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之健 編輯/明月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頒給了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治療領域“發(fā)現負性免疫調節(jié)治療癌癥的療法方面的貢獻”。諾貝爾獎官網上這樣表述“:100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讓免疫系統(tǒng)參與抗擊癌癥的斗爭。在兩位獲獎者的開創(chuàng)性發(fā)現之前,僅有有限的臨床研發(fā)。而檢查點治療現在已經徹底改變了癌癥治療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癌癥治療方式的看法?!?/p>
現代抗癌藥物的發(fā)展經歷了三次大的革命。第一次是1940年后開始出現的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現在絕大多數臨床使用的化療藥物都屬于這一類。它們的作用都是殺死快速分裂的細胞,因此對癌癥有不錯的效果。但是化療藥物的死穴是它們并不能區(qū)分惡性細胞還是正常細胞,因此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大量人體正常分裂細胞,這就是為什么化療對骨髓細胞、肝細胞、消化系統(tǒng)等都有非常嚴重的不良反應。
第二次革命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臨床上使用的靶向治療。由于普通化療的治療指數(半數致死量與半數有效量的比值)低,不良反應強,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特異性殺死癌癥細胞而不影響正常細胞的治療手段,就像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提到的格列衛(wèi)。它對正常組織的毒性小,治療指數比較高,患者可以接受高劑量的藥物而不必擔心嚴重不良反應,癌細胞可以殺得比較徹底,不足之處是抗癌譜窄,只對一小部分患者有效。
第三次革命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免疫療法,相對傳統(tǒng)化療或靶向治療有一個本質邏輯區(qū)別,免疫療法針對的是免疫細胞,而不是癌癥細胞,目標是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來治療癌癥。因此,相對上面兩類治療中的缺陷,免疫療法在理論上具有三大優(yōu)勢,一是不直接損傷,反而增強免疫系統(tǒng);二是可治療多種癌癥,對很多患者都會有效;三是能抑制癌細胞進化,復發(fā)率低。
本次獲諾獎的抗癌療法已經應用于臨床治療,是通過解除免疫系統(tǒng)的限制(PD-1抑制劑),或者解除癌細胞的防御系統(tǒng)(PD-L1抑制劑),讓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來殺滅癌細胞。近幾年,多個癌癥免疫治療藥物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與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應用于臨床治療。其中派姆單抗是首款批準不依照腫瘤來源,而是依照生物標志物進行區(qū)分的抗腫瘤療法,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廣譜抗癌藥。
美國前總統(tǒng)吉米·卡特讓這一新療法進入公眾視野。2015年8月卡特被確診罹患了黑色素瘤,并被告知已經轉移到了肝臟和大腦。于是,卡特接受了手術、放療,以及派姆單抗的免疫治療。不久之后,他發(fā)表聲明說癌癥已經消失了,因為醫(yī)生隨診三個月都沒有發(fā)現新腫瘤。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獲批上市的PD-1抗體有兩種:一種就是卡特用的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簡稱K藥);另一種是納武單抗(Nivolumab,簡稱O藥)。
《2014年全球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新發(fā)和死亡病例呈持續(xù)上升之勢,新增病例有近一半出現在亞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國。這已為國家癌癥中心2017年公布的數據所印證:“全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癥,相當于平均每分鐘就有7個人得了癌癥?!卑┌Y的治療隨著醫(yī)學科學的進步,除了手術、放療和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介入、射頻等治療方式不斷涌現,特別是免疫治療已成為國家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一大重點。
科學無止境,相信總有一天人類會找出一條根治癌癥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