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早期閱讀是語言活動中的一種,是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繪本故事是早期閱讀的一部分,其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內涵。教師要細讀繪本,挖掘繪本中蘊涵的多元教育價值,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繪本教育活動。根據(jù)教學需要對繪本進行取舍和整合,注重課堂提問和師幼互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積累繪本教學經驗,豐富幼兒園繪本資源,提高繪本閱讀質量。同時,指導家長開展親子閱讀,增強親子閱讀的熱情,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讓幼兒從繪本閱讀中提高人生智慧。
[關鍵詞]繪本;閱讀興趣;語言表達
早期閱讀是語言活動的一種,是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繪本故事是早期閱讀的一部分,如何讓小小的繪本發(fā)揮最大化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豐富繪本教育的形式,留心繪本中蘊藏的教育內容,讓繪本教學成為幼兒增長智慧的有效活動。
一、品讀繪本,了解繪本主要內容
1.選擇繪本,以激發(fā)閱讀興趣為本
繪本用簡單、有趣的畫面或簡練的文字表達了深刻的內涵或人生哲理。教師在選擇繪本時,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水平,以適合的繪本內容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比如,5~6歲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黃金期”,此階段語言表達的訓煉是很重要的,多給幼兒創(chuàng)造說的情景、機會和話題,激發(fā)幼兒的思維,豐富幼兒的思想,為說提供必要的素材積累。如《老鼠娶新娘》中到底誰才是全世界最強的呢?《小威向前沖》中小威計算不怎么樣,可是游泳很強,你們什么比較強?小威最后去了哪里?這些問題都能讓幼兒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發(fā)揮想象,大膽表達。
2.解讀繪本,以自我學習為主
繪本作為一種特殊的讀物,都有精心設計的版式,從封面、扉頁、正文到封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從內容來說,它用圖畫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幫助幼兒從色彩豐富、形象鮮明的繪畫中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開展繪本閱讀活動,教師首先要收集與繪本故事相關的資料,通過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繪本內容、表達的主題、傳遞的情感等,反復閱讀繪本,讀懂、讀通。如《猜猜我有多愛你》繪本故事通過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對話,突出了“愛”的主題,雖然畫面簡單,對話相似,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對幼兒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擁有較豐富的人生體驗和讀書經驗,在閱讀時能充分體會作者的心情和思想,通過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繪的情景,甚至對某些內容產生共鳴,對繪本故事有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囊龑Ш蛶椭?,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繪本內容。
3.共讀繪本,以挖掘繪本教育價值為準
現(xiàn)在國內外優(yōu)秀的繪本非常多,內容涉及自然科學、生活教育、藝術教育、語言學習、情感表達等方面。作為教師,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同年段教師或者全園教師共讀一本繪本,分享繪本,發(fā)現(xiàn)更多的細節(jié),最大化地挖掘繪本的價值。如日本無味太郎的《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先描寫的是鱷魚,然后是牙醫(yī)亮相,從它們完全一樣的臺詞“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讓我們知道:原來鱷魚害怕牙醫(yī),牙醫(yī)也害怕鱷魚,在鱷魚與牙醫(yī)之間展開了一場心理上的較量。相同的場景,相同的句子卻表達了害怕牙醫(yī)的鱷魚與害怕鱷魚的牙醫(yī)截然相反的心理。留意觀察,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鱷魚一直在繪本的左邊一頁,牙醫(yī)在繪本的右邊一頁,而且鱷魚的話與牙醫(yī)的話字體也不一樣。此繪本以巧妙的手法,描繪了鱷魚與牙醫(yī)之間微妙的心理落差與變化。通過觀察繪本,不僅讓幼兒明白要堅持刷牙的道理,也要讓幼兒知道“同一句話的意思可能不同”。
再如繪本《小蛇散步》中沒有太多的文字,只是畫了兩組個頭差距很大的動物分別從小蛇身上走過,但是看畫面的細節(jié),如小蛇的表情,卻將故事的主題表達得淋漓盡致,進而引導幼兒學習小蛇樂于助人的精神,向幼兒傳遞正能量。
二、玩轉繪本,積累繪本教學經驗
繪本教學是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可能按照一個模式進行。為此,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結合幼兒與繪本的特點精心設計教育活動。
1.教材處理策略
教育要看時機,課堂因有效而精彩。當一本繪本頁數(shù)較多時,要在一個集體活動中完成是不可能的事,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對繪本進行適當?shù)娜∩岷驼?,通過對幾組典型畫面的講述理解,引導幼兒經驗遷移,將繪本的內涵傳遞給幼兒。如繪本《鼠小弟的小背心》說的是鴨子、猴子、海獺、獅子、馬、大象六只小動物分別向鼠小弟借背心,它們扯著鼠小弟的背心說:“小背心真漂亮,讓我們穿穿好嗎?”畫面重復,對白都是一樣的。故事情節(jié)的重復性會使幼兒在閱讀中分散注意,降低教育的有效性。對此,教師可以在有限的集體教學中選擇前四種小動物,讓故事更加緊湊;然后利用進餐前、午睡前的自由活動時間或下次活動時再給幼兒講述剩余的畫面,再進行完整閱讀,從而很好地讓幼兒領會繪本的主題,達到了教學目的。
2.提問策略
提問是教師用問題的形式對幼兒進行引導,促進幼兒學習的一種方式。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效果,有效提問應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和啟發(fā)性。那么,如何在繪本教學中有效提問呢?
首先,用指向性問題幫助幼兒熟悉繪本。如在《小兔子分蘿卜》教學活動中,在幼兒觀察了繪本封面后,教師問:“畫面上有什么?這是什么季節(jié)?誰愛吃蘿卜?”又如在《藏在哪里了》教學活動中,教師介紹完繪本名稱后問:“故事里的小動物在玩什么游戲呢?”這樣的問題可以引發(fā)幼兒的回憶和已有經驗,幫助幼兒熟悉繪本。
其次,用開放性問題促進幼兒理解繪本。開放性問題要求幼兒在理解繪本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想法,如在《天生一對》教學活動中,當幼兒讀完繪本后,教師問:“你認為他們是天生一對嗎?為什么?生活中你還認識哪些是天生一對?”在《花婆婆》活動的最后,問幼兒:“你覺得做什么事,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呢?”幫助幼兒聯(lián)系自己的相關經驗,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幼兒把目光聚集到自己身邊的事上來。
最后,用遞進性提問提升幼兒繪本經驗。這種提問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著重培養(yǎng)幼兒思維的邏輯性,增強思維的密度和深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在講述《大衛(wèi),不可以》這個故事時,幼兒都表示不喜歡大衛(wèi),因為大衛(wèi)很調皮時,教師可以問:“你從哪里看出大衛(wèi)很調皮?難道大衛(wèi)就沒有一點可愛的地方嗎?”引發(fā)幼兒從不同角度理解故事人物,逐層深入理解故事。
3.互動分享策略
美好的童年時光,應該是在輕松愉悅的繪本故事中笑著成長的。只有讓幼兒在與文字和圖畫的互動中,才能使教學活動的內容轉化為幼兒的認知發(fā)展。如在繪本《沖鋒槍》教學活動中,通過觀察圖片,師幼互動理解內容后,讓幼兒根據(jù)音樂玩打槍的游戲,通過瞄準、開槍射擊讓幼兒體會閱讀帶來的樂趣,同時在閱讀中積累對外部世界的經驗。再如繪本《我的連衣裙》不僅讓幼兒感受到美,還激發(fā)了他們繪畫的欲望,“小兔還會走到哪里?它的裙子會變成什么樣?”通過師幼互動,將教學和情境融為一體,讓幼兒體驗了合作的樂趣和自制繪本的愉悅。
三、繪本漂流,豐富繪本閱讀資源
“繪本漂流”是一種分享活動,它不僅能讓幼兒學會分享,還能滿足幼兒閱讀的欲望。通過“閱讀小書包”“繪本漂流記錄表”“自制小圖書”等形式,在園內開展繪本漂流活動,鼓勵幼兒將家中看過的或自己喜歡的繪本,帶到幼兒園與小朋友分享,在來園的晨間接待時間、午飯后的自由活動時間、離園的親子閱讀時間內自主閱讀,暢游在書的海洋。
1.閱讀小書包
幼兒每天上學放一本繪本在小書包里,帶到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交換閱讀。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小中班的幼兒,他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安靜地閱讀。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喜歡模仿、玩平行游戲,閱讀小書包為他們自由閱讀提供了保障。
2.繪本漂流記錄表
教師及時收集全班幼兒帶來的繪本進行統(tǒng)計登記,制作繪本漂流記錄表,這種方式適合中大班進行。幼兒每次借閱繪本時,在記錄表上做個標記,每月統(tǒng)計一次;也可以是每個幼兒單獨制作記錄表,家長和幼兒共同記錄。不僅可以記錄閱讀的書目,還可以記錄每天閱讀的時間,增強親子閱讀的熱情。
3.自制小圖書
自制小圖書適合在大班幼兒中進行,可以是幼兒對熟悉的繪本故事的再現(xiàn),
也可以是幼兒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驗自編自畫的新繪本。通過自制小圖書,不僅有利于幼兒語言、認知、觀察力、想象力等的發(fā)展,還能促進他們動手能力的發(fā)展。每本自制小圖書都匯集了家長與幼兒的智慧,幼兒在閱讀自制小圖書的過程中會產生成就感。
總之,各種繪本閱讀活動點燃了幼兒的閱讀熱情,提高了閱讀的主動性和閱讀質量。教師在閱讀指導中也積累了更多的寶貴經驗,促進了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參考文獻:
[1]彭懿.彼得兔的故事[J].閱讀與經典,2011,(09).
[2]俞春曉.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實例[C].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方法與實例, 2012.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