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些盛滿臟水的壇壇罐罐搬走吧,讓田野的綠色進(jìn)來,讓天上的白云進(jìn)來,讓記憶里那些鮮艷的花兒進(jìn)來……
生命中柔軟的部分,是內(nèi)心深處的那種善良,那種厚道,那種浸潤著溫柔之霧的體貼和同情。
在生活中,我時常被一些人、一些情境感動。那感動我的,不是人性中堅硬的部分,甚至也不是剛強的部分,而是人性中溫柔的部分,接近于水和女性的那部分。
堅執(zhí)、剛強、果決,這些都是不錯的品質(zhì),我欽佩這些,卻很難為之感動。在理智上我知道這些品質(zhì)對于生存和事功的必要,但它們并不是心靈渴望的最好的東西。
心靈渴望的是體貼、溫柔、寬厚、諒解。是同情與愛。
多年前我讀過一篇法國作家寫的短篇小說,寫的是一位離異少婦乘飛機旅行,下飛機以后,機場上風(fēng)很大,又在下雨,同時下飛機的一位中年男子從她身邊經(jīng)過,看見她的圍巾被風(fēng)卷起,就停下來幫她系好圍巾。這個細(xì)微的動作竟深深感動了這位少婦,以至于她愛上了這位男子,并最終與之結(jié)為眷屬。
在那位少婦的心中,那無意中流露的關(guān)切和同情,一定是源于一個人的內(nèi)心,透露出這個人本性中的善良和溫柔。而這個人既與她沒有任何直接的利害關(guān)系,也根本沒有想通過這一友好的舉動換取什么。那么,他對一個陌生人的關(guān)心就更具有人性的溫暖了。
這個世界有著太多堅硬、粗暴、冷漠、殘酷的東西。鐵、水泥、玻璃……構(gòu)成了一個機械僵硬的世界。而我們的文化中、生活中、心性中,似乎也越來越多地充斥著鐵、水泥、玻璃……自然界的荒漠化在加劇,心靈的荒漠化似乎也在加劇。無論物質(zhì)世界或精神世界,都渴望溫柔的滋養(yǎng)。
在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激烈的沖突、敵意和爭斗,在仇恨的廢墟上,也站立起一些“英雄”,但無數(shù)的平民卻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v觀歷史,惡的杠桿或許對歷史的進(jìn)程起過推動作用。但從人性的傷害而言,仇恨和敵意從來都是負(fù)面和消極的?,F(xiàn)代人越來越明白:人類和眾多生命,都是地球這只獨木舟上的乘客,誰都應(yīng)該活下去,誰活著都不容易,理當(dāng)同舟共濟、和諧共存。敵意、仇恨、暴力,如同泥石流,會毀壞生存的植被和人性的水土。人的心靈永遠(yuǎn)都渴望善良的情感和柔軟的事物。
很多老人告訴我,他們常?;貞浤切┙o過他們溫暖和同情的人事,也常常懺悔自己當(dāng)年做過的對不起別人的事。有一個老人告誡我:人活著。千萬不要動害人的念頭,更不可做損人利己的事。人要溫柔寬厚,不可使強用狠,強硬的人或許會占點便宜。但溫柔的人卻是美好的。
一座高大的山讓人震撼和敬畏,為它的海拔、它的氣勢。但山再高總有限度,在天空下面,再高的山也只是稍稍高出地面而已。如果這座山有清泉。有碧溪,有柔韌的藤蔓,有嫵媚的野花,有了這些柔軟的事物,這座山就不只是讓人仰望,更是讓人熱愛的。比起它的高、它的石頭般的剛硬。這些溫柔的東西更貼近人的心靈,更能讓人感到這個世界的安全和柔情。因為有這么多能給人心靈帶來撫慰的事物。這座山就成為心靈的一部分了。
讓柔軟的事物、善良的情感多一些,再多一些,讓森林和清泉永遠(yuǎn)駐守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一直在慫恿欲望增加生活中的敵意和粗暴,人性屢屢被它傷害,愛一再推遲了歸期。是時候了,我們何不讓貪婪休息,讓嫉妒放假,讓仇恨退休?我們何不來一次心靈的掃除?把那些盛滿臟水的壇壇罐罐搬走吧,讓田野的綠色進(jìn)來,讓天上的白云進(jìn)來,讓記憶里那些鮮艷的花兒進(jìn)來……讓它們在內(nèi)心中組成一片溫暖、柔弱的原野。(選自《李漢榮散文選集》)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