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
1898年深秋,落葉滿階,夜涼如水。伴著屋外的凄風苦雨,李閏獨坐在湖南瀏陽家中,對著墻上的譚嗣同畫像飲泣不已。“結縭十五年,原約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為了變法大業(yè),譚嗣同慷慨就義,絕筆信上“閏妻如面”四個字,讓她痛不欲生。
這年,李閏33歲。
李閏自幼失母,18歲時,由父親作主定親?;楹?,夫唱婦隨。譚嗣同“倜儻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經常游歷在外。她以“樂羊子妻”自居,支持他上下求索。獨子夭折后,李閏再未生育,譚嗣同不僅不納妾,還公開著文反對納妾,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社會,實屬罕見。
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北游訪學時,譚嗣同結識了梁啟超和康有為,走上維新之路。他憂國憂民救亡變革,撰寫《仁學》抨擊“綱常名教”,她操持家務默默支持,孝敬老人撫育侄輩;他在湖南創(chuàng)立“不纏足會”,她積極響應,不僅出資贊助,還帶領家中的大足仆婦走上街頭,宣傳不纏足的好處;維新派婦女成立中國婦女會時,她參與創(chuàng)辦并任理事,婦女會主辦的《女學報》開創(chuàng)了中國婦女報刊之先河。在宣傳變法維新的路上,她與他并肩作戰(zhàn)。
辦報講學讓譚嗣同名揚天下。光緒帝要召見這位“新政人才”,他躊躇滿志,出發(fā)前夜,意氣風發(fā)地與她對彈自制的“雷殘琴”與“崩霆琴”。1898年5月22日,譚嗣同起程赴京,臨行,題詩贈妻《戊戌北上留別內子》:“婆娑世界善賢劫,凈土生生此締緣。十五年來同學道,養(yǎng)親撫侄賴君賢?!?/p>
變法路上云譎波詭,百日維新失敗,李閏等來的只有噩耗。在給她的絕筆信中,譚嗣同把兩人比作佛教中“生生世世,同住蓮花”的迦陵毗伽同命鳥,愿她“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他的靈魂將與她“魂夢相依”。
譚嗣同被害后,李閏取他獄中所作“忍死須臾待杜根”的詩句,自號“臾生”,表示含悲茍活之意,并作《悼亡》詩懷念:“已無壯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塵。慘淡深閨悲夜永,燈前愁煞未亡人?!?/p>
李閏受譚嗣同精神感召,以家國復興為己任,慷慨拿出大部分家產,聯合有識之士一起創(chuàng)立了瀏陽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任榮譽校長。她銘記譚嗣同“惟必須節(jié)儉”的囑咐,穿布衣布履,吃粗茶淡飯,白天指導校務討論教學,夜深仍巡視宿舍,給學生留下“學監(jiān)仰慈顏,朝夕訓導忙”的印象。對當時的女子教育,李閏竭盡全力,她教導學生要自強自立。后來,這所學校走出了一批革命家、藝術家,其中包括中共第一位女縣長邵振維烈士。
此外,李閏還熱心慈善,看到重男輕女惡習導致的棄嬰、溺嬰現象時有發(fā)生,她捐錢創(chuàng)辦育嬰局,善舉得到響應,有人捐錢,有人捐出閑置的房產,數百個小生命得以挽救。同時,李閏還深入鄉(xiāng)間,調查棄嬰狀況,呼吁摒棄舊觀念,“掃蕩桎梏,沖決網羅”。
二十多年,物雖已非,人還如是。沿著譚嗣同走過的路,李閏繼續(xù)向前。在她60歲生日時,康有為和梁啟超合贈她一幅橫匾,上書“巾幗完人”。
幼時失母,青年喪子,中年喪夫,一個舊式女性,歷經萬千悲苦,卻活出新時代女性的精神高度。1925年,李閏去世,如生前一樣,她默默地站在譚嗣同身后,唯一的心愿是:“來世化作采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p>
李閏(1865-1925年):維新女杰,教育家。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