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 見有些上了年歲的人么?掌心里常滾 著一只核桃。核桃質(zhì)硬,核上有自然孕生出來的紋路,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著,刺激著掌上的穴位,據(jù)說能防老年癡呆癥。這核桃若經(jīng)前朝后代人長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澤,足可以當(dāng)文物了。有人癖好收集這種核桃,當(dāng)古董賞玩,故稱之為“文玩核桃”。
傅三是在四十歲后開始玩上的。祖上留下來一只核桃,色澤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著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這核桃,個大,紋路深,形狀圓中帶扁,坊間稱“大燈籠”,是收藏人的難得佳品。據(jù)家里長輩說,它曾是貢物,本有一對,是分不清你我的雙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爺爺小時候給弄丟了,實(shí)在是可惜了!
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標(biāo),就想找到那只配對的。好些年下來,錢也折騰掉不少,大大小小、成雙配對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丟失的那一只,在哪藏著呢?這成了傅三心頭的癢。
這天傍晚,傅三溜達(dá)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綠地里,一群人正圍住一白須老者。老人八旬模樣,神清氣爽,邊說笑,邊摩挲手中物。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電擊中,胸腔里的那顆心頓時跳得快要蹦出來——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頭多年來的念與想!
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漸漸地,與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備下酒菜,邀老人來家敘談。酒熱話酣時,傅三轉(zhuǎn)身捧出一只木匣來,掀開蓋,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跳在人眼前。傅三說,這是十多年收藏下來的。老人叫了聲好,傅三又轉(zhuǎn)身進(jìn)里屋捧出一只小錦匣,開了匣蓋,老人的眼也熱了起來,這一只核桃竟與他手上的一模一樣,紋絲不差!
傅三紅著臉,把心事攤了開來,說愿意把這一大匣的核桃換下對方那一只來。老人不言不語,繼續(xù)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幾句話:“小老弟,聽沒聽說過,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奪人所愛呀!我也好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個價,把你的這只歸齊了我,可我沒言語呀!”
傅三的臉一下子紅到耳根!傅三想,這話厲害呀!再細(xì)想起來,覺得老先生畢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呀!靜下來心里便生出些慚愧來。此后傅三再沒勇氣提這事了。只是寶物亮了相,傅三偶爾也會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臉。有時呢,與老人聚在一起時,也讓這一雙寶貝暫時在同一雙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歸各。
傅三與老人的友誼漸深了。兩家常走動,倆人常聚在一起談古論今。又過了些年,老人已近九秩了,老伴也已去世,一個女兒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兒陪著聊聊天,或幫著干些小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對傅三開了口:“小三呀,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圓我一個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這兒,讓我成雙地玩幾天,行不?”
傅三沒想到老人會開這個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當(dāng)他是自己爹吧,臨死的老人,讓他高興一點(diǎn)吧。于是趕緊回家把核桃取來,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著核桃臉上露出笑顏,對傅三說:“小三啊,人活不過物,我也沒幾天玩了!”看著老人油燈將滅的模樣,傅三一陣心酸,忙岔開話題說些寬慰話。
臨終前,老人的女兒趕了回來,大家一陣手忙腳亂,誰知道老人手里的這對核桃竟不見了,大家都說沒看見。傅三嘆著氣,幫著老人女兒料理完喪事,想起這對核桃,心里難免發(fā)悶,但也只能寬慰自己:權(quán)當(dāng)它是陪了老人去。
過了幾天,老人的女兒找到傅三,端來一只瓷匣子。匣蓋打開,傅三一下子跌在夢中!匣內(nèi)竟一溜齊擺著四只形狀、大小、紋路、色澤,恰似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大燈籠”!腦筋轉(zhuǎn)過彎來,傅三才知道這原來竟是四胞胎呀!這誰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聲:怪哉!老人女兒說,匣里留著老人的遺書,遵從父命,全留給你的。
傅三的眼淚汩汩涌滿一臉,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靜下來,他只拈出兩枚,另兩枚讓老人女兒收著,理由是:滿易虧。
徐慧芬,上海作家,中國微型小說學(xué)會理事,《讀者》首批百名簽約作家之一。作者常年致力于微型小說創(chuàng)作。作品曾獲“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吳承恩文學(xué)藝術(shù)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多種獎項(xiàng)。有多篇作品入選《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世界微型小說經(jīng)典》《中外微型小說鑒賞辭典》《文匯報筆會文粹》《新民晚報夜光杯文粹》《讀者人文選本》等多種權(quán)威性選本。有不少作品被編入各類學(xué)校教材及試卷。其中《編年史》被選為2014年武漢大學(xué)研究生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入學(xué)試卷考題,《愛的閱讀》被翻譯介紹到國外,出版中英文對照本,被編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xu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