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偉
議論文雖是中學作文教學的核心,但從文體本質上辨析,無論古今,很難說它是一種擁有獨立地位的文體。政府公文是應用文,與文學無涉;學術論文源自西方,語體和規(guī)則均來自西語;短評則如雜文,攻其一點不及其余,追求時效性。而初中過渡到高中,所謂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銜接和交織,則是高中語文教學很難完全梳理清晰的一個問題。試看歷年高考作文,命題、話題、材料、驅動、多主題,要求學生寫作的也是一種夾敘夾議的文體。而這其中的議,論證語言,則是學生在審題、立意、結構成篇時很難一步到位快速確立的,因此,所謂考場高分作文其實多是在見解、材料和語言上有更高級套路的產(chǎn)物,而這種文章所體現(xiàn)出的,也不過是模仿和機智,很難說是一種思維品質和人格修養(yǎng)。當然,在培養(yǎng)自己的論證語言組織能力上,我認為人教版必修課本里的文言文,結合現(xiàn)代文細細提煉,就不失為培育議論文寫作能力的一座寶庫。
一、《游褒禪山記》游記中的學術隨筆
學術大師的思想隨筆往往能見微知著,獨辟蹊徑,因此完全可以窺見其思想質地。如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王元化的《思辨隨筆》都是其中杰作。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第三段則為學生展現(xiàn)了由表及里的清晰的邏輯路線。首先,古人觀萬物往往有得,非常之觀在于險遠,這是不證自明的公理,初步建立邏輯基石,而欲領略奇觀需具備“志”“力”“外物”三個條件,則是水到渠成的邏輯推演,善于舉一反三的學生絕對不會僅限于登山旅游,而自然會聯(lián)想到人生。這種論證結構的梳理,對于高一學生是再好不過的入門文本,再輔以對如《談骨氣》之類現(xiàn)代作品的賞析,以及簡單的寫作訓練,相信能收到較好的 效果。
二、《寡人之于國也》反證和雄辯的圣賢榜樣
《孟子》和《論語》為我們展現(xiàn)了先哲對話的真實場景,體現(xiàn)了語言和文章最初的力量,也就足證文明源頭的批判性思想。而這篇又充分展現(xiàn)了循循善誘和反面論證,邏輯嚴密和思想混亂的不同。梁惠王的出發(fā)點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和合理性,這是一次觀于合法性的對話。而比喻和排比的介入,讓強勢但失道的一方全盤陷落。雖然一直到賈誼的“仁義不施”、韓愈的“道之所存”,都能看到儒家價值觀不斷遭遇的困境,但當提到政治和經(jīng)濟時,源于儒家思想的古文已經(jīng)在中國文脈中形成一種剛健質樸的氣韻。而對于議論文,合法性無疑抬升其政治價值。
三、《勸學》初步領略形式與言辭之美
先秦諸子文獻在焚書之前,估計更蔚為大觀。而儒家無疑是邏輯性較強的一脈。荀子《勸學》選入教材的雖是節(jié)選,但其觀點脈絡的清晰曉暢,譬喻鋪排的華美雍容,頗有后世駢體文海雨天風的氣勢。這是詩和文尚未完全分野定型,先秦諸子尚可自由闡發(fā)、熠熠爭輝的時代所能迸發(fā)的最華美的樂章。單從文本看,既有孟子的正氣凜然,亦有莊周的海闊天空,汪洋恣肆,在論證結構和論證手法可借鑒處頗多。
四、《師說》優(yōu)缺點都很清楚的古代議論文 典范
韓愈首倡“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的革故鼎新、承前啟后的文學史意義,集中體現(xiàn)在這篇文章中。從論證結構和論證語言的角度,對議論文學習都極有示范意義,尤其是第一段,首先哪一句是其中心論點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探究問題。從論證的決斷性上,第一句有統(tǒng)領下文的力量;而結尾一句涉及“貴賤”“長少”的對比,“道”與“師”關系的邏輯自洽和儒家精神的闡揚,在思想內涵上更加豐富而具體。從論點、論證分析方面可以展開對第一段的逐句分析。第一句開宗明義提出問題,不做鋪墊不加修辭,第二句給出“師”的內涵,相當于擺出公理或建構理論模型,且具有儒家的精神氣韻;“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從師”一句可以作為最佳的造句范本,正是這種不證自明的自然之理在與學生的反復推敲中,可以喚起正在理性思維發(fā)育期的學生對于普遍真理的探究熱情,而且具有人文主義的常識精神,結合孔子、荀子關于“知行”,求知的闡述,對議論語段寫作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師說》因是在韓愈痛感時弊,不得不發(fā)的背景下所做,激切的目的性導致文氣高昂但文勢漸落,而且出現(xiàn)了較明顯的邏輯漏洞,正如魯迅所言“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文章的思想鋒芒就在這種道德勇氣和“火氣”中呈現(xiàn)。第二段“師道之不傳”既是直指時弊也可穿越古今?!肮胖ト恕迸c“今之眾人”,“彼童子之師”與“于其身也”,“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幾組對比積聚文勢,這是直接從《孟子》繼承而來的雄辯之力。也正因為其不拘泥于儒家道統(tǒng)和政治定勢,能突破階層偏見,而呈現(xiàn)出明晰銳利的論說鋒芒,對于學生在論說文寫作中言之有物,尤其是論證章法和方法方面具有指導意義??v觀全文,《師說》從論點到論證語言、結構、方法到論據(jù)選取方面均可借鑒,但主要集中在前兩段。
五、《過秦論》線性鋪陳的煌煌雄文
相比本文提到的其他幾篇課文,《過秦論》的閱讀難度略高,學生興趣度較低,但若結合秦從興起、改革到強大、統(tǒng)一直到迅速土崩瓦解的歷程,以及賈誼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典型短暫而傳奇人生的介紹,再加上駢文、散文的文體知識介紹,這篇文章的魅力是不難被學生領悟的。尤其是其兼具文史思想氣度的學術價值,對于學生提高議論文的文化內涵,有極高的價值。
文章所選部分脈絡清晰,自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到秦朝滅亡,末段以陳勝、吳廣之對比論證推導出“仁義不施”的儒家價值觀的結論。當然僅舉陳勝、吳廣與強秦做對比不過是春秋筆法,文氣浩然,不符合歷史真實,但其貫通一氣的論證脈絡與縱橫捭闔的史實、人物羅列,可以在修辭與語言上給讀者很多啟示。
六、《六國論》結構精巧的終極范本
我常跟學生講,把《六國論》讀通、梳理清楚,就基本可以掌握議論文寫作的章法。如果說前述幾篇是局部性的參考,《六國論》則是完篇之要旨,務求爛熟于心。
第一段區(qū)區(qū)五句,五十八字,開宗明義,言簡意賅,且文勢已成。第一句論點,第二句補充,第三句反詰,第四句補足,第五句總結,無一字多余,練達之極。第二段羅列史實,敘議結合,論證和論據(jù)相得益彰。五七字句,對仗對比,將春秋戰(zhàn)國賂秦之國做了共性概述,歸納抽繹,理路自成。第三段將不賂秦的幾種情形做了分別演繹,形成完整的邏輯自洽與充沛的論說文勢,且始終保持旺盛的雄辯之力。尾段所做假設從逆向推進,而這假設因全文文勢已成,顯得堂堂正正,似無可辯駁。這種行文語言和結構無疑是在上述各篇課文所構成的中國古文傳統(tǒng)中取法和形成的“文脈”中水到渠成的。
“文無定法”,但教授作文必有一定之規(guī),因而很難不成八股和套板。練習寫作必從經(jīng)典閱讀中習得,中文寫字講求精練,微言大義,而最高的智慧和范本就隱含在這些經(jīng)典古文中。尤其是“文氣”,古人又言“因聲求氣”,可見從起筆、措辭,到造句、句群直到成段、謀篇,皆有一種不吐不快之氣,不得不說之理。而如果能將上述經(jīng)典課文串聯(lián)起來,各取其長,字斟句酌,由表及里地細讀推敲,相信無論是執(zhí)教者或是習文者,都不難從中獲得行文之奧秘。
(內蒙古包頭市包鋼五中;0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