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在座的各位新教師,心情很是激動。你們年輕,充滿活力,知識層次較高,這些都為你們的教師生涯增添了能量。但是,古人也說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該如何履行好教師職責,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呢?我的回答是:站在起點上。無論你的教齡多長,都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夯實教學基本功,從而讓自己始終在一個個新的“起點”上,用起跑的姿態(tài)迎接新的挑戰(zhàn)。
教育是愛的藝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與孩子的溝通。面對性格、興趣、稟賦等各不相同的孩童,我們還真的需要用“愛”去引導他們,影響他們。實際教學中,除了日常的交流、溝通、家訪、班級微信群等,我還用手中的筆傳達著對孩子的期望,無聲的“交談”中,孩子漸漸明白了教師的“好”,也就會自覺地走近教師。小峰是我班的一個特殊的孩子,內向卻極其乖戾。怎樣才能走近他的內心呢?我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效果。我想到了給小峰寫信,一連寫了十幾封信之后,他終于從最初的冷漠轉向了“接納回信”,就這樣,我們在無聲的信件中交流溝通。小峰把我寫給他的每一封信都貼在了臥室的門上,不允許任何人動。當她的媽媽告訴我這些時,我的內心激動不已。孩子的眼睛是亮的,他們會看到我們的付出。漸漸地,我也收獲了孩子們的信任,最難忘的是有孩子在畢業(yè)離校時,悄悄地把“老師,謝謝你”的紙條塞進了我的衣兜……多少個感人的一幕幕總會成為我茶余飯后的談資,“事”不大,可足以讓平凡的教師覺得幸福。正如我在《愛是一個動詞》中寫道的:有愛就有幸福,它在心?在手?在口?想想都是,可更重要的是,你要把它當作一個動詞。而這需要我們把自己清空,始終站在新的起點之上。
1931年12月5日,朱自清赴歐游學期間,在日記中記下了自己的夢境:自己被清華大學解聘,原因是學識不足。無獨有偶,1936年的日記中又記錄一夢:大學騷動,學生把他從廁所揪出,譴責他不讀書,研究精神不夠。一向做人低調,做事認真的朱自清先生,總覺得自己的資質稟賦一般,學識修養(yǎng)欠缺,研究能力不足,需要不斷地完善提高,否則就有被解聘的危險。從而更加激勵他大量地閱讀各種書籍,虛心請教一些專家學者,并最終成了一位學富五車、通貫古今的大家。而他也為我們的成長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唯有持續(xù)不間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才不會被“譴責不讀書,研究精神不夠”。平時,我非常參加學校開展的照鏡式教研、師徒結對等活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yǎng)。再就是,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一些名師、大家的書籍成了我的最愛。在我的包中常有三件寶:一支筆、一本書、一個本。蘇霍姆林斯基、梅建哄、管建剛的書我都讀過。閱讀中,“多元評價”式課堂作業(yè)探究進入了我的視野,學生在“小組評、自己評、教師評、綜合評”中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地完善自己,孩子的書寫質量、做題效率都明顯提升?!靶杏胁坏梅辞笾T己”,有了厚重的底蘊,我們的課堂才能受到孩子的喜愛,我們才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教室應該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唯有讓學生在故事中長大,他們才能擁有燦爛的童年。于是,我便用眼仔細觀察班級中的點滴,用心梳理教室里的人和事,閑暇時刻的記錄就成了我的工作常態(tài),我會把教室里發(fā)生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故事里,有希望,有無奈,也有啟迪,看著孩子們認真的小臉,我無比欣慰。為了更好地引領孩子的成長,我更多時候是走進書的世界里,尋找開鎖的“鑰匙”。閱讀使我的心靈變得更加平靜和充實,是書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幾年來的閱讀、思考、實踐、完善,讓我能夠用另一只眼看待班級,講述孩子們的點滴,一個個榜樣也成了鮮活的例子,班級中也不斷重復著“榜樣”的故事。
教學是慢的藝術,唯有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一個學年結束了,我又一次站在了起點上,精心繪制著屬于未來的篇章,在踏地有聲的堅持中,向著下一個“起點”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