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秦龍梅
“變臉”是川劇藝術(shù)中的一種特技,它能惟妙惟肖地塑造劇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思想感情。由此,筆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小學數(shù)學的計算教學也應(yīng)“變臉”。究其原因,有不少老師誤認為計算題有固定的運算順序和計算法則,只要直接交待計算方法,讓學生依樣畫葫蘆,多加練習,熟能生巧,不但教得輕松,而且效果也不錯。其實,計算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維因素,有效的計算教學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自主探索、情境感悟、商討交流方為計算教學的上策。
案例1:教學“兩位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一位數(shù)”。當學生從數(shù)學情境中獲得“56+40” 的算式后,老師沒有馬上交待算法,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索算法:“請大家先想一想,再算一算,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的算法?!睂W生們的積極性很高,很快行動起來,首先是各自獨立思考,然后是獨立計算。計算時,有的撥計數(shù)器,有的擺弄小棒,還有的在隨練本上豎式計算(家長提前指導的)。最后是同桌之間交流算法。
感觸: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面對“兩位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一位數(shù)”時,由于一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對“計算單位”和“數(shù)位”這兩個數(shù)學概念不可能理解得那么深,認識得那么透,盡管老師反復(fù)灌輸“幾十和幾十相加(減),幾個和幾個相加(減)”,但是總會有“4+56=96”之類的錯誤出現(xiàn)。案例1中,學生自己撥計數(shù)器、擺弄小棒,變抽象的算理為具體的事物,老師沒有逐一灌輸,學生對“梱”和“梱”相加,就是“幾十和幾十”相加的算理心知肚明。雖然讓學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所花的時間比較多,但這是學生智慧和能力發(fā)展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學生學習、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不難看出,只有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才能使計算教學走出傳統(tǒng)的教師“獨白”的誤區(qū)。
案例2:教學“四則混合運算”。以“臨近春節(jié),到商場購物”為主題創(chuàng)設(shè)情境,為學生提供部分信息:每千克熟羊肉90元,每千克鮮豬肉15元,每包瓜子10元,每袋紅棗16元。要求學生提出一個兩步計算的數(shù)學問題。教室里像炸開的鍋,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如:“買1千克熟羊肉和3千克鮮豬肉,一共需多少元?”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學生議論紛紛后,確認列式為:90+15×3。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是先算90+15,還是先算15×3呢?學生經(jīng)過討論后,都認為要先算15×3。為什么要先算15×3呢?學生:因為求“買1千克熟羊肉和3千克鮮豬肉,一共需多少元”,必須知道1千克熟羊肉需多少元和3千克鮮豬肉需多少元,1千克熟羊肉需多少元已知,而3千克鮮豬肉需多少元未知,先算15×3,就是把3千克鮮豬肉需多少元先求出來。
感觸:案例2中,學生對“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理解,源于情境感悟,始于數(shù)量關(guān)系,思于生活實際,找到了理解計算順序的依托,抓住了理解計算順序的拐杖,計算教學的過程變成了學生提問→學生思考→學生小結(jié)的過程,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徹底改變了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消極應(yīng)付的局面。當然,為了追求有效的教學,所創(chuàng)設(shè)的數(shù)學情境中設(shè)計的問題要“接地氣”。案例2在試教時,出示了情境圖后,要求學生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只少說了“兩步計算的”五個字,結(jié)果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有一步計算的問題,有兩步計算的問題,還有三步計算的問題,甚至有四、五步計算的問題,既遠離教學重點,又沖淡了教學主題,更浪費了教學時間。
案例3:教完了“減法”全單元后,讓學生在課堂作業(yè)本上完成書上的一組復(fù)習題。突然,有一學生問:“老師,需要列豎式計算嗎?” 是?。蠜]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呀!學生該如何處理呢?顯然是老師在“減法”這一個單元的教學不到位。于是,老師立即進行教學調(diào)控,在黑板上板書了一道題:1000-370。要求學生暫時停一停,集中精力商討一下如何做黑板上的這道題。商討中既有認為“直接寫得數(shù)”的,也有認為“豎式計算”的,兩個陣營的人數(shù)還基本相當。老師讓學生各抒己見,有學生說:“這道題的計算需要連續(xù)退位,容易出錯,得用豎式計算。” 有學生說:“把370看成300,1000-300=700,少減了70,再減去70,700-70=630?!庇钟袑W生說:“把370看成400,1000-400=600,多減了30,再加上30,600+30=630?!边€有學生說:“先直接寫得數(shù),如果對直接寫的得數(shù)不放心,再用豎式計算進行檢驗?!崩蠋煘閷W生的各種說法點贊后,馬上問學生:“那么在以后的計算中,如果題目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怎么辦呢?” 一學生脫口而出:“能口算的就直接寫得數(shù),口算不出來的,就用豎式計算?!薄皩?!對對對!” 其他的學生異口同聲。
感觸:案例3中,當學生詢問“老師,需要列豎式計算嗎?”如果老師直接指令,粗一看,是省力、省功又省時,然而那是老師指定的要求,并不是學生的自我需求。案例3針對“是口算還是豎式計算”,實際的教學策略是變老師的直接指令為學生的相互商討,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diào)動。這是因為老師給了學生一份空間,所以課堂便多了一份精彩。教學實踐證明,一直依賴于老師的學生、總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學生,思維就會有惰性。教學活動的循規(guī)蹈矩、統(tǒng)一要求和整齊劃一,是學生思維的攔路虎。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學慧眼,有一種教學的先進理念,就能使計算教學“變臉”。計算教學“變臉”后,將會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