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稿 / 向二勇
【編者按】
當今社會是個多元的社會,一方面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共享的社會,如:共享單車、曬微博、微信發(fā)朋友圈等;另一方面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保持自我、保護個人隱私也是需要人們思考的問題。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有多元的價值,多元的選擇。共享時代已經來臨,但有些東西又似乎不能共享或無須共享。這一問題也引發(fā)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思考:我們如何面對共享時代?需要什么形式的共享?如何共享?共享時代又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如何保護個人隱私?這的確值得我們去關注與深思!
(肖 堯)
時代
小世界
@江蘇省盱眙中學高三(9)班 范亞茹
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在遺囑中交代親人,將屋里的箱子燒掉,親人打開箱子發(fā)現其中的詩稿,不忍將其燒毀而盡數出版。
今天,我們在慶幸自己能夠讀到這一千多首詩時,難免會心生疑惑:這么好的詩,為何狄金森不愿將其留在世間與人共享?是她太自私了嗎?仔細閱讀狄金森的詩歌之后,讀者會發(fā)現這些詩皆是狄金森靈魂的寫照,是用最純粹的心寫就的。對狄金森而言,詩是自己感情忠實的載體,寫詩僅僅是她對自己的剖析與更深入的了解。緣于此,詩便成了自己隱私的一部分,它不需要共享,不需要供世人閱讀與評論。
實實在在的物品可以與他人分享,人類最淺薄的情緒如表面的悲喜等也容易與別人分享,但靈魂深處的那一份別有洞天,便不便分享了。大多數時候,人們沉浸于自我中,若妄圖分享給別人,往往會發(fā)現難以用貼切的語言將其表述出來,對方也難以體會到自己的心緒,這就是所謂的“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佛家有個偈子,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不是佛陀吝嗇,而是這份心思本就無須共享,它的產生只能靠造化而強求不得。佛陀對道的理解難以言說,這份心緒若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便會變得粗俗無味,不能盡得其妙。
當今時代,媒體的多樣化給人們更多表達自己觀點的平臺。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動態(tài)分享到朋友圈,如今天吃了什么美食于是自己很高興,下樓時跌了一跤求安慰之類,大多是人們最淺層的情緒。而當他們有很強烈的情緒想要表達時,卻發(fā)現語言太過蒼白。抽象的感情真的難以用語言準確而細膩地描述出來,而且你會發(fā)現,自己的情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能被別人深刻體會的。
既然如此,與其浪費精力在共享自己的感情上,不妨多騰出些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更深刻地理解這些情感,由此更好地處理它們。
情到深處,一切語言退場,你無須共享,只要在內心的小世界中獨自品嘗就好。?
態(tài)度
不揭春闈,半闔窗扉
@江蘇省盱眙中學高三(26)班 彭 玥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誠哉,鄭愁予的《錯誤》是對共享時代最好的詮釋——有私人空間,不一味共享。盡管這并不是詩人創(chuàng)作詩作的本義,但對于處在共享時代的我們。
時至今日,共享大潮已成定局?!肮蚕怼?,仿佛坐在過廊里,不遠不近。于是,我們都慌了。雀躍、緊張、無措與未知,暴露著我們的一切。共享單車,早已將禮儀之邦的文化素質探了個底。隨后的網絡平臺直播者為搏出位,花樣百出,丑態(tài)盡顯,真可謂群魔亂舞!通過共享的平臺,一切都暴露在了屏幕上。但是,這樣真的好嗎?共享的本義真的是如此嗎?
當然不是。共享是一間資源尤為豐富的圖書館,我們要利用它、管理它、享受它,真正讓它便捷我們的生活。因此它需要一個秩序。而秩序從何而來?在我看來,首先要有個人空間的保留,因為有些東西是無須共享的。有所保留,才能實現更好的共享。
熊培云曾言:“在公域,我們因相互妥協而保全社會;在私域,我們因互不干涉而保留自己?!比伺c人之間的相處不能全然一窩蜂式地共享,找出應該需要自己保留的部分,不干擾他人,也不使他人干擾你。這就類乎住宅一般,親兄弟、親宗族也是需要分室而居的,更何況陌生人呢?網絡平臺,這是對自己生活近乎透明的曝光,對他人生活近乎發(fā)指的窺探,導致人們生活切面不斷重疊交錯,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爭端,許多惡風陋習也伺機風行,而這些本都是可以通過保留著私域,保留著屬于自己的一方空間而避免的。
佛道言:“人生來就有天香。”但香以臭襯托,人有天香也必有一陋處。過密的交往,有時會沾染不必要的濁。更何況“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自古美人朦朧、神秘往往更襯出她絕世的音容神韻,這是對自己空間的處置。而對于別人的私密,我們還是應像鄭愁予《錯誤》中的結句,“我達達的馬蹄是個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只做他人生活的一個過客,他們的斑斕與荒蕪都只適合遠遠觀望,不窺探,不深入,就這樣守望一個真正的共享。
思考
最后一公里
@江蘇省盱眙中學高三(8)班 高舒蕾
一輛自行車,“嘀嗒”一聲,騎上則走,在此之前也許它曾經歷過上千個臨時主人的青睞。當共享單車公司以“最后一公里”為口號宣傳共享的便捷時,人們放棄了許多獨自步行的機會。不知我們可曾想過,這“最后一公里”,雖然將我們的生活便捷化,但是否也讓我們遺失了行走或散步的美好呢?是否會造成一些隨意亂停亂放的無序呢?
在共享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躍進這張“大網”中,成為這張網里的一個節(jié)點。新聞軼事,名人隱私,親友生活,無須登門拜訪,人們在家中可觀一切,每天如此。對信息的共享,確實提升了人們對消息的獲取傳播速度,打開微信或是任何一個社交客戶端,就像是按下了一個開啟社交活動的按鈕,彼此的日常生活,會源源不斷地向我們涌來??晌覀兯坪醺嗟氖窃谟蚁陆屈c一個贊,而常常,是在與自己無直接關聯的人、事下方隨意地發(fā)表自我的見解。
明星八卦的共享,朋友圈、微博的泛濫,究竟是人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閑適時間增多的體現,還是共享的不加節(jié)制所引發(fā)的惡趣味?這十分值得我們深思。譬如對隱私的泄露,為何對自我空間保護的聲音愈發(fā)稀少,而急于成為是非評判者的人們與日俱增?沒錯,公共資源的共享使我們欣喜地感到,我們離“共產”“公開”“共有”越來越近??僧斎藗內狈Ρ匾墓蚕碚咚刭|,“最后一公里”的尺度被消除時,共享之下坦露的是個人與社會空間的錯亂無序。當人們側重于“享”進而一味追求物質享樂與娛樂消遣時,共享精神與準則就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我們大多數人也會淪為看客,或者成為一些事件的推波助瀾者,從而使得一些不好的事情發(fā)酵,產生不良的影響。
當然,“共享”理念并沒有錯,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關鍵在于,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以及怎樣的方式對待它??傊蚕硪岔氂卸?,也需要約束與界限。
適時地不求共享,會使我們回到自我歸屬的那個精神角落。觀山川河海,賞日月星辰,自我的獨處使生活更具實在意義的美感。當我們共享別人的生活瑣事與生活圖景時,目光所視總是在別處,可生活本身應回到自我的完善與提高中去啊,這是對自我的尊重,也是在共享狂歡之下一絲理性的清涼。當我們向大眾展現那些不經自我沉淀錘煉的體驗時,隨之而來的大多是淺薄的認識,膚淺的表達,漸漸地也會使我們對美的感受也粗糙隨意了。保持“最后一公里”的孤獨,無論是在激流中還是沙漠中,我們都是一只浮木或自得其樂的托柏森。
人生天地間,我們需要共享,也需要適時的“獨享”,這樣方得人生之美好與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