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賢
一時間,所有人都在赴“錦鯉之約”。
那天,我在某購物網站的一家店鋪里選咖啡。那種獨立小包裝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很有網絡感的圖案和文字,每包各不相同。商品評論里,有好幾個召喚“錦鯉”的,“好幸運啊,我這包里有錦鯉呢!”“可惜沒看到錦鯉,下次會不會有呢?”“求錦鯉啊……”
幸運得了“錦鯉”的評論下,放了一張買家秀:兩條紅鯉戲浪。
我有點蒙:買咖啡為啥非要“錦鯉”不可?
或許又是90后、00后的年輕人游戲,我沒有在意。可沒過多久,“錦鯉”突然在某天占領了朋友圈,很多人嘖嘖羨慕一個微博名叫“信小呆”的女孩。
原來,支付寶在國慶期間做了一個轉發(fā)活動,抽獎尋找一位“中國錦鯉”,可以得到全球免單大禮包,禮包里囊括了衣食住行各種免費優(yōu)惠。而這個“信小呆”呢,就是那個中獎的、“集全球獨寵于一身的中國錦鯉”。
再后來,朋友圈又被各地商家copy支付寶,尋找當?shù)亍板\鯉”的轉發(fā)活動霸屏了,仿佛一大波免單優(yōu)惠在招手:“來,成不了支付寶‘錦鯉,你還機會在當?shù)孛赓M吃喝玩樂!”
對于鋪天蓋地的轉發(fā)鏈接,我后知后覺、不合時宜地一個也沒點開。
許是out了,但天上掉餡餅,怎么也砸不到我跟前啊。幾個閨蜜也跟我一樣,做了“錦鯉”的吃瓜群眾。
有轉發(fā)的朋友說:“試試看,萬一中獎了呢?”讓我想起類似的一句話:最壞不過失敗,萬一成功了呢?
類似的兩句話,意義卻大相徑庭。前者是強調“走運”,后者是強調“努力”。
神話故事“鯉魚跳龍門”里,黃河里一群鯉魚,周而復始地通過擺尾運動和跳躍練習,一部分躍過高高的龍門,變成威猛的龍,而摔下來的鯉魚磕破了頭,摔傷了魚鱗。這些摔下來的小鯉魚會不會這樣想:讓我也變成錦鯉吧,不想跳龍門了。
實際上,它們依舊努力地跳著,沒有等著“中獎”的念頭。
近日,高中同學的外甥提前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攻讀無人機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同學在朋友圈里發(fā)喜報時,由衷地感慨:“最近大家都在轉發(fā)‘錦鯉,我不羨慕‘錦鯉,我佩服我的外甥,佩服那些經歷過滴水穿石,享受苦盡甘來的努力的人。”
其實,“錦鯉”在傳統(tǒng)文化里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而在這波網絡熱轉的過程中,“錦鯉”瞬間成了商家炒作的“幸運兒”的替代詞,變了味兒。
換個角度想一想,曾幾何時,每個人都經歷過成為“錦鯉”的那一刻。堵車的時候,碰到好心的出租車司機,避開擁堵路段幫你趕上高鐵發(fā)車,徐徐開動的那一刻,你是“錦鯉”;烏云壓頂,暴風雨在即,你卻在雨點大顆大顆落下之前踏進家門,喝口熱水喘口氣,那一刻你也是“錦鯉”。你在烈日下口干舌燥,前方就有一個裝滿汽水的冷柜;你忙得焦頭爛額,恰好沒有瑣事打擾;你暗戀的那個女孩,她也正好心儀你……其實成為“錦鯉”,有時就這樣簡單。
“錦鯉”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與其等著抽獎的“錦鯉”眷顧自己,幻想以后坐享其成,不如珍惜生活里那些小幸福。
“鯉約”也不是一場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幸運之約。一味迷信“鯉約”的,興許連魚市隨處可見的小金魚都羨慕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