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茜
誰能想到Kris Wu會以這樣的方式在歐美樂壇橫空出世,從而聲名大噪?前不久,吳亦凡發(fā)布首張專輯《Antares》,5小時之內(nèi)空降美國iTunes專輯總榜和單曲總榜雙榜。隨后更是力壓A妹Ariana Grande新單曲《Thank u,next》和Lady Gaga 與 Bradly Cooper 合作的熱門單曲《Shallow》,一舉拿下iTunes美區(qū)四大榜單榜首,單曲成績也在單曲總榜前十名中占據(jù)7席。一時間推特上遍布著“Kris Who?”的疑問,接著又引發(fā)了一系列下架、上架、再下架的事端。好萊塢權(quán)威雜志《Variety(綜藝)》也對其進行了報道。近年來,在海外發(fā)片似乎成為了偶像們的“標配”,登上iTunes也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華人在這個榜單上的最好成績正在頻繁被刷新著。偶像“出海”忙著撈“外國的月亮”到底為哪般?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明星們紛紛打起了海外市場的主意,爭先恐后走出國門鍍層“進口金”回來,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國際咖。
國際電影節(jié)的紅毯一直都是大小花們的必爭之地,這幾年來男明星們也有與之看齊的趨勢。蹭紅毯指的是,沒有參賽作品,卻想在紅毯上大出風(fēng)頭的行為,可以被看作是明星們出海“鍍金”的鼻祖之一。不論是當紅小花還是二三線小明星,甚至是十八線網(wǎng)紅們,都想方設(shè)法地要走一遭國際電影節(jié),仿佛只要鞋沾上了那紅色的地毯,就打開了自己海外的事業(yè)版圖,演藝道路就能順風(fēng)順水似的。
以最具代表性的戛納電影節(jié)為例,有三種官方途徑可以走上紅毯,一是有作品入圍或是宣傳,二是官方特邀評委或頒獎嘉賓,三是贊助商特別提名。前兩種情況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鞏俐和章子怡,不但入圍作品眾多,更是多次受邀擔(dān)任電影節(jié)評委。第三類品牌贊助的典型是李宇春,她代言的某品牌是戛納電影節(jié)的贊助商,到今年為止,春春已經(jīng)6次走上紅毯。
而剩下的“無作品無代言”的情況就要歸到“蹭紅毯”之列了。比如2013年的張雨綺,不但以3分50秒成為當年紅毯秀耗時最長的女明星,在外媒發(fā)出的圖中還被錯標成了另一位中國女星,搞出烏龍。為了在國際上露個臉,贏得外媒關(guān)注,每年都有人出奇招,除了在衣服上博出彩,更有甚者假摔,還有因為超長停留時間被保安驅(qū)逐等等事件發(fā)生。鞏俐就曾經(jīng)說過:“如果我有十部電影參加比賽的話,我肯定會走十次紅毯。但是如果我沒有電影參加比賽,也走這么多次的話,可能大會就會覺得我腦子有點毛病。”但蹭紅毯也分技巧,有的人就能蹭著蹭著,蹭成了電影節(jié)評委。
其實,近年來,華人登上海外音樂榜單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只是這次吳亦凡事件聲勢和影響都太過巨大,才讓大眾把注意力放到了他身上。吳亦凡并不是個例,中國偶像們紛紛將視野放在了海外。今年5月,王嘉爾發(fā)表新曲《Fendi Man》,上線僅27小時便拿下iTunes美區(qū)總榜及POP榜第一的好成績,成為首位登頂?shù)娜A人。但就在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這個成績就被后輩趕超了,新晉流量蔡徐坤的新歌《wait wait wait》同樣登上了iTunes總榜以及POP榜雙榜第一。而張藝興在2016年發(fā)行的《Lose Control》刷新韓國單人歌手各項紀錄,并刷新iTunes華語專輯榜單的最好成績。今年10月,張藝興還成為首位登上美國iTunes POP Chart 流行音樂榜前60的中國藝人。
再把時間往前推一點,2016年張靚穎就已經(jīng)進軍歐美樂壇,在北美發(fā)行了首支英文單曲《Dust My Shoulders Off》,通稿寫的是第一位登上美區(qū)iTunes即時下載榜Top 100的中國大陸歌手。
看到?jīng)]有?似乎年輕歌手只要發(fā)片一般都會把目光瞄向國際市場,在越來越注重國際影響力的時刻,主打英文歌也就成了一種標配,上述說的各位歌手都是如此,國內(nèi)市場已成定局,國際市場才真的開始“大有可為”。
對于演員來說,能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拿到一座獎杯,無疑是對自己實力的肯定,也是打響國際知名度的最好時機。但華語電影想要在國際上拿獎可不太容易。這不,明星們就把目標瞄準了各類中外合辦的電影節(jié),也能勉強湊合湊合。例如楊冪憑借《逆時營救》奪得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雷米獎最佳女演員,吳亦凡憑借《夏有喬木雅望天堂》首獲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中國電影周金鶴獎影帝,唐嫣依靠《露水紅顏》獲得了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jié)最佳女配角……這些“中國特供”的獎項除了給藝人帶來“國際影帝”、“國際影后”的頭銜之外,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幫助,國際上無人問津,在國內(nèi)也會因為實力不過關(guān)成為觀眾們茶余飯后的笑料談資。
不僅是中外合辦,國際A類電影節(jié)也紛紛向中國資本低頭,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特設(shè)了“亞洲璀璨之星”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有“亞太電影藝術(shù)單元”,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也出現(xiàn)了“戛納中國電影榮譽獎”。這些“中國特供”獎無疑又給了“實力不夠,獎項來湊”的“花生”們帶來了進軍海外市場的希望。
試圖用上述方法“出海鍍金”的,不排除有極個別遇上“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絕大多數(shù)都不會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打通海外市場,一個不小心還要被國內(nèi)網(wǎng)民群嘲。那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為什么明星們還是爭相效仿呢?
“第一位XXXX的華人”、“國際影帝”、“國際影后”,這樣的頭銜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對于宣傳來說,真是再好不過的物料和素材了。很難想象,有哪個明星在國外獲得了成績,會有公司不在國內(nèi)做一波宣傳的。哪怕是再小的榜單、再“野雞”的獎項,經(jīng)紀公司都有辦法吹上天,成不了“首位”,那就必須“刷新紀錄”;評價參差不齊,那就只寫好的,隱去差的;如果各方面都不夠亮眼,那也可以對外宣布“引發(fā)熱議”,再配上幾張推特發(fā)言截圖,一樣可以把通稿寫得漂漂亮亮。國內(nèi)不仔細的吃瓜群眾們一看,哎呦,確實挺厲害。
但現(xiàn)在的網(wǎng)友可沒那么好糊弄,2016年就有人質(zhì)疑某歌手“首位登上美區(qū)iTunes即時下載榜Top 100的中國大陸歌手”的Title注水,指出實際銷量并不高,這樣的成績何以來支撐其宣傳的“華語樂壇第一人”?其實,在國際主流音樂榜單上有所建樹,無疑是一件值得被鼓勵和肯定的好事,但是過多地去摳字眼,打出各種夸張的前綴,來迷惑大眾,讓人產(chǎn)生誤解,就實在沒有必要了。
時尚資源也是現(xiàn)今娛樂圈衡量咖位的重要標準之一,其中國際奢飾品大牌最被看重。偶像和大牌的合作,在粉絲間也已攀比成風(fēng)。品牌有大小之分,合作形式也有“高低貴賤”。按上檔次指數(shù)來排序的話,依次是代言人、大使、摯友。代言人還要分為全球代言人和區(qū)域代言人、全線代言人和條線代言人……總之,在很多藝人團隊和粉絲眼里,品牌和時尚資源的多少可以直接與在國際上紅不紅畫上等號,連受邀參加國際時裝周都能成為“身份”的象征。
雖然這種對于品牌代言的看法有些畸形,但想要走國際路線的明星確實更加容易獲得品牌的青睞。例如2013年,李冰冰在好萊塢一路高歌猛進,拍攝《生化危機5》、《變形金剛4》的同時,也收到某高奢品牌拋出的橄欖枝,擔(dān)任其全球全線品牌代言人。按之前說的排位,這個頭銜應(yīng)該是無可爭議的一位了吧。吳亦凡自歸國以來,也一直堅持“出海”策略,即使很多外國網(wǎng)友不知道Kris Wu是誰,但他在海外的曝光度和“刷臉”次數(shù)還是很可觀的。身背三個頂級奢侈品品牌代言人身份,可能也是“國際凡”的底氣所在吧。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亞洲人都很難打破歐美豎起的這道文化壁壘,所以一旦有人作出了突破,大家都愿意去效仿他,以期望達到相同的效果。亞洲樂壇,最先“走出去”的是K-pop,當他們舉起“放眼歐美”的旗幟時,大量的韓流明星紛紛在美國出道,寶兒、少女時代、BigBang……而其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無功而返的。
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偶像中,幾乎都有“韓流背景”,希望帶領(lǐng)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的張藝興、把C-pop掛在嘴邊的黃子韜、吳亦凡、王嘉爾都是歸國的“務(wù)韓人員”,蔡徐坤最早也參加過中韓合作的選秀節(jié)目。這代人受韓流影響甚廣,演藝步伐也緊緊向其靠攏,或許他們是想復(fù)制早年鳥叔或者防彈少年團的神話,但盲目地照搬模式顯然并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主要成就:世界影史第二位主演影片包攬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最高獎的演員、第一位戛納電影節(jié)的華人評委
鞏俐第一次出現(xiàn)在國際舞臺上是1987年,由她主演的電影《紅高粱》獲得了第28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1992年,27歲的她又憑借《秋菊打官司》斬獲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獎。真正的事業(yè)高峰在這之后的第二年,《霸王別姬》摘得金棕櫚大獎,鞏俐那年在沙灘上經(jīng)典的白襯衫造型至今還為人稱道。她進軍好萊塢的腳步也沒有停止,先后參演了《藝伎回憶錄》、《邁阿密風(fēng)云》和《少年漢尼拔》。鞏俐在各大電影節(jié)的評委身份也值得注意,1997年成為首位戛納電影節(jié)的華人評委;2000年,擔(dān)任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會主席;2003年,成為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首位女性評委會主席。2016年,鞏俐受邀參加戛納時,更是受到了紅毯清場最高禮遇。
主要成就:首位奪得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影后、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影后的華人女演員、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評委
張曼玉通過《旺角卡門》擺脫“花瓶”稱號之后,就一路“開掛”。先是憑借《阮玲玉》成為第一位奪得柏林電影節(jié)影后的華人女演員。其后,她還出演法語片《迷離劫》,正式向國際影壇發(fā)展。2000年,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的表現(xiàn)被美國《娛樂周刊》評為“影史上被奧斯卡忽視的51個偉大表演”。張曼玉還是首位斬獲戛納影后的華人女演員,2004年她依靠《清潔》獲獎,成為雙料影后,一時風(fēng)頭無兩。即使是在息影之后,她也受邀擔(dān)任了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評委。
主要成就: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2012年被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史上20位最偉大的動作影星第一位”
提起功夫明星,國際友人一定都會想到Jackie Chen。成龍年輕時就立志要“拍你們外國人看不到的東西”,李小龍將中國功夫帶到全世界,而成龍將其真正發(fā)揚光大。他在好萊塢的成績已經(jīng)不需要贅述,《尖峰時刻》三部曲至今都是影史上最賣座的系列動作片之一。2016年,成龍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而此前拿過獎的亞洲人只有三個,成龍還是其中最年輕的獲獎?wù)?。成龍可以說是華語影壇在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電影演員,Jackie Chen的名字也時常在好萊塢電影中被提起,每一篇Facebook都有超過20萬點贊數(shù),這樣的國際影響力才是真正的“華人之光”吧!
主要成就:華人影壇主演電影入圍奧斯卡次數(shù)最多的演員、擔(dān)任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次數(shù)最多的華人女演員
章子怡的外號“國際章”,可不是憑空喊的。21歲的她就憑借著《尖峰時刻2》等電影勇闖好萊塢。2005年的《藝伎回憶錄》讓她獲得電影金球獎最佳女演員提名。同年,她成為了最年輕的奧斯卡終身評委。此外,章子怡還是華人影壇主演的電影入圍奧斯卡次數(shù)最多的演員,共五部電影獲得提名,分別是:《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藝伎回憶錄》、《一代宗師》。30歲時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戛納影展評委,此后三次出任,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次數(shù)最多的華人女演員。連同被汪峰求婚的消息,都被外媒們花式報道。
主要成就:主演《巨齒鯊》、《謎巢》等多部好萊塢作品。
比起上述明星或是“年少成名”,或是不俗成就,李冰冰征戰(zhàn)海外的時機就晚了一些,成績也顯得弱了一些。李冰冰是后天努力的典型代表,她苦學(xué)英語的事跡大家應(yīng)該都有所耳聞,就連上節(jié)目也不放過鍛煉口語的機會。流利的英語成了李冰冰闖蕩好萊塢的底氣,近幾年來,她也逐漸將事業(yè)重心轉(zhuǎn)移到海外。今年,李冰冰主演的《巨齒鯊》上映三天,票房就突破了十億,而她個人也也創(chuàng)造了亞洲女星北美最高首日、首周末票房雙記錄。
可以看到,說起國際影響力的華人明星,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基本都是演員,確實相對于歌手而言,演員們走出國門的途徑會稍顯容易一些。但是道理還是一樣的,打鐵還需自身硬,有了過硬的實力和優(yōu)質(zhì)的作品,才能被世界看見。
事實上,想要將華語音樂亦或是流行文化帶向世界確實是有一定的難度,不僅僅是華語地區(qū),全亞洲的歌手都不能輕易做到。我們并不是否定年輕偶像們想要在歐美市場占據(jù)一席之地的愿望,且應(yīng)該鼓勵他們將中國的流行文化“帶出去”。有野心是好事,但你的實力必須要配得上這份野心,這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還要必須拿出真正有影響力的作品。而現(xiàn)在流量們所謂的走向世界,依然只是國內(nèi)粉圈的自嗨、榜單上高高掛著的數(shù)字和通稿里漂亮的頭銜。
好的作品是會自己發(fā)酵的,不需要去刻意“打榜”,甚至都不用親自去北美宣傳?!督蟂tyle》在歐美的爆紅,就是來自于它“洗腦”的旋律,讓其傳唱至世界。再看得近一點,周杰倫在ITunes全球藝人榜上的最好成績是31名,孫燕姿則是48名,原因很簡單,兩位本身在亞洲就有極高的知名度,再輻射到全球華人多的國家和地區(qū),榜單完全可以自然飄紅。所以,我們的年輕偶像,走向世界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加強自己的實力,實力到了,影響力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