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泵褡寰窠逃屈h和國家根據中華民族的整體發(fā)展要求和民族成員的個體發(fā)展需要,以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為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全體民族成員施加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成員保持昂揚向上精神狀態(tài),促進中華民族和諧發(fā)展的實踐活動。民族精神教育根據時代要求不斷發(fā)展,形成了一系列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下一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關鍵詞:民族精神教育;理論;實踐
一、民族精神教育相關概念探析
研究伊始,我們先來清晰地界定文章所涉及的幾個概念,如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教育”幾個相關的基礎概念進行內涵與外延的框定和解讀,以便更清晰的認識研究對象,更好的把握研究對象的規(guī)律性與特殊性,為下面的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關于“民族精神”的理解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華民族在其悠久的歷史中,雖然經歷了無數次的風云變幻和朝代更迭,但始終生生不息,是至今世界上少數幾個自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歷史以來不曾被變易、不曾被湮沒的偉大而常青的民族。究其根源,是它擁有一種寬大包容、不斷更新、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懊褡寰瘛币辉~產生于18世紀開始的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思潮中。德意志的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有社會責任感的愛國人士竭力倡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維護,由此延伸而形成了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概念。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說:“人類受多種事物的支配,就是:氣候、宗教、法律、施政準則、先例、風俗習慣。結果就在這里形成了一種一般的精神,”即“民族精神”。德意志知識分子認為,Volksgeist指一個民族的稟賦,它伴隨著民族與生俱來,由于每個民族的民族歷史、文化、藝術等等的不同,因此每個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獨特之處。為了不斷挖掘德意志民族的稟賦,德意志的知識分子們從民族文化、歷史、藝術等各個方面入手,發(fā)現其區(qū)別于他民族的特色,即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赫德爾、莫澤爾、哈曼、黑格爾等紛紛對民族精神進行了闡發(fā),其中以黑格爾的闡述影響最為廣泛。黑格爾對于民族精神的闡述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他對于民族精神的闡述具有主觀主義的特征,因此,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則。但民族精神一詞的提出為世界上各民族爭取民族解放、獨立和統(tǒng)一提供了思想資源。
馬克思恩格斯對民族精神的理解主要反映在:其一,“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民族精神的鼓舞,在對抗外來侵略與爭取民族解放的過程中,民族精神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馬克思在談到西班牙資產階級革命與猶太人解放問題時認為在這一過程中民族精神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二,他們認為生產勞動是民族精神產生與發(fā)展的基礎,民族精神來源于生產勞動,也在人民的生產勞動中不斷發(fā)展。其三,實現了民族精神的具體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民族解放的基礎是階級的解放,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民族精神與共產主義事業(yè)聯系了起來。
列寧對民族精神的闡釋與馬克思恩格斯有相似之處,但是也有繼承與發(fā)展。列寧使用了與民族精神相一致的概念或術語表達了他對于民族精神的觀點。列寧將民族精神與民族自豪感聯系起來,他認為民族精神是具體的,對自己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熱愛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列寧對于民族精神的闡釋不僅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還反映了階級分析、辯證分析等對待民族精神的基本方法。
普遍來說,國外學者主張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直接決定了其發(fā)展的潛力。由于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思維模式以及語言體系的不同,西方社會對于包括中華民族精神在內的各國民族精神的研究有著兩種基本的分支和理論出發(fā)點,即:“nationalism”和“ethnicity”?!癗ationalism”,在學術上被國內普遍譯為“民族主義”或者“民族性”。西方學者中開始真正從民族性的高度研究民族精神和民族主義的學者首推大衛(wèi)·休謨。大衛(wèi)·休謨在其有關民族性的論文中著重分析和說明民族道德相對于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
在近代中華民族一再遭受外國列強侵略欺凌,民族生存面臨嚴重威脅之后,由于中華民族的覺醒而使民族精神越來越受到重視?!懊褡寰瘛币辉~最早出現在文章題目上是1904年刊物《江蘇》雜志上發(fā)表的《民族精神論》一文。自“民族精神”的概念引入之后,學者們對民族精神的概念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他們紛紛闡述了自己對于民族精神的認識。梁漱溟先生把民族精神看作:“其一是漸漸凝固的傳統(tǒng)習慣,其二是從中國文化而發(fā)展出來的一種較高之精神?!卞X穆先生認為:“民族精神,乃是自然人和文化意識融合而始有的一種精神,這始是文化精神,也即歷史精神。”張岱年先生指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睆堌M之認為民族精神包括“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和‘會通精神”。宋志明、吳潛濤認為,中華民族精神表現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包容和諧的精神、利群愛國的精神、崇尚統(tǒng)一的精神、堅忍不拔的精神、克勤克儉的精神、注重道德的精神、務實樂觀的精神、民為邦本的精神”九個方面。在《中華民族精神研究》中學者鄭師渠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本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追求的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和審美情趣;是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德行與特質的集中反映。”在黨的文件中明確定義民族精神是在十六大報告中,其中將中華民族精神總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我們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指導,但是這一概括是根據當時情況對中華民族精神重要方面的概括,因此不應也不能止步于此,而應根據時代特征的變化不斷凝練民族精神,不斷豐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途徑等方面。
綜合上面學者們對民族精神的闡釋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精神不僅受到儒、釋、道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具有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質,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反映中華民族在這一時代的精神特質。根據上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廣義上的民族精神的概念可以概括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與時代相符合的積極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它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核心力量,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民族精神可以指某一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類群體的精神,也可以指一國之內的全體人民,即與國家概念緊密相連的民族精神,文章中我們所討論的是后者——中華民族精神。所以文章所指的民族精神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與時代相符合的積極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它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最核心力量,具有強大的親和力與凝聚力,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
(二)關于“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解
對“民族精神教育”內涵的理解,要建立在對“教育”這一概念的理解基礎之上。在中國,《孟子·盡心上》中首次提到了“教育”一詞:“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痹谖鞣剑敖逃痹从诶∥膃ducate,意思就是內發(fā)之意,即指通過一定的方式,把被教育者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fā)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fā)展狀態(tài)。關于“教育”的本質內涵,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主要的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育是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經驗得以傳遞與繼承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教育是通過社會化塑造,增進技能、提高素質,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的活動。例如,杜威認為“教育是通過社會化的活動形成異于質樸的思維和生活的新方式”。分析了“什么是教育”,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對什么是“民族精神教育”進行分析。 文章所講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指黨和國家為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國民素質、使民族成員保持高昂的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yè)貢獻力量,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將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與時代相符合的積極的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和民族文化進行內容的傳授、內涵的領悟、行為的規(guī)范的實踐活動。
二、對民族精神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意義
唯物史觀所揭示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得到了豐富而生動的體現,民族精神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教育對于凝聚人心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作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系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出民族精神教育進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從而梳理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經驗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1.深入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理論的價值訴求
民族精神教育對于凝聚人心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作用,從弘揚實事求是精神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到“三大自信”彰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精神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對象覆蓋等很多方面都實現了質的飛躍。認知對行為具有指引作用,要實現民族精神教育在歷史中繼承、在探索中創(chuàng)新、不斷實現與時俱進,必須加強對改革開放以來民族精神教育資源的挖掘,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場景中描述出民族精神教育的發(fā)展,為進一步發(fā)展民族精神教育理論提供借鑒。
2.當前視野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訴求
習近平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抓手。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范式和視野也應該隨著時代的轉換而轉換。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教育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系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梳理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民族精神教育的實踐探索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寶庫,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具有重要作用。
(二)實踐意義
1.有利于進一步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2012 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和根本途徑,對于維護中華民族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延續(xù)光大中華文明具有重大意義。民族精神對民族成員具有重要的激勵功能,這種激勵功能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化得以實現。發(fā)揮民族精神的激勵功能,既要依靠民族精神偉大傳統(tǒng)的日常熏陶,更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育和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梳理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民族精神教育的實踐探索有利于我們結合時代特征與教育任務的變化進一步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2.為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撐
中華民族精神中既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又蘊藏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民族精神教育是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時代責任,是中國教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題中應有之義。民族精神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當前,我國正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改革是指把國家發(fā)展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部分,這些矛盾長期積累、懸而未決,改革的阻力之大,形成改革共識之難可以想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需要民族精神教育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支撐。經歷了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既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又有著近代的屈辱過去。近代以來,一代代中國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而不斷努力,實現偉大中國夢就是我們最大的夢想。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將更好的將全國人民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yè)中去,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在這樣的情況下,系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梳理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民族精神教育的實踐探索有利于我們根據需要把握教育環(huán)境與教育形式的變化,使用積極有效的教育方式來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各代領導人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研究也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領域,在進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民族精神教育的實踐探索與基本經驗”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對“中國共產黨各代領導人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的研究狀況加以闡述。
(一)新民主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階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初步發(fā)展
這一時期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用愛國主義團結各族人民,提出與發(fā)揚了實事求是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湘潭大學的吳敏琦在他的論文《毛澤東與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中指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實現了傳統(tǒng)民族精神的現代性轉換,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民族精神,例如,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與基本方法改造中國傳統(tǒng)的 “經世致用”精神,從而提出了實事求是精神,成為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共產黨應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受傳統(tǒng)自強不息精神的影響,在極為艱苦的斗爭條件下,毛澤東倡導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有學者認為毛澤東的民族精神思想主要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
綜合上面的論述,筆者認為這一時期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將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原則運用到民族精神教育中,做到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與時俱進,比如愛國愛民的精神和英勇奮斗的精神蘊藏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中;艱苦奮斗、求實創(chuàng)新等精神品質蘊藏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求真務實精神、人民為本的價值觀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于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中;第二,將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煉出的實事求是精神作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第三,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自強不息精神、艱苦奮斗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作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第四,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時,用民族精神教育來團結全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如在《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文章中,都用民族精神來凝聚人心,號召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勇敢地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二)改革開放起步與全面展開階段民族精神教育的開拓創(chuàng)新
一部中國改革開放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與時俱進的歷史。學者任民將鄧小平民族精神教育思想概括為民族的務實精神、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民族的改革精神、民族的開放精神、民族的自強精神、民族的法治精神、民族的重德精神、民族的人本精神、民族的和合精神、民族的科學精神、民族的民主精神、民族的愛國精神。有研究者認為,鄧小平關于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思想包括基礎維度、拓展維度、核心維度三個方面,它們分別是愛國論、和平論以及復興論。
綜合上面的論述,筆者認為這一時期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主要集中在八個方面。第一,將改革開放精神融入到中華民族精神之中。第二,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中華民族精神獲得新生。第三,強調獨立自主精神。第四,提出了“五種精神”。第五,弘揚民族精神,實現四個現代化。第六,用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七,“一國兩制”的提出為推進民族團結提供了新的實踐經驗。第八,用民族精神教育人民,培養(yǎng)“四有”新人等。
(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民族精神教育的繁榮發(fā)展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義,對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并有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總結,主要將其歸納為以下幾方面:第一,總結和肯定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強調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民族精神。第二,總結了中國革命時期鍛造的革命精神并提出繼續(xù)弘揚革命精神的要求。第三,強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將其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并且提出要堅持與時俱進將弘揚民族精神和培育新時代的民族精神相結合。第四,將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的時代精神納入民族精神的寶庫,為民族精神教育加入時代性的內容。第五,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和借鑒優(yōu)秀外來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六,重視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強調新媒體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綜合學者們對江澤民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的論述,筆者認為這一時期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第一,準確而清晰的概括了中華民族精神。第二,將中國革命與建設中涌現出的時代精神增添入民族精神的寶庫。第三,指出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寶庫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將民族精神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聯系起來。第五,指出民族精神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第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民族精神教育的繼承發(fā)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結合新的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充分認識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并有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總結,主要將其歸納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從理論的層面,總結與概括了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例如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等;第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涌現出的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進行了提煉與總結;第三,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
綜合上面的論述,筆者認為江澤民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科學發(fā)展觀是民族精神的智慧結晶。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民族精神注入時代活力。第三,強調進一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第四,強調弘揚長征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入推進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進入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后,我們越來越接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只是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還有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這些都更加需要民族精神這一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提供精神支撐。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順應國內外形勢發(fā)展變化,抓住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提出實現偉大“中國夢”,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理念。但由于時間關系,到目前為止,對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學界還沒有完整的論述。筆者認為,到目前為止,這一時期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現“中國夢”是現階段民族精神的時代表達。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彰顯?!钡谌岢觥皡栃泄?jié)約,反對浪費”精神,是對傳統(tǒng)勤儉節(jié)約精神的進一步弘揚。第四,將法治精神融入中華民族精神血液中。第五,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第六,結合新的實際大力弘揚沂蒙精神、焦裕祿精神、兩路精神等。第七,進一步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進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四、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經驗
民族精神教育不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教育成果,也積累起了豐富的基本經驗。這些基本經驗主要包括:從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的高度看待民族精神教育;將民族精神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相結合;“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持國家理想樹立與社會價值塑造相結合;在民族精神教育過程中,強調理性愛國教育等五個方面。深入挖掘和系統(tǒng)提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民族精神教育所取得的基本經驗,既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民族精神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也有利于在新時期進一步推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2]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4]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文章系山東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6DFXJ05。
作者簡介:馬欣欣,山東政法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