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3-0246-01
法國哲學家布里丹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頭驢牽往一堆干草堆時,它吃得很愉快,但換成兩堆干草堆時,驢在兩堆草間徘徊,什么也不吃,最后竟因此餓死。
這則小故事的結(jié)果是讓人震驚的,驢竟因為干草堆的增加而不知道做什么了。驢亦如此,人何以堪。
當今社會的人們會不會因為眼界的提高,什么都看不上,做什么也做不了,給自己帶來了痛苦呢?為清殉身的學者梁濟,發(fā)出了驚世一問:這個世界會好嗎?梁老先生為什么會因為這個世界不美好而選擇結(jié)束自己生命?
究其原因,是因為梁老的眼界的高遠,他看到民國政府統(tǒng)治下的哀鴻遍野,他看到了自己雖看不上民國政府,但卻無法為百姓解決的苦楚,他自身痛心,最終選擇以身殉清。
“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濟的兒子梁漱溟的回答是: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變好的。梁漱溟在日后的研究中以及在遭受挫折中。也是如此堅定的認為。
由此觀之,同樣是身處高處,身不由己時,不同人做出不同反應究其原因是自身的性格特點。
胡適曾言: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因為獨立是內(nèi)在的,自由是外在的。梁漱溟在強迫命令包辦之風盛行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中國最后一位儒學家,他堅持獨立思想,為國家、為人民立言請命,撰寫了《鄉(xiāng)村建設大義》、《鄉(xiāng)村建設理論》等一系列文章。所以,人眼界高了,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都看不上。而是應依靠自己的特點為人民奔走于大地。
心為形役與形為心役是人禽之別。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內(nèi)心的不愿,而約束了自己的行為。我們借助眼界的提高,像梁漱溟先生一樣聚焦于民生問題,依照自己的能力,做出努力,更不該自怨自艾,給自己帶來痛苦。
柳宗元眼界高遠,卻因此被貶永州,但他不自怨,而是關注民生疾苦,寫出了“永州八記”等文;蘇東坡眼界高遠,也因烏臺詩案被貶三地,但他不自怨,而是樂觀與懷民漫步庭中;錢鐘書眼界高遠,也因文連累,備受挫折,但他亦不自怨,而是寫出驚異人們的文章。因此,我們不應做一頭形為心役的布里丹毛驢,而是依眼界的提高,見識的豐富,更好的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