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想要看到完整的時間,體會到獨有的時間感,我們必須得進入到一些古典作品中,或者像詹姆斯那樣,回到一種古典的生活中。
詹姆斯·離班克斯有好多個不同的身份,他是畢業(yè)于牛津大學的“名校生”,是周游于各個世界遺產地的公益項目參與者,是一位喜愛閱讀的作家,但他更愿意認可并堅守的一個身份是:英格蘭湖區(qū)的一位牧羊人。在所有的社會身份中,只有“牧羊人”,既包含了他的過去,也包含了他的現(xiàn)在。因此他為這個身份寫了一本書,希望能讓“牧羊人”的傳統(tǒng),孤獨和偉大為人所知。
詹姆斯·離班克斯生于英格蘭北部湖區(qū),那里是英格蘭重要的放牧區(q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曾描述這里“是生存于山谷內的‘放牧共和國”。每家每戶以少量耕地,小群牛羊維持家庭日用生活。小禮拜堂是這片群山圍繞的居住區(qū)內唯一的大型建筑,也是這個單純的“共和國”至高無上的精神高地。雖然湖區(qū)屬于英國的一部分,但又仿佛自成一個理想社會或有獨特規(guī)則的社區(qū),實踐并保護著群山、湖泊和草地施與他們的行為準則。這里沒有貴族、騎士,甚至也沒有英國街頭最常見的高帽禮服的紳士,這個“共和國”里唯一的臣民,就是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對這個“共和國”以外的人來說,也就是指那些生活在現(xiàn)代大都市的人們來說,“共和國”是一個著名景區(qū),那里安靜秀麗的山谷,碧藍靜謐的湖水,以及牧羊人們每日驅趕羊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都是迥異于都市生活的風景。他們來這里度假,短暫地逃離現(xiàn)代生活的喧囂和緊張,然后再匆匆返回充滿高樓大廈的鋼筋水泥森林。
詹姆斯眼里的湖區(qū),既不同于浪漫主義詩人,也不同于來自工業(yè)社會的游客。他生于此地,是一戶牧羊人家的長子。他的父親、祖父也都是牧羊人。在他還是少年的上世紀80年代,整個英國早已被工業(yè)革命整飭一新,人們紛紛順應新時代的召喚,離開山谷投身都市文明,甚至湖區(qū)中學的老師也在課堂上教誨他們:如果不好好學習,只能回到整日與羊群共處的生活,回到那些沒有出路的臟活和狹隘的鄉(xiāng)村生活方式,就意味著你是這個時代的失敗者。
詹姆斯卻打定主意要留在那里,留在自己父輩和自己童年的生活中。雖然他后來去英國牛津大學完成了學業(yè),獲得了一張進入現(xiàn)代世界的含金量很高的“門票”,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夢想,回到家鄉(xiāng)做一個牧羊人,并將一年的牧區(qū)生活寫成了一本書:《放牧人生》。
書里記錄了傳統(tǒng)牧羊人的生活:夏季,把母羊和小羊從山地牧場或沼澤開墾地趕下來剪羊毛,并為冬季準備草料。秋季,趕著羊群去往低地的市場出售,掙得全年大部分收入。冬季照看好那些最重要的種羊群,幫它們熬過全年最糟糕的天氣。春天的工作是圍繞母羊產子,接著照顧成百上千只剛出生的小羊……
這種生活安靜、緩慢,甚至相當乏味。作者誠實的記錄,讓書的前半段讀起來并不引人入勝。沒有任何懸念,不回答任何問題,似乎也不增加什么實用的智識。但耐住性子看下去,會漸漸被另一種感覺牽引著往前走。作者懇切地將牧羊人一年的生活,細細碎碎地放在你眼前:4:30就起床的清晨,湖區(qū)旁邊被霧氣彌漫的草地,在公共牧場上棲息繁衍的羊群,秋季的羊羔價格,一個牧羊人在市場上為一年生計的精打細算,像一幀一幀古老的電影膠片在書中徐徐展開,文字緩慢,細密,沒有多少跌宕起伏,但有一種迷醉的美感。
《放牧人生》作者:(英)詹姆斯.里班克斯原作名:The Shepherds Life:A Tale of the Lake District譯者:尹楠出版日期:2018年7月
我把這種美感稱為“時間感”。在我們生活的大城市里,已經(jīng)無法感受到完整的時間。都市里的時間是跳躍的、斷裂的,生機勃勃又混亂不堪?,F(xiàn)代人的生活有多豐富多變,時間的破碎程度就有多高。想要看到完整的時間,體會到獨有的時間感,我們必須得進入到一些古典作品中,或者像詹姆斯那樣,回到一種古典的生活中。
或許正是因為真切地體會到了牧羊生活的“時間感”——這種獨立于現(xiàn)代世界、獨屬于山區(qū)“共和國”的珍貴性,詹姆斯才能這么堅決地回到家鄉(xiāng)。他在書中回憶少年時在湖區(qū)中學課堂上,聽到老師的話后的思考:“離開的人都不再屬于這里,他們都變了,再也不能真正回來,我們很清楚這一點。上學是一種出路,但我不想走這條路,我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我明白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對‘去某個地方和‘一輩子干成點什么事是如此著迷,我討厭其中隱藏的意思:留在家鄉(xiāng)干體力活不算什么體面的事?!?/p>
我想試著以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解釋作者逆時代的選擇:雖然離開這里奔赴大城市可能會功成名就,可留在這里,能真正擁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