。我要說明的是,所有的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都付出過環(huán)境的代價。但是我們這個民族,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付出了一樣非常特殊的代價:傳統(tǒng)文化。
由于中國特殊的近代史和現代史,我們把傳統(tǒng)和現代截然兩分。我們曾經這樣相信過:現代的就是年輕、美好、健康、向上的,傳統(tǒng)的就是老朽、腐敗、落后、骯臟的。
大家還記得嗎?我們曾經把一些觀念全部顛倒,我們曾經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視做是負面的,我們?yōu)榱爽F代化把傳統(tǒng)文化作為代價付出去了,別的國家沒有付過這種代價。日本、英國、法國、德國,你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古老的風俗、古老的服裝都依然存在。然而我們今天呢?我們離開傳統(tǒng)已經非常遠了。
我可以做一個小測試,各位都知道自己父親的名字吧?都知道自己祖父的名字吧?沒有問題。有幾個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曾祖父啊,是諸位的令尊大人的爺爺,離我們多么近??!如果放到一百多年前,各位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因為過去考試,考卷上不僅僅填學號、準考證號、姓名,你要填上面幾代的履歷,你要填寫高祖、曾祖、祖、父他們的履歷、姓名。
現在,我們傳統(tǒng)的一些東西,仿佛離大家很遠。比如,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漢語,我們漢語和別的語言區(qū)分有兩大特點。第一,是親屬稱謂。中國人的親屬稱謂太復雜了,英文一個uncle,我們復雜了: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英文一個aunt,我們不行,阿姨、姨媽、姑媽、舅媽……第二,是量詞復雜。我們叫一雙筷子,羊呢?一腔羊,口腔的腔。馬呢?一匹。但是現在很多朋友都這么說,一只羊、一只豬、一只狗……
我們離開傳統(tǒng)太遠了。大家要知道,經濟發(fā)展,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只不過是手段,它不是目的。而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是讓我們的文化成就輝煌燦爛?,F在誰還知道唐朝的GDP是多少?唐朝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多少?沒人知道。但是我們知道,唐朝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我們就知道,唐朝是一個最強盛的時代。
我們今天已經到了要把我們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成就兌換成文化成就的時候了,大家同意嗎?而兌換成文化成就我們要通過很多努力,有些觀念,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必須改變。比如,教育。我們現在好像非常重視教育,可是我們有沒有分清教育和教養(yǎng)的區(qū)別?受過教育的人不一定有教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人不一定受過教育。我們是不是要思考文化和文明的關系?有文化不一定有文明,有文明不一定有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學歷的人不排隊、隨地吐痰,他們很有文化,但他們有文明嗎?他們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他們有教養(yǎng)嗎?所以很多觀念我們要重新去反思。
快速的現代化,使我們飛速地奔向前方。但是在飛奔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我們的目的地;飛奔的同時,千萬不要讓我們離開目的地越來越遠,且奔且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