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與月
在中國史書上,罕見告子。司馬遷寫《史記》功德無量,但他也沒騰出筆給告子立傳,哪怕只言片語。這是司馬遷的疏忽大意?還是告子算不上一個人物,不值得書寫?其實,告子在當時名氣并不小,他與墨子爭論政治問題,又與孟子辯論人性問題,其激烈其影響引起了當時學術界的一片嘩然。在中國思想史上,告子首先指出食色是人的天性。這樣的人本應載入史冊,卻淹沒在了史料中,真是歷史對他的不公。
以告子和孟子的爭辯為例,就可以看到,口齒鋒利是告子的強項。在人性論上,他主張“性無善無不善”。有一次交鋒,告子以木材作成器皿為比喻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泵献臃崔q說:“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隨之,這次辯論戛然而止了。表面上看,告子輸了。過細分析,孟子的反辯并不合邏輯,因為沒有先論證以杞柳作器皿是違反杞柳的本性的。顯然,告子并沒有被駁倒。
又一回合的辯論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泵献臃崔q說:“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又犯了一個論證的邏輯性錯誤。向下流是水的性,向上跳躍,或被提上山不同樣也是水的性嗎?于是,告子逮到了機會,予以反駁,把對方駁得體無完膚了。
從萬物的觀察中,告子歸納出了一個頗富張力的結(jié)論:“生之謂性”,或“食色,性也”。他指出,在人類,“色”即“男女”及結(jié)婚;在動物,鳥蟲為雌雄,獸為牝牡;在植物,則為雌雄蕊。大千世界,有個常識是異性的結(jié)合交配,生物也不例外。人是生物之一,哪能真正做到“絕欲”、“無欲”?退一步說,人有理智,能做到不動手足,不動身體,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