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萍
【摘 要】目的:探討血氣分析動脈血標本采集的部位選擇,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方法:對從股動脈、橈動脈、肱動脈采血的成功率、血腫發(fā)生率、皮膚瘀青發(fā)生率等進行比較。結果:選擇股動脈、橈動脈、肱動脈三個部位采血各有優(yōu)勢。結論:在抽取動脈血標本選擇采血部位時,應評估患者當時的全身情況及局部情況,靈活選擇,提高動脈采血成功率,減少誤差,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患者的痛苦。
【關鍵詞】血氣分析;股動脈;橈動脈;肱動脈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血氣分析是判定呼吸衰竭和各種搶救治療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對指導氧療、調節(jié)機械通氣的各種參數以及糾正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均有重要意義[1]。臨床常須動態(tài)觀察其數值變化,因此,同一患者也常須反復多次采血。血氣分析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中常用的技術操作之一,這就需要臨床醫(yī)學工作者更好的掌握動脈采血的部位、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常用的穿刺采血部位有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選擇合適的采血部位,做好動脈血氣分析標本的采集是保證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準確的重要前提,同時也可減少操作過程中患者的痛苦。
l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急診病房及ICU監(jiān)護治療需采取血氣標本的患者共442例,其中男308例,女134例,年齡65~80 歲,平均(71.25±5.7)歲。隨機分斯組,分別從股動脈、橈動脈、肱動脈采集血標本。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方法與結果
2.1 用物準備
治療盤1個,BD公司的一次性動脈血氣采血針1具,安爾碘消毒棉簽,棉簽,棉球,污物盤1個。
2.2 心理準備
護理人員樹立自信心,消除緊張情緒,操作前調整心態(tài),做到沉著、冷靜。向患者講解操作的目的,并給予心理疏導,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颊叩木o張可引起過度呼吸,通氣過度是血氣誤差的一個主要原因,可使肺泡通氣量增加,造成pCO2降低、pH增加、pO2增加。采樣前患者應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保持患者平靜呼吸狀態(tài),并且通風狀態(tài)也應穩(wěn)定。
2.3 操作準備
根據患者情況合理選擇穿刺動脈,一般選擇肱動脈、股動脈、橈動脈。穿刺前檢查血氣針有無漏氣,把針栓抽到1.5 mL處放回治療盤備用。
2.4 操作方法
2.4.1 股動脈穿刺:
患者取平臥位,被穿刺側下肢外展,肥胖者臀下墊小枕,在腹股溝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常規(guī)消毒皮膚及操作者左食指和中指,用左食指腹和中指腹觸到動脈。穿刺點在兩手指腹中間指印點,右手持注射器與皮膚呈90°穿刺,進針一次到位,采血量到1.5 mL時拔出針頭。左手用棉球按壓穿刺點5—10 min,右手將針頭插入橡皮塞內,輕輕旋轉注射器,搖勻標本,立即送檢。
2.4.2 肱動脈穿刺:
患者取平臥位或半臥位,手臂伸直稍外展,食指由肘窩近心端向遠心端方向觸摸肱動脈,在肱動脈搏動最有力處做一標記,常規(guī)消毒肘窩部皮膚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用左手食指腹和中指腹固定動脈兩側,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與肘窩皮膚呈45~60,待血涌入針管內1.5 mL時拔出針頭。左手用棉球按壓穿刺點5—10 min,右手將針頭插入橡皮塞內,輕輕旋轉注射器,搖勻標本,立即送檢。
2.4.3 橈動脈穿刺:
患者取平臥位或半臥位,上臂伸直稍外展,食指在前臂下1/3處橈側腕屈肌腱與橈骨莖突之間觸摸,在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做一標記,常規(guī)消毒皮膚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用左手食指腹和中指腹固定動脈兩側,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與皮膚呈45~60,,穿刺完畢后拔出針頭,左手用棉球按壓穿刺點5~10 min,囑患者及家屬緊壓穿刺部位5~10 min,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將針頭插入藍色方體的皮塞中,如果針筒中有氣泡存在立即緩慢推動針栓,將氣泡排出。讓肝素與血樣充分混合,將動脈血氣針置于掌心搓動1min。標本立即送檢并在15 min 內完成血氣分析。
2.5 結果
本組不同穿刺部位采血成功率結果見表1。
3 討論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股動脈組89.1%,橈動脈組86.6%,肱動脈組85.8%。血腫發(fā)生率,股動脈組10.2%,橈動脈組2.5%,肱動脈組3.7%。皮膚瘀青發(fā)生率,股動脈組12.9%,橈動脈組5%,肱動脈組6%。
①從三種部位采血對病人的體位要求來看,股動脈需暴露部位較大,易造成病人寒冷,因此臨床許多清醒病人不愿配合,且對于肢體活動度不好的病人,股動脈不易外展,不能很好地選擇操作部位,而橈動脈與肱動脈屬體表暴露,便于采血操作。
②從進針角度來說股動脈最易掌握,因此,股動脈處采血成功率一般高于橈動脈與肱動脈,從而減輕病人的痛苦。肱動脈是除股動脈以外,較其他采血部位最寬大、搏動最好的動脈,血管易于定位,采血成功率高。
③從操作所需時間來看,股動脈采血所需按壓時間遠多于橈動脈及肱動脈,因此,采用橈動脈及肱動脈則可減少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
④對病人的不良影響
橈動脈:與股動脈比較,位置表淺,皮下脂肪少,利于壓迫,不易出現血腫,但穿刺時由于血管管腔細易于滑動,使得穿刺成功率較股動脈低,易造成重復穿刺,而長期反復穿刺亦容易造成瘢痕組織增生及形成血腫。
股動脈:穿刺部位較深,有出血不易立即發(fā)現,易逐漸形成血腫,當病人屬于被動體位及肥胖病人時,穿刺有困難,長期反復穿刺,血管內壁易致瘢痕組織增生,影響血流通過,從而影響整個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對病人的影響較大。
肱動脈:肱動脈解剖位置比較表淺,搏動明顯,操作方便,不受體位限制,患者也易接受。
4 總結
3.1.1 股動脈:
因股動脈較粗,動脈壓力相對較高,手感搏動強烈易見回血,成功率高。缺點是股動脈位置較深,解剖位置復雜,周圍神經血管比較豐富,與股靜脈緊鄰伴行,操作中如果判斷不準或患者煩躁不安就有可能誤穿人股靜脈。另外暴露患者隱私部位,清醒患者不樂意接受,此時護士要耐心做好心理疏導,多人病房應放下隔簾,用關心的語言、輕柔體貼的操作,讓患者充分感受到被人尊重、關心、理解的人性化服務,愉快地接受穿刺。
3.1.2 肱動脈:
肱動脈解剖位置比較表淺,搏動明顯,操作方便,不受體位限制,患者易接受,成功率較橈動脈高。缺點是患者可直視,易造成恐懼情緒,在穿刺前應主動與患者溝通,讓患者了解血氣分析對疾病診斷治療的重要性;操作前充分評估血管,使用安慰性的語言,使患者在心理上達到最佳狀態(tài),對穿刺者充滿信任,這可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恐懼感。
3.1.3 橈動脈:
橈動脈解剖位置更淺且易固定,按壓能有效避免血腫形成,操作最方便。其缺點是局部肌肉難以固定,容易穿透血管,甚至傷及骨膜,患者疼痛明顯。在穿刺時,對循環(huán)不良的患者可局部熱敷,也可在手腕下加枕墊,將患者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掌面向下壓,手掌背曲呈反弓狀,使穿刺皮膚自然繃緊,突出暴露穿刺點,此時橈動脈血管亦被拉直固定,穿刺時不易滾動,而且橈動脈也更接近體表,易把握進針深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
就患者而言,清醒患者更愿意接受上肢穿刺。肱動脈與橈動脈比較,一般患者從心理上容易接受肱動脈穿刺,(認為與靜脈采血類似)。就護士而言,肱動脈血管較橈動脈血管粗,穿刺成功率更高。但橈動脈也有其優(yōu)點,穿刺處滲血少、止血容易,血腫發(fā)生率低。而股動脈因其血管粗壯,血流豐富,行穿刺采血術具有易定位,取血快速等優(yōu)勢。
在臨床上,動脈采血用于血氣分析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一項技術操作,因此需要護理同仁們加強基本功訓練,熟悉各動脈的解剖位置,熟練掌握動脈采血的操作方法。而選擇股動脈、橈動脈、肱動脈穿刺采血各部位各有優(yōu)缺點,需對患者當時的全身情況和局部情況全面評估,靈活選擇采血部位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誤差,減輕患者痛苦,從而有效的減少護士的操作時間,為搶救患者生命贏得更多的時間。
參考文獻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06.110.
郝素文,侯麗敏.介紹一種橈動脈采血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7):510.
吳燕民,孟凡云.提高動脈穿刺采血成功率的護理體會[J].職業(yè)與健康,2007,23(12):1078.1079.
臧小芳.2種橈動脈采集血氣分析標本方法比較[J].中國護理雜志,2006,22(2A):47.
王英,秦春芳.血氣分析檢驗結果的影響及控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7):832.833.
張洪濤,李紅巖.劉敏.血氣分析標本采集中應注意的事項[J].山東醫(yī)藥,2005,45(29):69.
蔡有蘭.血氣分析標本采集的部位探討[J].重慶醫(yī)科出版社,1998:275.
費建平.伏針法提高橈動脈穿刺置管成功率的探討[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