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身體行為·民族意識·理論探析

2018-11-25 14:28:28
武術研究 2018年6期
關鍵詞:民族意識身體意識

陳 青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1 問題的提出

現實中,手被刺一下馬上縮回,大腦尚未對此產生意識指揮。看來,行為與意識的關系發(fā)生了改變,應該重新認識。那么,中華民族體育是否能夠發(fā)揮弘揚民族意識的作用。為什么提出這個問題,國人普遍擁有民族行為的年代,中華民族意識濃厚。秦始皇為統(tǒng)一國人思想,首先實施了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等措施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此舉逐步鑄造了國人大一統(tǒng)的意識。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的社會行為,造就了國人的倫理意識。本研究針對這些有益于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優(yōu)秀、積極的民族意識為弘揚目標。如今中華民族體育行為日漸式微,漸顯失憶、失位、失語、失傳跡象。中華民族意識也越發(fā)淡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文明禮貌、虛懷若谷等優(yōu)良民族意識失去了應有的地位。這是否與民族行為體系中缺失或缺少了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存在一定的關系?

學者們研究視野多聚焦于體育行為,或是體育意識方面,很少將行為與意識關聯在一起進行研究。為數不多論著中是將行為和意識合一的研究,且多為體育意識對體育行為影響向度的探析,而很少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對民族意識影響的研究,其他領域的學者在研究民族意識過程中很少聯系到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這種狀況為該領域的研究留下了盲區(qū)。

2 行為與意識的理論分析

2.1 行為影響意識的事實

20世紀末以來的神經科學研究陸續(xù)顯示,大腦不需經由我們的意識就決定了我們的行為。里貝特(B.Libet)的研究表明:“腦產生動作的時間發(fā)生在參與者意識到他們做出決定前350毫秒?!?50毫秒,即0.3秒,人眨眼的時間在0.3-0.4秒左右,也就是說從行為到產生片段意識到只是眨眼的功夫,這個短促的時間,導致人們無法分清行為與意識的順序。海恩斯(J.Haynes)等人利用更加先進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進行類似研究。結果表明,大腦不需經由我們的意識就決定了我們的行動。[1]意識實際上是一種合成性的認知,那么,這就決定了意識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起碼意識需要收集足夠的信息,歸類分析后形成具有共性價值的闡釋理論,在今后在遇到類似的行為,順理成章地成為這類行為的原因,成為行為因果鏈條中的源頭。

心理學很多研究成果支持行為影響意識觀點。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2]認為人類行為就是“刺激——反應”的結果。在這個鏈條中,既有生物的刺激,更有社會的刺激,各種刺激交織在一起,引發(fā)人類行為。而這些刺激不是意識本身,則是客觀的外界存在。華生強調的刺激——反應機制,在生理學中得到了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的證實。民族體育從玩耍、游戲到競技的發(fā)展歷程中,對各種刺激的反應是體育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而非完全是意識參與的結果??陀^存在的刺激物不會都是有意識的,危險刺激引發(fā)的奔跑。而這種奔跑行為能力的不斷提高,才是人的意識作用的結果。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行為改變思想:表現原理》(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著,龍湘濤譯,2014年南海出版社出版的《行為改變思想:表現原理》一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實驗案例表明一個鮮明的主題,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獲得更多的自信,進而改變我們的思想。)中認為周圍的一切都圍繞身體運轉,都從身體的角度感知,強調行為導致意識的產生。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案例,比如,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實驗者分別身著警服或囚服,幾天時間他們很快地進入各自扮演的角色,形成了“獄警”虐囚傾向和“囚犯”感情受到創(chuàng)傷;薩拉·斯諾德格拉斯以人們的走路方式進行試驗,昂首挺胸大步走給人帶來快樂與自信;卡尼通過姿勢試驗,發(fā)現身體前傾、雙手撐在桌子上的強有力姿勢能夠催生人的冒險精神和取得勝利的自信心;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和亞當(Hajo Adam)研究顯示,當受試者被告知自己穿著的是做醫(yī)生的白大褂的時候,在注意力測試實驗上的表現優(yōu)于那些穿著同樣白大褂但被告知是畫家打扮的受試者。[3]這些實驗印證了詹姆斯的話“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像是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鄙鲜霭咐械男袨槎嗍桥R時實施的短期行為,被先前意識影響可能性較小,甚至可以排除意識作用的影響。因此,該類實驗結果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明行為產生意識。

意識是一種合成性的認知,是反思加工后的身心體驗,是一種行為的系統(tǒng)闡釋機制?!坝^看太陽的過程,大腦內的電反應以及之前的過程是無意識的物理過程,都是有關科學可以清楚描述和把握的過程。在電反應之后的過程無疑是不能‘共享’的前此的科學只能間接予以認識,但同樣是真實的、誰都不能否認的過程,它與之前的變化‘全然不相像’,但有此過程的人卻有生動逼真的經驗和體驗。例如,一是有關外界的圖景顯現出來,但它又不是外物本身;二是主體對這一過程以及呈現出來的東西有‘覺知’或‘意識’。埃德爾曼等人認為這就是意識理論要把握的意識?!盵4]正如搏擊是人類攻擊性本能外化的攻擊動作,相當于客觀存在的太陽,在中國仁義育華下,被點到皆止所規(guī)范,搏殺技術逐漸“虛擬”化,通過武術套路再現和強化,逐步形成了虛擬技擊意識,這就是客觀存在的太陽與意識中的太陽的區(qū)別,進一步說明意識在人的感知活動、行為體驗后形成。

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推進分析:“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5]強調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種唯物辯證觀是認識世界和事物的前提。人的行為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是人活著,人的行為就會存在。那么,有了人的行為,人就會對這種客觀存在進行反思,由此出現闡釋,產生意識。馬克思的理論邏輯清晰地告訴人們,沒有超越存在的虛無意識。民族體育是行為實踐先行的文化事項,是不同的生產關系狀態(tài)下行為表現,在人們的行為實踐中,民族體育出現地域化的格局,產生了不同類型,由此逐步形成了東方內隱、西方外顯的民族體育競爭意識。

2.2 身體行為是民族體育的結構主體

說到這里,必須先分析什么樣的活動屬于民族體育。民族體育的本質是作為主體的自我對作為客體自身,運用身體行為來完成生命塑造的活動。民族體育包含著肢體活動,這是人的本能具備的器官活動,是民族體育的身體特質基礎。而身體行為則是人為地運用具備適當能量代謝的專門技術體系,進行塑造生命的活動。代表民族體育的是被社會化后的身體行為,這是民族體育的結構主體,而非肢體活動。根據這一界定,在以往被誤認的活動內容,可能由于其缺乏必要的代謝水平、技術體系,以及追求目標的差異等因素,難以被歸為民族體育的范疇。比如,具有廣大人口數量的大眾麻將就不能歸為民族體育的項目。

民族體育是各個民族普遍使用的工具理性的,社會交往的身體行為,其行為是形成民族意識的基礎之一。當人被社會化后,社會行為成為人的行為主體。韋伯(Marx Weber)將社會行為的“理想類型”分為工具理性行為、價值理性行為、情感行為和傳統(tǒng)行為四種。在韋伯看來,人世間工具理性行為日趨占據主導,理性日趨超越非理性,目的合理性行為是人類社會行為發(fā)展方向,是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征,也是民族體育行為發(fā)展的歷程。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完善韋伯的社會行為理論過程中,認為人類行為包括目的性行為、循規(guī)性行為、戲劇性行為和交往行為。并認為隨著社會的進程,人類行為回歸或發(fā)展著交往行為,逐步克服以單純追求成就目的的行為對人產生的異化影響,將人、族群或民族的存在和意識作為人類行為的價值追求,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社會發(fā)展的目的就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完全的功利性是對人性的泯滅。[6]根據兩位社會學家的理論,民族體育可以被歸為工具理性的、社會交往的身體行為。民族體育活動在起源和發(fā)展初期,多為本能的肢體活動,隨著對這些肢體活動的人為反思,逐步形成了相應的意識,具有了理性色彩,這種意識發(fā)揮著對后續(xù)民族體育活動的指導作用,因此人們不易察覺民族體育活動自身的身體行為先導的作用。特別是靈與肉緊密結合的、主客體合一的民族體育其身體行為與民族意識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更容易混淆行為與意識之間的界限,充當工具的民族體育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意識指導下的行為表現。無論行為與意識融合的多么密切,依然能夠發(fā)現在民族體育中表現突出,構成民族體育文化的主體是消耗必要能量的生命沖動,以及在人為的作用逐步走向旨在塑造生命的身體行為,可以清晰地看到身體行為與意識的先后差序。比如,受到不同地域生活、生產方式的影響,不同民族采取了適合于本土的合理性身體行為,日積月累的民族體育行為積淀出風格迥然的民族意識。北方民族盛行的兩兩相對的馬上運動、角力等活動塑造了這些民族的尚武崇力、豪邁好勝的意識;南方民族流行的群體較量的龍舟競渡、搶花炮凝練出這些民族的眾志成城、相互協(xié)作的意識。

生物活動是民族體育保持身體特質的重要結構,而建構在生物活動基礎上的、身體化的社會行為才是民族體育凝練民族意識的載體。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中包含著生物活動和社會行為,不同的活動和行為相互交織。首先,民族體育行為中的生物活動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行為結構,本能的肢體活動是體育的基礎,即使動作不甚熟練,卻可以有效地完成動作。當人的體育行為達到熟練程度時,幾乎達到無意識狀態(tài)。在這個階段,不存在文化上的差異。這個刺激——反應的環(huán)路無需被大腦明確地應答,在脊髓層面瞬間完成神經與動作的耦合,以至于人無法清晰地感知。這種“肌肉記憶”的行為,根據人類行為動力學“任務排隊理論”[7]解釋,在系列動作任務隊列中可能占據優(yōu)先選擇的權利,率先出現,導致了民族體育中自動化現象的頻頻發(fā)生。試如,龍舟競渡的選手們根本無需思考如何保持平衡,馬上射擊的騎手無需考慮如何控制馬匹,他們依然能夠嫻熟地完成沖刺、射準的主要任務。因此,生物活動是民族體育行為的重要基礎。其次,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是人類行為體系中對社會和文化刺激所表現的最為豐富、鮮活、直接的、社會化的身體行為。人的肢體活動在社會、文化的影響和作用下,逐步具備了相關意志下的意識,特別是在民族文化的制約和影響下,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表現出一定的思想、觀念。這種民族體育客觀、鮮活地反映著不同民族意識和國家文化。物理屬性的西方體育與哲理屬性的東方體育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民族體育行為成為民族意識的象征、民族文化的名片。在這個層面,體育不被看做是簡單的身體行為,而是一種融合民族、社會和文化意識的社會行為。由此,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育演藝每每成為懸置身體行為,張揚文化、意識的特殊場域。恰恰是因為這個原因,被隱含的社會化身體行為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得到重視的是行為所展示出的意識。

2.3 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影響著民族意識

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傾向于個體是完整的有機體存在,是一切體驗的發(fā)源地,且在自我實現傾向的驅使下成長與發(fā)展,其結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等意識的發(fā)展、擴充及實現。離開了有機體自身,尤其是離開了健康的有機體,自我則漂浮成為空中樓閣。體育領域,身體成就自我的作用格外明顯,沒有精湛技術的個體難以感受競技成功的自我體驗、沒有扎實技術功底的個體不會感受到自我境界。只有具備了必要的身體行為,才能在運動場上收獲自我。民族體育競賽中,維吾爾族人的毯子、裕固族人的馬鞍等物質獎勵僅僅是儀式,而競賽的佼佼者在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地位則是至高無上的,身體行為中塑造的這種自我具有普世價值,現今的奧運冠軍更是如此。所幸的是,學界的研究成果在不斷提醒人們要不斷地正確認識人自身,以及其行為。進化認知神經科學認為人類行為與意識同樣重要,決不能忽視富有生物屬性的人的行為。人類行為在生物活動基礎上,與復雜、高頻的社會行為一道,共同促進著大腦的進化,具備反饋特性的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快速地形成相應的社會認知。有哺育嬰兒體驗的女性較男性在看到兒童照片時,其大腦皮層更易被激活。[8]有龍舟競渡體驗的人會對集體活動的通力協(xié)作感受深刻、有摔跤體驗的人對兩強相遇勇者勝體悟透徹。當然,社會化后的身體行為力量更加強大,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中強調女性的身體是她們生存處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實踐可以幫助她們改善生存處境,提高她們的自立意識。在體育領域,女性的運動能力促使著她們社會地位的提高,提升著她們的自尊、自強的意識。在西北民族地區(qū),裕固族的女性擁有高超的運動技能,在賽馬、拉爬牛等項目中都有女性的身影,因此裕固族的女性的主人翁意識非常濃厚,且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伴隨著身體行為而形成的個體、社會習慣對民眾的意識影響深遠。約翰·杜威(John Dewey)在《中期著作》中強調:“行動必須先于思維,習慣也必須先于意識中喚起思維的能力。”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沒有思想上的禁錮,行動是自如的,就是這種本真的、自由的行為,強化著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熱情豪放、團結友善的秉性。民族體育項目很少嚴格的規(guī)則制約,可以因人因地制宜地隨時尚而動,由此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民眾參與度。這種態(tài)勢在節(jié)慶活動作用下,其民俗、民風裹挾著更加廣泛的民眾介入民族體育,壯大著隨大流的隊伍,進而形成一種更加強大的社會慣習、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意識。

作為文化事項的民族體育,始終遵循著文化演進的規(guī)律,起初的自然“化人”不能完全滿足人的需要,于是附加了“人為”成分,以“人化”去改造自身和世界,其目的是“為人”。處于“化人”階段的民族體育元素難以滿足人們生命沖動的需要,更難以實現探尋生命價值的需要,于是出現了大量的“人化”民族體育,即“人為”創(chuàng)造的民族體育項目。老子“滌除玄覽”、孔子“默而識之”、孟子“不慮而知”、莊子“心齋坐忘”、

朱熹“豁然貫通”等先哲的觀點均以依托于身體的虛寂,排除欲望困擾的方式去認知、改造世界和人生。這類排除生物屬性的影響,限制社會屬性的觀點,從來無法回避身體,無法繞過“化人”和“人化”因素。由此看來身體,以及身體行為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認為人的行為多是一種無反思的表現,表面上難以看出意識成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能夠進行各種行為。在演講時,人們不會字斟句酌,進行木球、搶花炮比賽時運動員不會對如何持球棒、跑動,使用何種戰(zhàn)術加以關注。如果著意將注意力放在深思熟慮上,那么人們將無法順利完成演講、運動。無反思的行為在龐蒂看來是最真實的身體認知,應該是意識形成的最可靠的基礎。這種無反思并非沒有思考,只是這種片段意識狀態(tài)非常短暫,不能形成清晰的感知,相當于無意識狀態(tài),且無意識也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持續(xù)時間較短的大腦活動總是先于延遲出現的有意識事件。[9]在人類各種智能中,無意識的身體智能較大腦思維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大腦僅僅是身體的組成部分,不能忽視作為感受器、效應器的身體其他器官的實際作用。克拉克(Andy Clark)宣稱:“身體并不是大腦的一個純粹容器,或者說得更好一點是腦活動的一個貢獻者,事實上應該把身體看作在產生認知時的腦的搭檔。身體融合了被動的動力學,組織了信息,并且決定了有助于創(chuàng)造知覺體驗的獨特的感官特征。身體和腦對它們之間的認知勞動進行了分工,分擔了單憑自己無法單獨完成的過程?!盵10]完整的有機體是內外合一,健康的有機體是神形兼?zhèn)涞??!罢巧眢w固有的生命沖動、感知能力、生成功能、以及與周圍環(huán)境的共生性等,決定人的總體進程和一切意識活動。”[11]現實生活中,遵守交通規(guī)則、禮貌謙和、尊老愛幼等行為,后被人們演繹出安全、文明、倫理等意識,由此進一步說明未被人們審慎思考的點滴社會行為能夠發(fā)揮著對意識的影響作用。而且,在龐蒂看來肉體是謙遜的,行為也存在謙遜傾向,這可能是人們忽視行為對意識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龐蒂這樣表述:“人們通常不暴露自己的身體,當人袒露他的身體時,有時是處于不安,有時是為了迷惑別人?!盵12]在西方體育運動中,追求身體的展示,行為的表現,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在這個層面身體是張揚的,很少謙遜。東方民族體育內向型的技術體系,則更多的表現出身體行為的謙遜。無論是身體行為謙遜抑或張揚,都是對原本十分柔弱肉體和生命的重構,是一種強健身體、塑造生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身體行為總是顯得力不從心,難以立竿見影出成效,從而開始變得謙遜起來。面對柔弱的身體和生命,西方體育通過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東方體育利用完善養(yǎng)生與修身等行為,以周而復始、持之以恒地習練方式來彌補自身功效的不足,以求使生命終生受益。周期性的、謙遜的身體行為,在不經意間對意識發(fā)揮著“身體意向性”“行為的意向性”和“主體間性”等綜合作用,簡單地比喻,當你沒有清楚地想好行動方案時,你的雙腿會帶你走向目標。如健身行為習慣影響著每個個體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的意識。這種個體的行為意向性,在個體間相互影響,特別是在民族體育交往行為中,人們彼此的模仿會使原本是個別人的行為很快地擴布到較廣的人群范圍。其道理如同微笑使人樂觀,愁眉苦臉致人悲觀,這種情緒極富感染力一樣。隨著這類意向性社會行為的踐行,相應的社會意識自然得到凝結和流露。試看,中國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忠君、愛民行為逐步形成了“尊君”“重民”的主流意識,構成了中國特有的人文景觀;內外兼修的民族體育行為,鑄造了尊師重道、成己兼善、德技雙馨的民族體育意識,成為中華民族體育獨特的文化特質。

2.4 行為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行為與意識并無涇渭分明的界限。將行為與意識截然分離,西方人每每陷入主客兩分的泥潭不能自拔。中國人倡導辯證的中庸,謹防物極必反。中國儒家所強調的“身心如一”將形、氣、心有機地融為一體,“一體三相”早已給人類指明了人的行為與意識的統(tǒng)一,而且基于這種理論使中國的民族體育結構呈現著身體實踐促進內心修養(yǎng)特征,射禮、九柱戲、氣功、武術等突出地表現著儒家身體觀。王陽明“知行合一”強調“一念發(fā)動處便是知,亦便是行”,消除了行為與意識間壁壘。王陽明使用飲食、行路的例子闡釋了知是對先前人類行為總結的知,行在知的引導下的行,兩者彼此包含。[13]王夫之則更加明確地提出“行先知后”的觀點。接受過東方文化的理查德·舒斯特曼[14](Richard Shusterman)的理論更加符合人類行為和意識關系的實際。他在日本深切感受到了瑜伽、武術所表現的身體意識,感慨和惋惜哲學家沒有像藝術家那樣充分地認識身體。認為身體化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的特征,意識自然離不開現實的身體和身體行為,同時,意識對身體行為提供指導和幫助。活生生的身體與世界直接、全面地接觸,在現實中體驗世界。身體通過行為中介去感知、體驗、創(chuàng)造、改造外界的世界,接受各種刺激,形成種種感受,逐步凝練為意識。意識為身體行為提供向導,并維持和保障行為進程。在學習時,噪音影響讀書,人為地關注書中的內容可以順利地閱讀;在人聲鼎沸的賽場,射箭選手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便能夠保障命中率;不同民族對生命沖動的體驗迥然,對生命塑造的意識必然各異,東方人擅長養(yǎng)生順應生命沖動以求生命的塑造,養(yǎng)精蓄銳深入人心;西方人采取運動激發(fā)生命沖動以求挖掘人的潛能,生命在于運動驅動生活。從文化角度分析,“人化”觀點認為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這種觀點支持行為在創(chuàng)造、改造世界中的決定性作用,且是根本的決定性作用?!盎恕眲t認為文化是人被塑造和被肯定的過程,傾向于自然、社會環(huán)境和意識改變著人的行為,兩者相得益彰。根據萊斯利 懷特(LeslieAWhite)的理論,文化結構的邏輯關系是抽象的意識(精神)均是建立在技術(物質)和社會結構(制度)基礎之上的,當然意識具有極大的反作用力,正如“化人”具有反決定性的決定作用一樣。無論是時間上的先后,還是作用力的大小,兩者之間的彼此高度相關是毋容置疑的,即使是化人的過程,依然首先要作用于人的行為,由行為凝結意識,通過意識再指導行為。誠如沒有生產過程中的馬匹的馴服與駕馭、沒有征戰(zhàn)中搏殺技術的實踐與總結,不會出現馬上運動和武術運動,更不會產生駕馭和技擊意識,以及馬術和武術文化。反之,馬術文化和武術文化規(guī)定、保障著馬術和武術運動的特定發(fā)展軌跡?!叭嘶焙汀盎恕睆秃献饔檬沟梦幕憩F特殊,蘊含特定意識的行為總是通過行為生動地再現文化。恰如具備武德的武術獨特地再現著中國的“禮義”、眾志成城的龍舟競渡完美地表現出華夏的“和合”。在布迪爾(Pierre Bourdieu)看來,任何一種資本,都必須是被身體化后方能產生資本效應。文化資本被人們融入身體,成為一種慣習,并在相應的場域中才能發(fā)揮其資本的作用。如果達不到這種狀態(tài),就不能產生再生產的效益而失去資本的價值。比如文化通過學校教育、社會科層等方式進行再生產,這個過程就是將文化融入到受教育者的身體之中,從而實現了文化再生產。數字化的民族體育文化遺產雖然是一種資本,沒有被民眾的身體所掌握和習練,無法得到傳承,也就沒有了民族體育文化的再生產。其實,文化等資本的再生產早已經策略地實施著身體化,而這種身體化的資本融入到生活之中,使得人們難以察覺這些資本的獨立存在?!皻v史上也沒有任何社會,能比現代社會更把政治斗爭和權力競爭,如此巧妙地喬裝成生活風格和品味的較量活動?!盵15]對于民族體育而言,如今格外需要的是秉承傳統(tǒng)、符合時尚的全民族的民族體育身體化,而非博物館中的數字化。

民族體育以其敏感、開放性踐行著身體認知,全面、深刻地進行著身心思考,逐步形成了身心體驗,這種身體認知率先進入意識——人本論意識階段,表現為身體認知。體育是人類行為實踐先行的重要領域,豐富的實踐總是呼喚著后進的理論,充實的實踐為理性積累了雄厚的感性素材。敏感、開放、形象、深刻的身體行為是形成身體認知和民族意識的有效途徑和基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身體認知是當代哲學思考人類意識的重點所在。身體認知有其獨特的動態(tài)符號優(yōu)勢,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以及身體行為所影響的民族意識與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等哲人的符號理論高度吻合,可惜哲人們很少充分認識到民族體育中身體行為和民族意識關系的價值。語言是人的行為表現形式之一,言語、文字是其主體,其他的符號共同構成語言體系,其中包括動態(tài)符號——身體行為。這種“語言”是人類自古至今使用最為廣泛和頻繁的語言,古代宗教的祭祀、節(jié)慶的歡愉,當今的身體教育、競技比賽、文化交流、全民健身等,身體行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通約性的身體行為符號,能夠見證體育行為是如何認識世界和人類自身,又是如何影響和改變人類意識的歷程,動態(tài)地呈現民族意識的演變。試看古代身體行為廣泛地充當的祭祀手段,說明人認識世界的所處的狀態(tài)以及人的意識水平;當身體行為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工具和器具的時代,身體行為成為主體的人的宣言方式。只有人通過身體和身體行為深切地感知了外界世界,才會逐步真實地認識世界,形成相應的概念、知識、思維和意識,確立人的真實、合理地位。恰如眼睛的看與觀察、耳朵的聽與聆聽、手臂的搏斗與拳術、腿腳的足蹈與舞蹈等在身體認知中作用截然不同???、聽、搏斗和足蹈等本能的肢體活動僅僅是有機體的感官活動。而有意識的觀察、聆聽、拳術套路和鍋莊舞等專門的身體行為則是人與外界互動過程中從被動走向主動、形成人的主體意識、生成人類文化的過程和結果,這恰是人類進化的生動表達。正如埃爾德曼(Gerald M.Edelman)所言:“身外無我,意識就是身體活動。”[16]意識和行為有機統(tǒng)一,有意識的身體行為構成了體育文化的主體。主客體的高度融合,通過身體行為的身體認知,凝練的意識是民族體育文化對人本論、民族意識的特殊貢獻。

意識的闡釋機制,主要構建在人的拓展意識層面。人的意識中存在著兩個層次,一個是核心意識,這種意識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生物學現象,不依賴語言、記憶、推理而存在。另一個拓展意識,這是人類獨有的,它充分依賴于語言、工作記憶和推理,在有機體的一生中不斷地發(fā)展,不時地與外界保持溝通,將個體把過去、現在和將來貫穿在一起。[17]從而形成人對自然、社會的認識體系和價值向度。個體的拓展意識如果沒有群體、社會的呼應,也僅僅局限于個體,難以實現應有的社會價值。換句話說,就是人的拓展意識雖然存在于個體,其作用的發(fā)揮必須轉化成群體、社會意識。比如,偉人、領袖的意識需要發(fā)動群眾,才能實現其個體意識的社會效應。民族體育主要是通過對個體、社會意識的影響,進而發(fā)揮著塑造民族意識作用。經過長期習練民族體育的個體,逐步被塑形,其意識產生特定的向度,由個體的意識逐步聚合而成的社會意識,最終構成民族意識。民族意識“是綜合反映和認識民族生存、交往和發(fā)展及其特點的社會意識。”[18]“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闡釋,是中華民族通過各種文化途徑共同積淀的意識。其中不乏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貢獻,比如民族體育的內隱競爭意識,就是在貴和尚中、剛健有為的綜合作用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特有意識表現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民族體育行為不僅再現著民族意識,而且還極大地豐富著民族意識。民族體育意識中內隱競爭是一種合理處理行與思、力與德,利與爭關系,追求德技雙馨的競爭意識,它自然、平和地規(guī)范著民族體育行為和人的行為,生動、鮮活地強化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就是在不斷地將具體的實踐行為轉化成優(yōu)秀、積極民族意識的過程,最終將有益文化演繹為的文明狀態(tài)。

3 結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人能弘道”,凡事須“力行”“力行近乎仁”。朱熹明示了“格物致知”的邏輯關系,王陽明更要求人們“知行合一”,身體力行是意識構建不容忽視的根本前提。馬克思強調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實實在在的身體和身體行為的客觀存在是決定意識的基礎,沒有包含大腦、思想在內的身體和身體行為難以凝練完整、成熟、積極的民族意識。民族體育文化,在不斷完善行為體系歷程中,在國家意志、政府力量的推動下,通過民眾自覺的行為認同、制度激勵、行為實踐和文化記憶等身體行為技術路線可以有效地弘揚民族意識,實現民族文化自信。

猜你喜歡
民族意識身體意識
《敕勒歌》音高材料及組織關系之研究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人大建設(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族意識”問題研究綜述
絲路藝術(2018年9期)2018-04-01 18:32:22
意識不會死
奧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我de身體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人大建設(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中華民族追逐“復興之路”的歷史足跡
人民論壇(2016年22期)2016-12-13 11:17:04
論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中民族意識的多重性表現
民乐县| 大埔县| 成安县| 浠水县| 栾川县| 扶余县| 修文县| 西充县| 揭东县| 文成县| 阜南县| 抚顺县| 福安市| 聊城市| 阳高县| 高州市| 宁南县| 扎鲁特旗| 宜州市| 克拉玛依市| 临澧县| 易门县| 哈密市| 福海县| 吴堡县| 綦江县| 老河口市| 惠东县| 武安市| 沁阳市| 永平县| 长丰县| 馆陶县| 萍乡市| 甘孜县| 准格尔旗| 罗定市| 县级市| 佛学| 泰顺县|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