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犯罪分子”稱謂之弊探討

2018-11-29 08:32戚興偉
犯罪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犯罪人犯罪分子術語

戚興偉

引 言

“犯罪分子”的稱謂,在我國法律中的使用較頻繁。我國《憲法》(第28條)和《刑事訴訟法》(第2條)各1處,《刑法》共有50余處使用“犯罪分子”稱謂一詞。“犯罪分子”一詞在法條中泛指為已判有罪的受刑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等多重含義。在刑法典中已然出現(xiàn)概念的混亂不清、極易導致刑事案件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辯護等多方面陷入“有罪推定”的研判怪圈。

“犯罪分子”稱謂是我國建國初期特定歷史時期維護社會秩序、打擊犯罪活動的需要。該稱謂已不適宜當下建設法治國家的環(huán)境,應退出歷史舞臺。本文從偵查、審判兩類司法執(zhí)業(yè)立場出發(fā),探究“犯罪分子”稱謂帶來的弊端,故此得出急需在刑事法典中剔除“犯罪分子”一詞的迫切性。

一、“犯罪分子”稱謂屬政治術語

(一)“分子”一詞的政治屬性

所謂“分子”是指屬于一定階級、階層、集團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資產階級分子、知識分子、積極分子。①《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14頁?!胺肿印币辉~源于近現(xiàn)代社會政治生活,始于“五四”運動前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常用如:反動分子、右傾分子、機會主義分子等;建國初期的政治運動有所發(fā)展變化如: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右派分子、貪污分子、反動黨團分子、破壞分子等;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分子”一詞“……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干凈了,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這就叫做感情起了變化,由一個階級變到另一個階級。”②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載《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頁。廣泛使用于“文化大革命”期間,如:黑幫分子、打砸搶分子、修正主義分子、階級異己分子、投機分子、?;史肿?、特務分子、臭知識分子、 動搖分子等。“分子”被當作政治標簽使用,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運動的產物。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依法治國作為黨的治國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但“分子”一詞仍然在 1997年刑法使用“犯罪分子”“首要分子”的次數(shù)高達幾十余處。公眾將“分子”使用于各種書面和口頭表達,如:積極分子、犯罪分子、知識分子等。

(二)“犯罪分子”是貶義的政治術語

“犯罪分子” 產生于我國特定的政治社會生活,反映了特定時期階級斗爭的殘酷性和真實性。不論從“犯罪分子”稱謂的產生的社會背景分析,還是從使用實際效果分析,都彰顯出濃厚的政治色彩?!胺缸锓肿印辈皇欠尚g語。法律語言應準確、清晰、抽象和情感中立。準確和清晰要求詞義清楚,概念內涵、外延準確,無歧義;抽象要求法律語言客觀;情感中立要求法律語言不能包含褒揚、貶斥等感情色彩?!胺缸锓肿印狈Q謂,缺乏準確和清晰,具有較強的政治含義并含貶義,使“犯罪分子”一詞缺乏中立性。

二、“犯罪分子”一詞對刑事司法實務人員的影響

(一)對刑事偵查人員在收集證據(jù)時的影響

1.《刑法》總則中“犯罪分子”一詞頻繁出現(xiàn),政治術語出現(xiàn)在《刑法》條文中,打破了刑事法律條文的嚴謹、清晰的特征,容易使刑偵人員對刑事法條的閱讀、理解、記憶中形成慣性思維,既對“犯罪分子”概念混淆不清的現(xiàn)狀隱性的心理接受并認同。例如《刑法》第23條第1款的規(guī)定“已經(jīng)著手實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該條文中的“犯罪分子”躍然紙上時,偵查的方向已經(jīng)確定為有罪,對無罪的證據(jù)往往被忽略甚至無視。這與刑偵人員的職業(yè)能力無關,而是被“犯罪分子”一詞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若此條款中的“犯罪分子”改為“行為人”,既為“已經(jīng)著手實施犯罪,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眱热莺捅磉_更為準確,刑偵人員不僅會對“行為”展開有罪、無罪、罪輕證據(jù)的收集,也會對“人”的證據(jù)進行收集,而不是對“犯罪分子”展開調查。

2. 再以刑法第394條規(guī)定的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和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為例。對本罪中“犯罪分子”的理解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本罪中的“犯罪分子” 是指實施了犯罪行為,尚未受到追訴的犯罪嫌疑人;另一種觀點認為,本罪中的“犯罪分子”,應指觸犯刑法而應當或已經(jīng)受到刑罰處罰的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第三種觀點認為,本罪中的“犯罪分子”僅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并進而認為本罪罪名表述欠妥。亦有有學者對刑法第417條規(guī)定的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罪的相同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①王建成:《“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罪”罪名表述欠妥》,載《檢察日報》2003年4月2日。眾所周知《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該條文并非典型意義上的無罪推定原則的具體表現(xiàn),但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未經(jīng)人民法院定罪判刑的情況下,不能稱其為犯罪人或罪犯?!胺缸锓肿印笔且嘤蟹缸锶嘶蜃锓傅拇?,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包含在“犯罪分子”之內違反了無罪推定原則。②羅開卷:《“犯罪分子”稱謂反對論》,載《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另一方面,刑偵人員在收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時,要同時證明兩個犯罪行為。首先要收集“毒品犯罪”的相關證據(jù),包括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等犯罪行為。其次要收集本罪中包庇的客觀行為表現(xiàn)。筆者認為該條文中的“犯罪分子”若是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證明范圍尚屬正常,若“犯罪分子”僅指已經(jīng)被判處刑罰的犯罪人或犯人,就會出現(xiàn)在追究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之前的毒品犯罪人已由人民法院判的要求。這樣處理照顧到了法院判決的謹慎和審慎,但不利于打擊犯罪,也有刑事司法適用僵化之嫌。

筆者認為“犯罪分子”在刑法中的出現(xiàn)對刑事偵查人員造成了收集證據(jù)方向的“有罪推定”,容易造成刑事偵查人員證明范圍、證明要求的模糊不清現(xiàn)象,對后續(xù)審判工作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同時“犯罪分子”一詞是刑訊逼供現(xiàn)象頻發(fā)的因素之一,刑訊逼供不是有了“沉默權”“律師在場權”后就可剔除的司法陋習,更要從刑事立法條文的準確用語點滴入手建設刑事司法文明的大廈。

(二)對審判人員審理案件時的影響

法官作為個體不是獨立于社會生活而存在。法官應當擁有對社會生活敏銳的洞察與思考;應擁有對法律條文本意的準確理解與適用;應擁有對個案研判正確與理論提升的雙重職責。司法公正對刑事審判庭的法官要求更高。刑法中“犯罪分子”一詞對刑事審判法官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在刑法總則中近五十處使用了“犯罪分子”,容易讓法官陷入一種片面的認識——“在法庭來接受審判的均是犯罪分子”。例如《刑法》第224條合同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為本罪成立的主觀要件,該罪的主觀要件的認定實質上是對客觀證據(jù)的綜合認定過程,在審判實務中,對罪名的認定與量刑有一定的難度。當在案證據(jù)均不能直接證明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時,審判人員受到的刑事法律條文中“犯罪分子”會左右法官對案件證據(jù)認定起作用。法官的“先入為主”不是來自其本性,而是來自于刑法條文中“犯罪分子”的語境。我國沒有陪審團制度、沒有法官自由心證,當個案出現(xiàn)間接證據(jù)較多,無法認定時,審判人員因受到的刑事司法教育、成長背景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犯罪分子”一詞的在此時就會發(fā)揮人們意想不到的影響,這也正是通常法院較難作出無罪判決原由之一。

三、逐步削弱“犯罪分子”一詞對刑事司法實務影響的思考

(一)建議將《刑法》中的“犯罪分子”稱謂修改為相應的法律術語。

對《刑法》總則中抽象描述犯罪定義、犯罪形態(tài)時使用的“犯罪分子”修改為“行為人”,例如《刑法》第23條第1款“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中的“犯罪分子”修改為“行為人”;對于描述已經(jīng)判決刑罰的人將“犯罪分子”的表述修改為“罪犯”,例如《刑法》第50條第2款中“……暴力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jù)犯罪情節(jié)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中的“犯罪分子”修改為“罪犯”;對于描述已經(jīng)判決刑罰的人將“犯罪分子”的表述修改為“罪犯”,例如《刑法》分則第349條、第362條、第 417 條涉及包庇型犯罪和幫助型犯罪中包庇和幫助的“犯罪分子”修改為“犯罪的人”。①王燕飛:《刑法中的“犯罪分子”應該修改》,載《河北法學》2005年第12期。將具有政治色彩的“犯罪分子”修改為“行為人”或“犯罪的人”或“罪犯”后,將是對憲法人權保障精神的彰顯,符合當下刑事司法文明的迫切需要。

(二)提高人權保障意識

《憲法》第 33條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評價人權狀況的指標之一為被拘禁者受到人道與尊嚴待遇的權利狀況?!胺缸锓肿印边@一帶有侮辱性的政治標簽,顯然不符合人權保障的基本要求,應當退出刑法法典中。將犯罪人或罪犯,甚至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統(tǒng)稱為“犯罪分子”,這種不文明的稱謂包涵著對犯罪人或罪犯人格的貶損,不利于犯罪人或罪犯的人權保障。我國《監(jiān)獄法》第7條關于“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的規(guī)定。無罪推定原則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法治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而法治精神恰恰是以保障人權為己任。①羅開卷:《“犯罪分子”稱謂反對論》,載《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稱為“犯罪分子”,是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權的踐踏,與法治社會要求背道而馳。浙江張氏叔侄冤案中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張高平,在法庭陳述中說出了讓全場人靜默的話:“你們是法官,但你們不能保證你們的子孫后代也是法官,如果這樣(不改變),他們也可能有危險!”這樣的警示話語足以引起我們對人權保障的深思。

四、結論

“犯罪分子”稱謂系政治術語,帶有人格貶損含義,已嚴重不符合人權保障的憲法精神。政治術語與法律術語混雜出現(xiàn)在刑法典中,造成刑法法律語境的喪失。法律語境的喪失改變了刑事司法一線人員的刑事思維習慣,給刑事偵查人員、刑事審判人員心理造成“先入為主”“有罪推定”的“內心確信”,這無不與“犯罪分子”一詞有著密切的關系。足以說明科學嚴謹?shù)姆烧Z境的現(xiàn)實重要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法律術語與“人”相統(tǒng)一、協(xié)調,使用“犯罪的人”或“罪犯”、“受刑人”等術語,是貫徹無罪推定原則和保障犯罪人或罪犯人權的應有之義。依法治國需要法治文明和人權保障,有損法治文明和踐踏人權的法律規(guī)定終將被歷史淘汰。

猜你喜歡
犯罪人犯罪分子術語
貿易術語修改適用問題探討
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與犯罪人的再社會化
拜訪朋友
關于流竄犯罪案件的分析及偵查措施的運用
淺談自首制度
論DNA技術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應用
加羅法洛法律思想探析
淺析犯罪人格與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