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渥于叾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p>
(選自《孟子》,楊伯峻、楊逢彬注譯,岳麓書社,2000年,標(biāo)題為編者所加)
【參考譯文】
公孫丑問道:“請問老師擅長哪一方面?”
孟子說:“我了解言辭,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p>
公孫丑又問:“請問什么叫作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就難以說明白了。它作為氣,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傷害,它就會充盈于天地之間。它作為氣,必須與義和道相匹配。如果沒有義和道的配合,它就沒有力量了。它是義在內(nèi)心一點點積累所產(chǎn)生的,不是一兩次行俠仗義就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它就沒有力量了。我之所以說告子未曾了解義,就是因為他把義看作外在的東西。要時刻把養(yǎng)氣的事放在心上,不要中途停止;心中既不要忘,也不要用外力快速助長,不要像宋人那樣。有個宋國人,擔(dān)心禾苗不長而去拔高它,弄得很疲倦地回到家里,告訴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guī)椭堂缟L了?!膬鹤优苋ヒ豢?,禾苗都枯萎了。普天之下,不拔苗助長的人是很少的。認(rèn)為養(yǎng)氣不見效而放棄的人,就像那不鋤草的懶漢;而違背規(guī)律快速助長的人,就像那拔苗助長的宋人。這樣去養(yǎng)氣,不但沒有好處,而且會妨害氣的生長?!?/p>
孟子善用排比,文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體現(xiàn)了其雄辯、善辯的才華。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開頭部分就以排比句式列舉了6個人物,說明人要想成大器,擔(dān)負(fù)治國重任,必須經(jīng)受磨煉。孟子還善于使用比喻,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例如,《魚我所欲也》以魚和熊掌設(shè)喻,用兩個推理來證明“義”的存在;本選段則通過設(shè)喻手法告訴我們,培養(yǎng)浩然之氣不成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此外,孟子也喜歡使用對話描寫,以辯論的方式引發(fā)人們思考,使文章充滿張力。
1.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請思考:培養(yǎng)浩然之氣要注意哪些方面?
2.“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