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秀琴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把桂林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山水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城市。未來國際游客旅游的最高境界是回歸大自然、體驗自然山水風光、享受清新空氣。山水是桂林之靈魂,桂林有著無與倫比的自然環(huán)境,建設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就必須堅持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理念[1]。有著城市“綠肺”之稱的公園,環(huán)境條件與自然最為相近,能夠保護自然動植物資源和優(yōu)化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2]。為了滿足桂林國際旅游建設勝地的需求,當?shù)卣ㄟ^努力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營建絢爛多彩、感染力及生命力強健的公園,使得城市綠色文化變得越來越有意義[3-4]。植物作為有生命力的園林素材,對公園綠地的景觀質量起決定性作用,構建合理的植物景觀是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國內(nèi)學者對于公園植物景觀評價研究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法)[5-8],但對桂林市公園植物景觀評價研究較少。因此,該研究對桂林市8個公園植物景觀進行綜合評價,得出公園植物景觀等級分類,旨在對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植物景觀設計提供指導。
桂林市位于廣西的東北部,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境內(nèi)氣候溫和,夏長冬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基本同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十分優(yōu)越。本研究選取桂林市七星公園、兩江四湖公園、訾州公園、象鼻山公園、伏波山公園、虞山公園、西山公園、南溪山公園8個城市公園作為調(diào)研對象(圖1)。
注:□表示公園位置,○表示標準地位置。
根據(jù)公園植物群落分布情況,采用樣方調(diào)查與線路調(diào)查相結合的方法。其中,線路調(diào)查包括公園自然山體中的每條山路,所涉及到的各種植被類型。對于公園中非自然山體部分,根據(jù)植物群落類型的分布狀況選取典型樣地,進行樣方調(diào)查。以公園面積大小以及植物配置的形式為依據(jù),確定每個公園的樣方數(shù)。標準地面積為20 m×20 m,七星公園設置標準地20個,兩江四湖公園設置標準地36個、訾州公園和西山公園設置標準地10個,其他伏波山公園,象鼻山公園、南溪山公園、虞山公園設置標準地各6個(圖1)。對標準地內(nèi)的喬木調(diào)查其胸徑、冠幅、枝下高及樹高;對于灌木和草本采用連續(xù)樣方法,在每個公園內(nèi)沿著一固定方向連續(xù)調(diào)查2 m×2 m小樣方,針對植物的數(shù)量、種類、冠幅、高度和蓋度等進行調(diào)查。依據(jù)種-面積曲線[9],兩江四湖公園設置192個小樣方、七星公園設116個小樣方、訾州公園和西山公園各設60個小樣方,其他伏波山公園、象鼻山公園、南溪山公園、虞山公園各設小樣方36個(表1)。
表1 小樣方數(shù)布點情況
層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通過排序、分析、比較、量化,將復雜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層次,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9-10]。此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城市道路景觀評價[10]、城市居住區(qū)植物景觀評價[11]及城市公園植物景觀評價[12]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對桂林市公園綠地進行實地調(diào)研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結合專家意見,確定從生態(tài)功能、美學功能、服務功能3方面作為評價體系的準則層,指標層則由20項評價因子構成,完整地構建了多層次的桂林市公園植物景觀綜合評價體系(表2)。
其中定量指標C1(植物物種多樣性)、C2(植物生活型結構多樣性)、C7(植物觀賞特性多樣性)、C8(植物觀賞時序多樣性)的分值通過Simpson指數(shù)[13]計算,公式為:
(1)
式中,S為總物種數(shù),N為樣地全部個體總數(shù),ni為第i個種的個體數(shù)。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其他定性指標通過邀請長期從事園林綠化管理的工作人員10名,從事風景園林專業(yè)教學的高校教師10名,風景園林專業(yè)及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專業(yè)學生50名,普通市民及游客50名,共計120名人員進行評分,評分以現(xiàn)場和照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人員根據(jù)2(非常差)、4(比較差)、6(一般)、8(比較好)、10(非常好)這5個等級來進行評分[14]。
表2 桂林市公園植物景觀綜合評價體系
2.3.1 構造判斷矩陣 根據(jù)判斷矩陣的比例標度及含義(表3)評價使用“1-9比例標度法”構造判斷矩陣,根據(jù)表1層次結構關系構造A-B,B1-(C1-C6),B2-(C7-C13),B3-(C14-C20)判斷矩陣。為了使研究結果更具有科學性和可靠性,繼續(xù)讓上述10名專家,10名園林綠化管理者,50名風景園林專業(yè)的學生,50名普通市民及游客參加構建矩陣標度賦值。
2.3.2 指標權重的計算及一致性檢驗 方根向量Ai的計算公式為[14]:
(2)
是根據(jù)矩陣A列出各因子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標定值,并將其開n次方,并計算矩陣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積。
式中,n為評價因子數(shù)目,Cik為第i個因子與第k個因子相對重要性標度值(i=1,2,…,n;k=1,2,…,n)。
表3 判斷矩陣的比例標度及含義
注:2,4,6,8表示以上相鄰判斷的中間值。
各評價因子的權重值ωi的計算公式為[15]:
(3)
各指標的總排序權重值Fi的計算公式為[15]:
Fi=Cikωi
(4)
判斷矩陣A最大特征根λmax為[15]:
(5)
為了確保結論合理、可靠對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公式為:
(6)
表4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的取值
2.3.3 計算植物景觀綜合評價指數(shù) 公園植物景觀綜合評價指數(shù)F,由景觀綜合評價指數(shù)法得出,其計算公式為:
(7)
式中,Bi為某評價因子的權重,Ci為該因子的評分值。
所有的定量指標C1、C2、C4、C5的計數(shù)均乘以10,以確保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的量綱一致。S為某公園植物景觀質量綜合分值,公式為:
(8)
S0為某公園植物景觀的理想分值,通過各因子得最高分值而得出。利用公式CCEI=S/S0×100%,得出各公園的植物景觀等級,并以百分比等級確定每個公園植物景觀評價等級(表5)[17]。
表5 植物景觀綜合評價指數(shù)分級標準
根據(jù)表1公園植物景觀綜合評價模型,通過計算及檢驗,得出綜合權重值及各評價因子的權重值如表6。從表6可以看出,準則層權重值最高的為生態(tài)功能(0.539 6),其次為服務功能(0.297 0),最低為美學功能(0.163 4),這表明建設桂林國際旅游勝地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主旋律,在營造公園植物景觀時,設計者及游客最為重視植物景觀為國際旅游勝地所帶來的生態(tài)效益;公園植物景觀的服務功能高于美學功能,表明桂林作為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人們不僅僅滿足于視覺上的要求,對公園的實用性需求越來越高。通過優(yōu)美的游憩空間來滿足人類活動的各種需求。美學功能的權重值較低,但在準則層中還是占有一定的比重,表明植物景觀仍然承擔著優(yōu)化、美化、綠化環(huán)境的作用。在生態(tài)功能指標層中權重值排在前3位的是植物物種多樣性、植物群落多樣性、植物生境的和諧性。這表明在營造公園植物景觀時,豐富的植物物種,穩(wěn)定健康共生共存的植物群落是很有必要的。在美學功能指標層中,觀賞時序性、整體環(huán)境的和諧性與養(yǎng)護管理3項指標占有較大的比重,表明植物通過良好的養(yǎng)護管理,營造豐富的色彩,明顯的季相變化與周圍的環(huán)境和諧搭配更能讓人印象深刻。在服務功能的指標層中,安全性、休閑游憩性、人性空間3項指標權重位于前列,表明游客更傾向于在安全的、人性化的、可休憩的、優(yōu)美的植物景觀環(huán)境中停留。
表6 準則層與指標層各因子權重
由表7可知,桂林市公園植物景觀綜合評分值,8個公園的綜合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兩江四湖公園、七星公園、訾洲公園、西山公園、象鼻山公園、伏波山公園、南溪山公園、虞山公園;生態(tài)功能得分和美學功能得分最高的為兩江四湖公園,服務功能得分最高的為七星公園。根據(jù)植物景觀綜合評價指數(shù)分級標準,兩江四湖公園和七星公園隸屬Ⅰ級;象鼻山公園、伏波山公園、西山公園、南溪山公園、訾洲公園隸屬Ⅱ級;虞山公園隸屬Ⅲ級,沒有公園隸屬Ⅳ級??梢钥闯龉鹆质泄珗@植物景觀總體較好,在生態(tài)功能、服務功能、美學功能方面均有良好的綜合質量。
表7 桂林市公園植物景觀綜合評價結果
通過對桂林公園植物景觀的調(diào)查評價以及對植物景觀的各項影響因子進行綜合考慮,用非量化因子的定量研究方式篩選出優(yōu)秀的植物景觀配置。以得分最高的兩江四湖公園植物群落為例,此處嵌入的林蔭小廣場,彎曲的小園路與桂湖岸邊的親水平臺以及木棧道提供人與植物接觸的人性空間,植物群落林冠線,植物物種之間生長良好,較好的植物養(yǎng)護管理,可遠看可近觀,其生態(tài)功能,服務功能,美學功能評價值都較高。此處的植物配置如下:
上層:南洋杉(Araucariacunninghamii)、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池杉(Taxodiumdistichumvar.imbricatum)、銀杏(Ginkgobiloba)、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重陽木(Bischofiapolycarpa)、烏桕(Triadicasebifer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荷花玉蘭(Magnoliagrandiflora)、榕樹(Ficusmicrocarpa)、桂花(Osmanthusfragrans)、羊蹄甲(Bauhiniapurpurea)、柚(Citrusmaxima)、垂柳(Salixbabylonica)、楓楊(Pterocaryastenoptera)、復羽葉欒樹(Koelreuteriabipinnata);
中層: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櫻花(Cerasusyedoensis)、碧桃(Amygdaluspersica‘Duplex’)、枇杷(Eriobotryajaponica)、石榴(Punicagranatum)、紅楓(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西府海棠(Malus×micromalus)、紫葉桃(Amygdaluspersica‘Atropurpurea’)、海桐(Pittosporumtobira)、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紫荊(Cercischinensis)、三角梅(Bougainvilleaspectabilis)、梅花(Armeniacamume);
下層:杜鵑(Rhododendronsimsii)、八角金盤(Fatsiajaponica)、金葉女貞(Ligustrum×vicaryi)、小葉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Radicans’)、紅背桂(Excoecariacochinchinensis)、南迎春(Jasminummesnyi)、美人蕉(Cannaindica)、紅葉石楠(Photinia×fraseri)、繡球(Hydrangeamacrophylla);
地被:花葉冷水花(Pileacadierei)、沿階草(Ophiopogonbodinieri)、海芋(Alocasiaodora)、腎蕨(Nephrolepisauriculata)、暖季型草坪;
林蔭小廣場以銀杏、桂花作為主景,大草坪疏密有致,有開闊平坦的草地供人進入休憩娛樂,也有植物群落作為草坪的主景供人觀賞,或用于分隔空間,如雪松(Cedrusdeodara)、楓香、荷花玉蘭、柚、桂花、櫻花、石榴、紅楓、紫薇、杜鵑、八角金盤、繡球、沿階草、花葉冷水花等組成的植物群落層次豐富,兼顧四季有景可觀。由落羽杉、水杉、烏桕、榕樹、楓楊、垂柳、桂花、木芙蓉、碧桃、紅楓、美人蕉、南迎春等構成濱水主要綠化樹種,其種植的空間層次豐富,林冠線優(yōu)美且季相景觀變化豐富。從生態(tài)功能的角度考慮,其各植物之間的生境和諧,物種多樣性良好。
研究綜合考慮公園植物景觀的美學功能、生態(tài)功能及服務功能3方面,以影響公園植物景觀的20個重要影響因子為對象,用AHP法構建評價模型,對桂林市兩江四湖公園、七星公園、訾洲公園、西山公園、象鼻山公園、伏波山公園、南溪山公園、虞山公園8個城市公園的植物景觀進行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根據(jù)調(diào)查及評價結果推薦出在生態(tài)、美學及服務功能3方面得分較高的優(yōu)秀的植物景觀配置模式,為構建舒適宜人的公園植物景觀提供了一定的實踐指導。國際旅游勝地建設中,把人們回歸自然、呼吸大自然清新空氣、觀賞自然風光等作為未來國際游客旅游的最高境界,因此城市公園植物景觀規(guī)劃設計更要兼顧美學功能、生態(tài)功能及服務功能的三大原則。在該研究中,由于對影響公園植物景觀的因子選擇上存在考慮不夠全面以及定性因子評價上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一定程度上使評價結果不夠全面。因此,在今后有關植物景觀評價的研究中合理考慮評價因子的區(qū)分度,使評價結果更客觀和準確,為城市綠地的植物景觀營造及優(yōu)化提供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