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鋒”與“后先鋒”是兩個相互糾結、互相界定的概念,這兩個概念在它們當年出現(xiàn)的時候就已經相互界定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鋒的概念開始流行,與此同時,人們就開始關注“后先鋒”,當時的“先鋒”和“后先鋒”實際上是當時受到現(xiàn)代主義影響的文學思潮和文學寫作實踐。這里的第一波可以說是以王蒙等人為代表的“意識流”小說到當時不少人嘗試的“象征”小說再到“尋根”文學和當時以劉索拉和徐星為代表的具有某種社會反叛性的文學。這里的寫作其實受到過去中國文學界一直并不熟悉,也相對隔膜的整個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影響。
這種影響正是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開始的對于現(xiàn)代主義的大量譯介為前提的。這種影響在相當程度上也應和了文革結束之后,面臨改革開放的社會。當時的社會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特點,就是觀念的沖擊超前于實際生活的變動。因此,這種“現(xiàn)代主義”即是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的變革,當時文學界在討論的是如何能夠有可能超越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寫實”要求的限度,走向一個更為開放廣泛的新的表意天地。這就導致了當時的糾結和爭議一開始就集中在所謂的“看不懂”之上。當時在計劃經濟的傳統(tǒng)之下文學想象相對嚴格地局限于“寫實”,這種新的形式變化其實會造成重大的沖擊。如當時王蒙的一些小說,在思想觀念上和當時的“反思文學”相當接近,但其所謂“意識流”的方式卻引發(fā)了相當大的爭議和關注,也讓他的小說具有了先鋒性。于是,要通過“先鋒”進行形式的變化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特性。當時的一些對外部世界有強烈興趣的作家對于現(xiàn)代主義的復雜技巧所帶來的形式沖擊感到強烈震撼。而有趣的是,這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這也導致了小說整體的變化。由于現(xiàn)代主義的復雜技巧和敘述方式的介入,使得原有的統(tǒng)一的文學界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而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這種變化更為深化,一批被稱為“后先鋒”的更為前衛(wèi)的作家出現(xiàn)。如余華、格非、馬原、洪峰等,他們的作品當時被認為是“實驗文學”,也在某種程度上被稱為“后先鋒”,他們在敘述方面有了更為徹底的實驗。這些實驗有現(xiàn)代主義的技巧,也有來自后現(xiàn)代的諸多敘述方式的變化。這些都在當時被認為是比先鋒更加先鋒的東西,乃是一種“后先鋒”。于是,“先鋒”和“后先鋒”實際上在當時都是被理解為一種先鋒的不斷延展的結果,是一種延伸的觀念,都是籠統(tǒng)地被視為“先鋒”大概念下的事物。實際上,在當時就出現(xiàn)了“先鋒”和“后先鋒”和某種傳統(tǒng)的文學之間的分化。這造成了文學界的一種潮流之爭。這種潮流之爭首先是在所謂的“形式”的領域中展開,后來也彌漫到了被視為“內容”的領域之中。
這種分化一開始就是“先鋒”與傳統(tǒng)文學之間的分化。“先鋒”和“后先鋒”現(xiàn)在看來實際上是一體的。只是在時間上有先后,也有某種代際嬗替的含義,但后來這種先鋒與傳統(tǒng)的分化最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轉變?yōu)榱恕凹兾膶W”和“通俗文學”的分化。而這種分化最終導致了一種和原來的“后先鋒”不同的對于“后先鋒”的理解。
二
實際上,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文學有兩個“分化”的進程對于當代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和作用。一是九十年代出現(xiàn)了純文學和以類型為中心的通俗文學的分化,二是到二十一世紀之后,又出現(xiàn)了全新的分化,也就是出現(xiàn)了網絡文學和紙質文學的分化。這兩個分化一個是紙質文學的新的格局的出現(xiàn),另一個就是隨著作為新的媒介和載體的網絡的出現(xiàn)。在這個過程之中,“后先鋒”的性質和定義也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在這些年中,隨著文學本身的連續(xù)分化過程,今天的“后先鋒”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特指,也就是和“純文學”類似與重疊的概念,但是純文學中相對具有某種足以代表“純文學”特質的文學。
這里所指涉的正是當下“純文學”所具有的某種獨特的“區(qū)別性特征”。這里的“后先鋒”實際上是代指“純文學”的主流的形式表征,也就是某種“現(xiàn)代主義”的表達和“現(xiàn)實主義”的寫實架構之間的結合。這種結合正是今天純文學的主流形態(tài)?,F(xiàn)在看來從九十年代的《活著》《廢都》《白鹿原》《豐乳肥臀》等當時的重要作品直到二十一世紀以來的《生死疲勞》《極花》《媽閣是座城》《北鳶》等等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實際上都是采用的一種相似的創(chuàng)作路徑,也就是現(xiàn)代主義許多復雜技巧和表意方式的運用,和基本延續(xù)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故事框架的結合。這種寫作的基本路徑,已經是“純文學”最常用和最能夠為社會接受的主流寫作方式。
這是下述幾個原因決定的:
一是“現(xiàn)代主義”無論在文學教育還是社會之中,已經經歷了充分的普及。對于“純文學”的接受群體,那個絕對人數(shù)并不很少的“小眾”而言,這種相對復雜的技巧和表意方式,就是“純文學”的基本標識,沒有這樣的復雜性表達,直接講述故事的作品往往被視為簡單,成為缺少文學性的證明。同樣對于有志于“純文學”的作者來說,這種現(xiàn)代主義的技巧也是其基本文學素養(yǎng)的一部分。
二是僅僅依靠激進的實驗性的文本,其實是難以在一個可以持續(xù)的“純文學”空間中運作的。如果始終堅持八十年代后期一度出現(xiàn)的激進敘事實驗,是無法讓有文學素養(yǎng)的中產的“小眾”讀者認可的,那些實驗僅僅是二十世紀初及中葉保留下來的文學資源。小眾的“純文學”讀者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種走得很遠的激進文學實驗,也并不執(zhí)著于實驗,而是需要“純文學”賦予他們的某種特殊的精神含義。這就需要一個更為妥帖的故事框架。在中國的“純文學”之中,這一故事框架往往是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的復雜歷史。對于這種歷史的現(xiàn)實主義“寫實”故事應該是最主流的選擇。
現(xiàn)在看來,這樣的作品是“純文學”寫作的重要框架。這種在內容架構上的寫實性其實也容易引發(fā)“小眾”讀者的興趣?,F(xiàn)在看來,沒有現(xiàn)代主義的技巧和講述方式與現(xiàn)實主義的寫實故事的結合,就沒有當下的“純文學”。這種“純文學”從其特色而言正是所謂的“后先鋒”。它承繼了先鋒的基本形式特點,而且將原來的先鋒性變成了純文學本身的標志,用以區(qū)隔通俗文學和網絡文學。這種“后先鋒”既是先鋒的泛化,又是先鋒的轉化。“后先鋒”在今天不是一種激進的形式實驗的存在,而是一種區(qū)隔的標志,也是閱讀選擇的標志。這種狀況其實和西方文學這些年的狀況很有相似之處?!昂笙蠕h”由此就意味著一種文學機制的特殊表征,現(xiàn)在的“純文學”正是依賴它來運作的。它已經和八十年代的“先鋒”“后先鋒”等觀念不在一個層面上。這是二十世紀以來現(xiàn)代主義的全球思潮的一種普泛化,但同時也是其形態(tài)的根本性轉變。這種現(xiàn)代主義的延伸或展開,已經不具有原有的沖擊,而是一種必要的中產化的文化品位象征。這個變化其實是中國文學當下的新生態(tài)的表征。
作者簡介: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