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科學技術館原館長。
這幾天,全國科普日活動正在各地蓬勃開展。我們不禁深切緬懷中國科普事業(yè)的先驅和奠基人、中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和社會活動家高士其。
高士其(1905.11.1-1988.12.19),原名高仕錤,在他后來第1次發(fā)表文章時,即署名“高士其”。他說:“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錢?!?/p>
高士其是福建省福州市生人。他在一個有著深厚詩學修養(yǎng)的文學家庭里成長,他特別喜歡讀書和追求新知識。1918年,13歲時,他在福州明倫小學畢業(yè),遂以第2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學校。當時的清華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接受具有高小畢業(yè)文化程度的學生,學制8年。學生畢業(yè)后保送美國的大學深造。
1925年,20歲的高士其滿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以全優(yōu)的成績從清華畢業(yè)赴美深造,插班考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3年級,攻讀無機化學專業(yè)。后又轉學到芝加哥大學化學和細菌學系。1927年大學畢業(yè)后,他進入芝加哥大學醫(yī)學研究院,攻讀醫(yī)學博士學位,并抽出一部分時間擔任細菌實驗室助理。
1928年的一天,23歲的高士其在實驗室里專心做著解剖實驗。當解剖一只患有甲型腦炎的豚鼠時,不慎被解剖刀劃破了手指。幾天后,從劃破的傷口侵入的腦炎病毒開始發(fā)作,病毒破壞了他的小腦的中樞運動神經(jīng),造成終身無法治愈的殘疾。在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高士其以驚人的毅力繼續(xù)讀完了醫(yī)學博士課程。
1930年秋,25歲的高士其回到了闊別5年的祖國。雖然病痛纏身,但是,他很快就應聘到南京中央醫(yī)院擔任檢驗科主任。后來在李公樸的介紹下,高士其結識了當時正在提倡“科學大眾化運動”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參加了《兒童科學叢書》的編寫工作,寫出了《兒童衛(wèi)生讀本》一書,還為孩子們寫了霍亂、傷寒、痢疾為內(nèi)容的作品《三個小水鬼》。從此,高士其與少兒科普結下了不解之緣。
1935年,高士其因腦炎后遺癥住進了醫(yī)院,出院后,他就住到了李公樸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讀書生活社”。當時,已有相當影響的哲學家艾思奇正好幫助李公樸主編半月刊《讀書生活》,高士其為此寫出了第1篇科學小品《細菌的衣食住行》在該刊發(fā)表,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在李公樸、艾思奇的鼓勵下,高士其一發(fā)而不可收,從1935年春天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2年多的時間里發(fā)表了100多篇科學小品和科學論文,先后出版了《我們的抗敵英雄》《細菌大菜館》《細菌與人》《抗戰(zhàn)與防疫》《微生物漫話》《菌兒自傳》等科學小品集,還翻譯出版了《細菌學發(fā)展史》等著作。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在中共黨組織的幫助下,高士其離開上海,克服重重艱難險阻,于1937年11月25日到達延安。毛澤東會見他時稱贊他是“中國的紅色科學家”,并從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方面給予高士其照顧。他被安排在陜北公學擔任教員,還經(jīng)常到自然科學院講課。在延安期間,他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寫了許多熱情介紹陜甘寧邊區(qū)的文章,還發(fā)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個科學技術團體“邊區(qū)國防科學社”。
1940年代,高士其先后在廣州、上海、蘇州、臺灣等地居住和治病。這個時期,他除了寫科學小品外,又將科學內(nèi)容和詩歌形式結合起來,嘗試寫作科學詩。所謂科學詩,用他的話說:“科學中有詩,詩中有科學,科學就是詩,詩就是科學?!?/p>
新中國成立后,高士其不顧疾病折磨,全身心投入科學普及工作。在呼吁人們“向科學進軍”的同時,他身體力行,從1949年到1966年,創(chuàng)作了大約60多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寫下了2000多行科學詩,撰寫的科普著作有20多部。
高士其重視大眾科普,特別重視兒童科學文藝的提倡。1961年,高士其參加科協(xié)會議時發(fā)言說:“在這里,我想為青少年說幾句話,為孩子們說幾句話。”他提出兩點希望,一是指出“科協(xié)有責任和共青團、教育部門合作,更廣泛地、更深入地把青少年科學技術活動開展起來”;二是希望“每一個學會都應該動員起來,各就自己的知識領域之內(nèi),編寫幾本給青少年看的通俗科學讀物,不要以為這種工作只是文學家的事,只是出版社編輯們的事,它也是我們科學工作者的事”。后來,高士其又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科普工作的四點建議》。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中國的科學文藝事業(yè)也迎來了“春天”,年逾古稀的高士其也再次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二個春天,為了科學文藝的復興與發(fā)展,參加會議,接見各界朋友,即便非常忙碌也要擠出時間,創(chuàng)作一定數(shù)量的科學詩和科學小品,并編選出版了多種作品集。
1985年,高士其80歲,也是從清華畢業(yè)60周年,他親手撰寫了《清華回憶錄》,作為自傳的一部分。那時,他原不能寫字的手開始稍能活動,就以頑強的毅力堅持練字,為此常常大汗淋漓,家人勸阻,他依舊堅持,結果終于能夠艱難地用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用顫抖的手工整地寫下了畢業(yè)60周年題詞:“清華園八載攻讀,六十年風雨迎新。今之奉獻,源於昨之汲??;老之成就,來於少之勤奮。”
1988年12月19日,83歲高齡的高士其與世長辭。人們痛惜“一顆科學的星辰,閃爍了半個多世紀特殊光輝的星辰隕落了”!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3704號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高士其的英名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1995年,在高士其90年誕辰之際,中國科協(xié)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基金會高士其基金委員會”,還設立了“高士其科普獎”,旨在對全國學科學、用科學的優(yōu)秀青少年進行表彰——這也是對高士其的最好紀念。
2005年和2015年,我有幸參加了高士其100年誕辰和110年誕辰的紀念活動。聆聽了中央領導人和科技界、教育界人士對高士其的崇高評價,周光召的這段話代表了我們共同的心聲:“高士其先生用自己傳奇的一生譜寫了一位愛國知識分子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終身不懈地傳播、普及科學文化的生命奇跡,給我們民族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高士其先生是科技工作者自覺肩負向人民群眾傳播科學的社會責任的杰出典范,科技工作者要以他為榜樣,為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zhì)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