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穎 黃婷婷 胡 箏
摩訶摩耶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一個具有高貴出身的美麗女性,她與同村的男青年羅耆波青梅竹馬,互生情愫,按理說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但當心上人羅耆波向她表白并提出私奔去結(jié)婚的想法時,她腦子里卻在回旋著這樣的念頭:“多少世代以來摩訶摩耶的家族就以名門望族而自豪,我怎么能夠同意嫁給像羅耆波這樣出身低微的人呢?戀愛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鄙钍墚敃r種族制度毒害的她并沒有答應(yīng)羅耆波的求婚,甚至認為是自己過去輕率的行動使得他懷有這樣大膽的希望。
更讓人感到難以置信的是,當摩訶摩耶知道自己即將被絲毫沒有人情味的哥哥嫁給一個行將就木的男人時,竟然沒有一絲兒反抗的表示,甚至在新婚后第二天就成了寡婦時,也沒有因此而過于悲傷。在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時的摩訶摩耶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了,她的心靈在長久壓迫扭曲的環(huán)境中被腐蝕折磨壞了,竟也成了封建禮教的保護者了。我無法相信,腐朽落后到了極點的封建教化竟然在這個年輕人身上留下了如此難以磨滅的影響,乃至于完全扼殺了她原本應(yīng)該有的青春和生命力,這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教義是扼殺人性的、極其不道德的事實。
而摩訶摩耶在經(jīng)歷殉葬,大難不死后,既想立馬見到心心念念的愛人羅耆波和他一起私奔開始美好的新生活,又擔心自己在大火中已經(jīng)殘缺的容貌被對方看到而遭到嫌棄和拒絕。在經(jīng)歷了內(nèi)心掙扎后,她終于邁出了勇敢的那一步,她去赴羅耆波的約了。老天爺?shù)木祛?,讓她有了再活一次的機會,這也是她第一次對不公平的命運進行反抗。
而羅耆波,作為小說的男主人公,內(nèi)心的掙扎也是顯然易見的。小說中摩訶摩耶在從火葬場死里逃生與他重逢后,他內(nèi)心感到十分激動和欣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面紗隔開的這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卻再也不能像原來那樣自在地相處了,羅耆波明白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從前認識的那個摩訶摩耶,他暗自思量:“自然在人與人之間安置的柵欄已經(jīng)夠多了。摩訶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爾納,一出生就帶著避邪的護身符。她身子周圍本來就有一道無形的圍墻?,F(xiàn)在她仿佛是再生了一次,來到我的身邊,周圍又加上了一重圍墻。她雖然總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遙遠得使我永遠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種不滿足的如饑如渴的心情,企圖穿透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測的奧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時光,想以永不閃動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奧秘而終不可得。”
從這里的心理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羅耆波是十分孤獨的,他傾慕著美麗的摩訶摩耶,從前不可得,如今終于排除萬難可以在一起生活,卻不能得以親近。但盡管如此孤獨,羅耆波還是沒有選擇離開摩訶摩耶,他是真正地愛著摩訶摩耶,不愿意讓她再次受傷。但與孤獨同時困擾著羅耆波的,還有那如饑似渴的不滿足,時間越久,在他心里的疙瘩也越來越大,終于在一個靜寂的夜里他揭開了心愛的摩訶摩耶的面紗……
小說以其細膩真實的心理描寫向我們展示了深受封建教義荼毒的人物內(nèi)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吞噬人性的真相。同時這也更好地加強了小說所要烘托的悲劇氣氛和批判力量,讓讀者以身臨其境的角度感受主人公內(nèi)心的情感波動。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我仿佛能聽見舊時代下女性在封建男權(quán)的壓迫下不得不躡足走動和低聲抽泣的聲音,對摩訶摩耶不幸的命運感到深切的同情。
在小說《摩訶摩耶》中,女主人公摩訶摩耶在其哥哥的安排下被迫與一個瀕死的老婆羅門成婚(古代的印度社會宗教盛行,而當時主管祭祀儀式的祭司就被稱為“婆羅門”,按照小說中的交代,男主人公羅耆波的身份也是婆羅門,只不過是個身份微賤的“婆羅門”),結(jié)果摩訶摩耶在舉行婚禮的第二天就成了可憐的寡婦,還要按照當時印度的習俗給這個素不相識的丈夫殉葬。這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實卻暗含著所有舊時代女性必然走向的人生結(jié)局。在那個封建婚姻制度和種姓制度盛行的時代,婦女們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自主的權(quán)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聽從家族男性的安排,她們的身心被拴上了重重的鐵鏈,無處可逃。而等待她們的命運,除了順從就是滅亡。
但在進行殘忍的火葬時老天爺又突降大雨,使主持大典的人全逃到小屋里去了,摩訶摩耶這才能解開繩索而幸免于難。這里又是一個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摩訶摩耶居然沒有被火燒死,而救她于危難之中的,卻是陰晴不定的老天爺。有人可能會說是泰戈爾點亮了主角光環(huán)的作用,若是女主人公就這么死了,后面的故事還怎么發(fā)展下去呢?但讓我感到不解的是,為什么作者沒有安排男主角(羅耆波)來救摩訶摩耶,而是找了一個最不受人類控制的角色(老天爺)來解救摩訶摩耶呢?我想是因為作者知道在當時封閉黑暗的社會背景下,沒有任何一人敢冒著大不韙來解救摩訶摩耶,即便是深愛著摩訶摩耶的羅耆波也不敢,小說中也提到他最多只敢以自殺的方式或者干些別的可怕的事情來救贖自己,或是期待自然的力量,而對于親身解救摩訶摩耶,卻只字未提。
泰戈爾正是因為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社會的虛偽和黑暗,對當時女性凄慘的命運感到深切的同情和不忿,所以他才能用這樣飽蘸著深情的筆觸,去刻畫出摩訶摩耶這樣一個典型的封建女性形象。在寫作時又將情節(jié)發(fā)展的懸念性、傳奇性與當時的時代大背景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從而使這部作品產(chǎn)生了既撲朔迷離而又切實可信的藝術(shù)感染力。
當摩訶摩耶在經(jīng)歷劫后余生赴約來到羅耆波的家后,這兩個相愛的年輕人終于團聚在了一起。但是他們不能久留,必須得馬上遠離這個地方,逃到羅耆波的東家那里去。于是“在那個狂風暴雨交加的日子里,這兩人避開大路。在曠野里走著,因為恐怕路旁的大樹會倒下來壓著他們??耧L在后面趕打著他們,好像要把這一對青年趕離人間,推向毀滅?!痹谌绱藧毫拥奶鞖猸h(huán)境下,本應(yīng)呈現(xiàn)這兩個年輕人互相陪伴、扶持的溫馨場景,但在這段文字里作者對于他們趕路的經(jīng)過卻沒有敘述,只對周圍的環(huán)境作了簡單的描寫,更是用“毀滅”一詞作為結(jié)尾。而想毀滅這兩個年輕人的,正是先前解救了摩訶摩耶的老天爺。老天爺給了她重生的希望,卻想要再次剝奪她年輕的生命。在閱讀全文后再次揣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的“毀滅”其實也預(yù)示著摩訶摩耶最后悲劇的結(jié)局。
在小說的結(jié)尾,當摩訶摩耶在大火中毀容的臉龐時最終被羅耆波揭開時,她瞬間從睡夢中驚醒了,并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離開了床,再也沒有回來,哪兒也找不到她的蹤跡。作為一個高傲的女孩,她的自尊和隱私在面幕被揭開的那一刻也被打入了最深的低谷,她無法容忍自己殘破的面容被愛人以這樣的方式看到,于是她決絕的選擇了離開。沒有人知道摩訶摩耶去了哪里,最終結(jié)局如何,留給我們的只有長久難以平平復(fù)的“沉默的怒火”和“長長的瘢痕”……
結(jié)婚——殉葬——重生——相聚——出走,摩訶摩耶悲慘的命運和她在面對不幸時的冷靜和泰然,都在一次次地揉搓著讀者的心,讓人不忍心再看下去,但又著實對小說的結(jié)局感到好奇。泰戈爾不是一個創(chuàng)造美好童話的作家,他沒有為這個故事編織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而是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只有當你真正讀懂了這篇文章,才能找到打開摩訶摩耶心門的鑰匙,這也正是泰戈爾的偉大所在,他不點明結(jié)局而結(jié)局卻早已注定,這更能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舊時代下的女性身不由己的命運。
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我一面對女主人公摩訶摩耶悲慘的命運而感到同情,一面又對當時印度殘害人性的等級制度和寡婦殉葬這樣的陋習而深惡痛絕。泰戈爾不愧為世界文學巨匠,他不刻意安排什么,卻總是能運用最平實的文字來達到直擊人心的效果。即使在短篇小說有限的篇幅當中,我們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信念,想來這也是他的作品流傳于世、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了。
參考文獻
[1]唐季庸譯.〔印度〕泰戈爾著摩訶摩耶(小說)[J].《青海湖》,2000(1).
[2]譚潔.泰戈爾小說中的婦女觀[J].《山西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0).
[3]周影.反傳統(tǒng)的女性——泰戈爾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思想 [J].《焦作大學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