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兵
?
關于提出游戲論的幾點思考(一)——認識游戲*
張紅兵1,2,3
(1.南京工程學院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167;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3.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94)
游戲逐漸發(fā)展成為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不斷的生產力提高的過程中,游戲成為一種包含自由、創(chuàng)新、文化屬性等多種元素的主體。如何給游戲合理的定位是個比較艱難的研究課題,文章從認識游戲展開思路,提出游戲理論的構建體系、構建原則以及構建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等。
游戲理論;體系構建;構建原則
胡伊青加在文化視域下對于游戲與文化的闡述“游戲比文化更古老”[1],這個觀點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文化是伴隨人類的產生和發(fā)展而產生、發(fā)展、存在的,是人類在持續(xù)的發(fā)展中對外在物質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斷作用以及引起的不斷變化,所以可以說文化的前提是人類的出現(xiàn),而人只不過是一種高級動物,那么其他先于人出現(xiàn)的動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游戲現(xiàn)象就超越了文化的產生,這些游戲現(xiàn)象最初是動物本身無意識的游戲行為即本能。
人類游戲活動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在這一時期由于生產力的提高,某些具有勞動、武器功能的工具開始被淘汰之后,逐漸步入人類的閑暇生活之中,石球、陶球的出現(xiàn)就是很好的例證,所以可以推斷人類有意識的游戲最初起源是產生于勞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勞動產生了剩余,人類不需要將所有的時間都付諸于勞動,同時勞動工具也隨之改進,一部分原來的勞動工具逐漸淡出勞動所需,只保留在閑暇時間的生活之中,并且演變?yōu)樯畹囊徊糠殖蔀楣┯螒虻墓ぞ撸@些比較原始的勞動形式則逐漸轉化為游戲的形式,并且得到發(fā)揮、發(fā)展[2]。正是在這種早期人類社會不斷創(chuàng)造的歷史中,物質資料的的生產勞動的發(fā)展,勞動的本質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形式,所以勞動仍然處于一種單一的走向,在勞動的異化下,游戲才與勞動相分離。
游戲在勞動中逐漸分離出來,并且隨著歷史的變遷,游戲的形式不斷完善和豐富,所以當康德和席勒在美學視野中探索西方游戲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時,康德把人規(guī)定為“自由活動的存在”,提出了“模糊表象”和“藝術游戲”兩個概念,以及后來,席勒繼承了康德的游戲學說,更為廣泛和深人地論述了游戲、游戲沖動、游戲與審美、游戲與藝術的關系,最后得出游戲不是強迫,而是自由活動,在游戲里,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恢復了自由等定論,可以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在人類社會文化上升到一定層次之后出現(xiàn)了“游戲與美”的關系[3]。 因此,游戲逐漸發(fā)展成為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不斷的生產力提高的過程中,游戲成為一種包含自由、創(chuàng)新、文化屬性等多種元素的主體。
伽達默爾從本體論的角度研究關于游戲的精神實質,在《真理與方法》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凡是在主體性的自為存在沒有限制主體視域的地方,凡是在不存在任何進行游戲行為的主體的地方,就存在游戲,而且存在真正的游戲(Spiel ist such don, ja eigentlich dort, wo kein Fürsichsein der Subjektivit?t den thematischen Horizont begrenzt and wo es keine Subjekte gibt, die sick spielend verhalten);游戲的主體不是游戲者,而游戲只是通過游戲者才得以表現(xiàn)(Das Subjekt des Spieles Bind nicht die Spieler, sondern das Spiel kommt durch die Spielenden lediglich zur Darstellung);游戲相對于游戲者之意識的優(yōu)先性基本上得到了承認,游戲顯然表現(xiàn)了一種秩序(Ordnung),正是在這種秩序里,游戲活動的往返重復像出自自身一樣展現(xiàn)出來;即游戲具有一種自身特有的精神,可是這并不是指從事游戲的人的心境或精神狀況,也就是說游戲所隸屬的活動秩序,具有一種游戲者所選擇的規(guī)定性[4]。
如果說胡伊青加對游戲的考察給了我們一把鑰匙,使我們能夠全面了解游戲的本來面目,那么伽達默爾可以說是當我們拿著鑰匙打開“游戲之園”時收獲的一張路線圖——游戲者按照“本園”特有的精神從事“游覽”秩序。
體育運動的細化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加之商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不再僅僅是“GAME”,且已經與“olympic games”漸行漸遠,現(xiàn)逐漸弱化為簡單的“體育游戲”;教育游戲也在潛移默化的浮出水面,成為近年來教育者研究和關注的創(chuàng)新點,越來越多的教育游戲不斷進入教育的課堂、方法、過程等;電子游戲從無到有,并且逐漸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游戲的迅速擴張,將電子游戲推向一個又一個的新階段;但是我國現(xiàn)代游戲的研究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只能靠借助國外的游戲學說來抽取所需要的理論支撐,所以游戲論的建構提上日程,亟待突破,引領諸如體育游戲、電子游戲、教育游戲等的發(fā)展,結合游戲論的建立,游戲論的框架構建必須是在服務于勞動生活、融合到教育之中、應用到社會實踐。
(1)基本特性符合原則,游戲論的產生、基本特點、范疇與內涵界定將其完整的呈現(xiàn),如何用最貼切的語言形象的表達出游戲論的原貌?答案就是必須符合其基本特性——游戲論的體系構建元素。
(2)本土化原則,這也是理論適用原則,在當前游戲論在近代還沒有統(tǒng)一認知的客觀條件下,如果硬性照搬其他學科原理亦或是固守理念,勢必造成深陷于各家學說不可調和的泥潭之中而不能進取,在既尊重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又銜接實際水準的原則下實現(xiàn)游戲論的軟著陸。
(3)本體化原則,這里講的“本體”是指游戲論學科的“本質”或“本性”問題,在研究本學科的邏輯起點、概念、范疇和體系框架等方面應步步為營,不急功近利的追求成果,避免在引用、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時,存在簡單套用和搬用其他學科的原理、概念之嫌,如把系統(tǒng)科學新的方法論簡單地套用到游戲理論中,使用大量的哲學概念、政治學名詞和經濟學術語等。
(1)目的論的構建研究,探索游戲論形成原理:做什么事都要有目的,盲目的行為是有害的,游戲論體系建構必然也會遵循一定的目的而行,進行有的放矢的構建,同時追本溯源探索出游戲論形成過程中所運用的原理,進而形成游戲論的原理。
(2)主體論的構建研究,呈現(xiàn)游戲論多條主線:游戲論的體系構建在縱向貫穿時,必然以每個橫向節(jié)點的不同形成多條主線,那么主體論的耦合就凸顯出來了,研究時把握好主體對于將來的研究有深遠的啟示。
(3)實施論的構建研究,重視游戲論體系運行:實施方面如游戲的過程、內容、方法、組織形式等,可以有千變萬化的樣式或者種類,而統(tǒng)歸于一點,運行體系是有限的,所以在研究中,能夠定性定量可控制的是體系的運行機制研究。
(4)反饋論的構建研究,構成游戲論應用維度:反饋應當是“實時”的,既要有一段過程之后的反饋,又有著“當下”的或者說即時的反饋。前一個“反饋”可以稱之為“評價”,后一個“反饋”可以稱之為“控制”,或“管理”。
(1)游戲論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學科建立;(2)構建游戲論的體系框架、細節(jié)分支、包涵內容;(3)基于游戲論的體系,游戲論在實踐中的實施方法、原理、原則等。
“體育的精神實質是對游戲精神的延續(xù)和發(fā)展,體育應該回歸于游戲,發(fā)揮其價值”[5],借助“游戲論”在體育中的應用來實現(xiàn)體育的改革、發(fā)展,滿足中國傳統(tǒng)體育模式如何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關于“對人的培養(yǎng)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一要求,制定科學的運用機制,加深研究層次。游戲在教育中的實踐是定位在兩者的互動與融合,“教育游戲秉承‘寓教于樂’的原則,將教學內容和游戲有效結合,體現(xiàn)游戲的教育價值,同時使用游戲的手段更好地進行教育”,這些也都符合教育不斷推陳出新的主旨思想,拓展“學生個體發(fā)展”主線的廣度和深度。保持教育的“長青”就被提上了日程——游戲特有的價值功能成就了游戲就是這個更高層次的始作俑者,游戲不僅僅包含了學生個體發(fā)展種種的需求,而且它有更豐富的內涵,有教育的本質、有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對人的自由實踐要求等。
[1]約翰·胡伊青加,成窮譯.人:游戲者——對文化中游戲因素的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2]張紅兵.游戲理論在學校體育中的應用:傳統(tǒng)和自由的互動與融合[D].南京理工大學,2013.
[3]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4]張紅兵,王宗平.游戲與體育[J].體育文化導刊,2011 (6):140-142.
Some Thought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Game Theory (I) ——Understanding the Game
ZHANG Hongb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211167, Jiangsu, China)
國家社科基金“健康中國背景下青少年兒童動商發(fā)展與健康促進的循證實踐研究”(17CTY016);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健康中國2030背景下大學生動商量表與理論模型構建研究”(T-b/2016/01);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6SJB890006);南京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6YB12);南京工程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QKJB201323)。
張紅兵(1987—),山東濱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動商、體育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