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不愧是收獲的季節(jié)。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在深化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尤其是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為世界各國的合作、共享帶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
2018年11月5-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在象征著希望和幸運的四葉草造型的國家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72個國家、地區(qū)及國際組織的逾3600家企業(yè)攜著熱切的期盼赴東方之約。超過4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在歷時6天的洽談采購中收獲頗豐,博覽會成果遠超預期完美收官。據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孫成海介紹,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其中,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qū)成交164.6億美元,消費電子及家電展區(qū)成交43.3億美元,汽車展區(qū)成交119.9億美元,服裝服飾及日用消費品展區(qū)成交33.7億美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qū)成交126.8億美元,醫(yī)療器械及醫(yī)藥保健展區(qū)成交57.6億美元,服務貿易展區(qū)成交32.4億美元。此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意向成交47.2億美元。
在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fā)表的主旨演講成為擴大開放和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時代強音,“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
進博會主動搭臺擴大進口,與世界各國分享中國市場的巨大紅利,以及鮮明的中國方案、中國創(chuàng)制,開創(chuàng)了人類貿易史的先河,受到國際社會各界人士的交口稱贊。
本期在“今日視點”欄目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題,推出大型專題報道,試圖以文圖并茂的形式,記錄中國在新一輪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博會—這一記錄世界人民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中所展現(xiàn)出的積極樂觀、通力合作、開放共享的精神風貌。
同樣值得濃墨重彩的是,2018年10月23日,被稱為“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習近平主席親臨開通儀式并指出,“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蓖瑫r向世界宣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并期望粵港澳大灣區(qū)在新時代推動形成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本期在“特別報道”欄目刊登了知名港澳問題專家鄒平學所撰寫的文章—《一橋飛架伶仃洋,三地融通鑄輝煌》,深刻闡釋了港珠澳大橋特殊的經濟價值和豐富的政治意涵。
在北京最絢爛的金秋,曾經跌到低谷的中日關系在中日雙方領導人的戰(zhàn)略引領和強有力的推動下,重新回到正常發(fā)展的軌道。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中國。在中日雙方共同努力下,安倍首相此次訪華取得成功。
本期“全球直擊”欄目,由本刊特約評論員張旭東撰寫的《中日關系邁進新時代》,視角獨特,闡釋深邃,表達了人們期望促進中日友好的步子邁得再大一些的愿望!
新時代,新發(fā)展,愿更加開放與自信的中國與世界一道,共同迎接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