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珍 高青
1918年4月的一天,鐘靈毓秀的岳麓山下,小青瓦、竹織壁、木槽門的“溈癡寄廬”內,20多個青年集會于此。談笑風生、滔滔不絕中,一場關于初心和使命的旅行揚帆啟程,一段注定改寫中華民族命運的歷史隨之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1918年到1921年,從長沙到北京到上海,再到巴黎到蒙達爾紀到南洋,這群青年的足跡遍及千山萬水,旅行從未曾稍事停歇。心中自有一團火,引領著他們在艱難曲折中不斷崛起,一步一個腳印地邁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征程。
新民學會,一段在徘徊迷茫中覺醒的信仰旅行。1921年,嘉興南湖那艘革命航船啟航,引領中華民族劈波斬浪、開天辟地,駛入了嶄新的時代。
《詩經?大雅》云:“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弊运未鞆垥v以來,湘江之畔的千年文脈,恰是招凰引鳳、集賢聚能的天然福地。
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海國圖志》應運而生,“睜眼看世界”,湖南人魏源在盲目自守、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壇激起一片漣漪。戊戌變法失敗后,一聲“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一曲“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湖南人譚嗣同義無反顧走上刑場,血薦軒轅,喚起民眾的覺醒。隨著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的掀起,面對“洋人的朝廷”,《猛回頭》《警世鐘》問世,又是湖南人陳天華,以蹈海自絕召喚愛國人士的民族危亡之思。辛亥革命前夕,還是湖南人楊度,那一句鏗鏘有力的“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道不盡的是湖湘兒女對前路無所畏懼的革命覺醒。
然而,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個人犧牲奉獻所換取的這些覺醒遠遠不能徹底摧毀那雖已朽敗不堪卻仍然盤根錯節(jié)的舊社會根基。新文化運動以來,在政治上的大變動、新舊思想的大沖突中,各種思想和主張如潮水般涌入,為求知若渴的中國知識分子們斟酌古今、權衡中外、審時度勢提供了各種可能性參考。中國這頭昏睡百年的東方巨獅,即將迎來思想上徹底的覺醒。新民學會關于初心和使命的旅行,正是在這種思想環(huán)境下開始醞釀成形。
長沙城南妙高峰,有一位先生,他愛國心切、道德高尚、思想進步、誨人不倦。他的一生,以感化青年為己任,“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他是楊昌濟,新民學會的精神導師。作為近代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同時也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學者。他大聲疾呼“理想者,事實之母也”,莊嚴地向學生發(fā)出號召:“今日我等之急務,在樹立一種統(tǒng)一全國之中心思想?!?/p>
在楊昌濟關于“人不聞道,是謂虛生”思想的啟發(fā)下,毛澤東提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終身無志”;他的好友陳昌也表示“志不忘世道民生,然知此志,須行此志”。隨著思想和學術交流的擴大和深入,他們關于“效嚶鳴而求友”的愿望愈加迫切。自1915年到1918年,包括“世亂吾自治,為學志轉堅”的蔡和森、“志高有勇,體力堅強,朋輩中所少”的彭璜、“立志在匡時,欲為國之英”的羅學瓚等在內的20多個青年逐漸因為懷著共同的理想和志向而親近起來,形成一個團體。在這個團體中,他們共同奮斗,決心圍繞宇宙的“大本大源”展開探討和研究。于是,新民學會應運而生。
起初,這群青年懷揣著“己茍自覺,斯能覺世”的美好祈愿踏上尋夢的旅程,因此發(fā)下“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宏愿,立志要使學會“計劃在三四年內,通過努力,‘必使我輩團體,為中國之重心點”。此時的他們,或許還單純地認為,通過不斷增強自我修養(yǎng)、開化和影響民智,改良人心風俗,就可以改變舊中國的社會面貌,挽救已在風雨飄搖中岌岌可危的國運。然而,舊中國滿目瘡痍的社會現狀殘酷無情地沖擊著他們曾經關于世界觀人生觀的認知,在歷經無數次挫敗之后,他們終究痛苦地認知到,帝國主義列強根本就沒有給舊中國的青年一代留下徐徐圖之的喘息和覺醒機會,在日益迫近的“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前,通過增強自我修養(yǎng)而完成民族救亡大業(yè),僅僅只能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試想,倘若一天,連祖國都沒有了,何來修養(yǎng)和學術,何談理想與人生?于是,他們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視自己肩上的使命,到底應該是從改良人心風俗開始做起,還是一開始就需要徹底的改造社會本身?
在毛澤東等人的力倡之下,學會主旨“改造中國與世界”擲地有聲,新民學會由一個進步的學術團體逐步向一個高尚、純粹、勇猛、精進的革命團體演化轉變。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蔡和森等新民學會會員,在不懈的思考、探索、交流下,終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條唯一正確的道路。早在1918年7月,蔡和森在北京寫給毛澤東的信中,就率先提出要“仿效列寧”“加倍放大列寧之所為”的觀點,他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后,通過“猛看猛譯”法文版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很快就掌握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擔任圖書管理員期間,就受到李大釗、陳獨秀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的熏陶和影響,回湖南后,他通過刻苦學習領悟和積極參與領導包括湖南五四學生運動、“驅張”“自治”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實踐,在思想上逐步完成了由“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大雜燴”向完全的馬克思主義的徹底轉變。
在毛澤東與蔡和森的不斷深入的交流之中,先進知識分子關于“建黨”的思考,如雛鳳清聲破曉而出。1920年,在毛澤東、蔡和森遠隔重洋的書信往來中,他們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原理與自身領悟緊密結合,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建黨”。從長沙到蒙達爾紀,從中國到法國,跨越國界、相距萬里。然而,毛澤東和蔡和森關于馬克思主義思考的深度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一段貫穿亞歐大陸的思想共鳴在亞歐大陸的兩端同時被引發(fā)。他們的探討從中國建黨的思考,延伸到黨的性質、指導思想,再到黨的組織原則、建黨的步驟……其理論水平之高、討論之深刻,在當時堪稱一流。而事實上,恰是這一次敢為人先的思想叩問,于20世紀初思想的混沌迷茫中,啟迪和預示了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在這群青年關于理想信仰的覺醒之旅中,“新民學會建黨先聲,毛蔡寄廬流芳千載”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毛澤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中華民族一直在求索,湘天楚地的山川迤邐間,至始至終傳唱是有關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砥礪前行、至死不渝的雄渾壯歌。
辛亥革命沒能改變舊中國政衰國敗、日薄西山的命運。探索和尋找中華民族發(fā)展出路的重任,終究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新民學會關于救亡圖存道路探索的旅行,就在這一片山河慘淡夜黯然中奮力起錨。此時,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同學少年”,懷著“雖無魯陽戈,庶幾挽狂瀾”的決心,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那一段滿布荊棘的道路探索之旅,
學會定名“新民學會”,語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睆淖钤绲年P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探索,到王夫之革除舊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勢力的嘗試,到曾國藩“自新自強”的倡導,到梁啟超關于“人民為國家主體”的宣傳,到陳獨秀就“改造國民性”,進行思想、道德革命的呼吁,新民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精華,經歷了與時代發(fā)展的多次融合??v論20世紀初的中國思想文化界,最耀眼的事件莫過于新文化運動了。而新民學會,正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新民理念”與新文化運動結合的探索中孕育而生。因此,會員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欲民族復興,當先復興吾民”。
為了在閉塞蒙昧的舊中國逐步實現“新民”,青年們決意從教育開始做起。100多年前的長沙,有一個教育界人盡皆知的“流行詞”——“磨血革命”。當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胡元倓毀家興辦私立明德中學,他曾對同是同盟會會員的黃興說:“公倡革命,乃流血之舉;我為此事,乃磨血之人也?!痹诤獋効磥?,“流血革命危而易,磨血革命穩(wěn)而難?!倍敃r的長沙教育界,包括徐特立、陳潤霖、楊昌濟等在內的許多有識之士都力倡教育革命“磨血育人”,希望通過興教育,開民智,扭轉社會風氣,推動社會發(fā)展。這種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新民學會會員。
事實上,在大多數新民學會會員中,有很大一部分自求學之初起就有從教意愿或者后來確實從事了教育工作。因此教育革命,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這群青年在道路探索旅途中的第一站。
然而,在“正義蒙塞”、軍閥混戰(zhàn)的時局下,國內教育飽受摧殘和破壞。青年們的教育革命受挫,迫切需要“走出去”,睜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們渴望自由,因此愈發(fā)厭惡思想上的“禁錮”與“壓迫”。于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遠行他鄉(xiāng),赴日、赴法、赴南洋、赴俄……求學的青年們渴望走遍世界的每一個可能有真理存在的地方,去尋找能夠實現自我發(fā)展的成長之地。遠行的他們,內心或許也在期盼著,期盼著終有一天能夠回歸祖國,實現抱負施展才華,為實現學會關于“新民”的夙愿貢獻一份力量。
在大批骨干已經或者即將出國勤工儉學繼續(xù)深造的同時,包括毛澤東、周世釗、何叔衡等在內的另一部分新民學會會員選擇了在國內繼續(xù)他們的艱難探索之旅。此時,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fā),在長沙的會員們通過認真籌劃,深入組織群眾,投身于這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中,并由此開啟了另一條道路探索之路——廣泛發(fā)動群眾運動。
此時的新民學會內部,絕大多數會員還是傾向于采用相對和平的方式來拯救中國。他們期盼利用“平民”的呼聲,形成社會合力,最終徹底打破強權的政治。正如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中寫到的那樣:“各種改革,一言蔽之,‘由強權得自由而已。各種對抗強權的根本主義,為‘平民主義(德謨克拉西,一作民本主義,民主主義,庶民主義)?!痹谒磥?,各種強權,包括政治的強權,社會的強權,思想的強權,“絲毫沒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義的高呼,將他打倒”。
新民學會的會員們,從五四運動的潮起云涌中走來,他們在萬眾一心的同仇敵愾中看到了新生的希望。在新民學會的組織領導下,湖南省學聯成立了;湖南的學生罷課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長沙城內“提倡國貨、抵制日貨”的吼聲響徹天際;《湘江評論》打開了洞庭湖的閘門,“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yè)已澎湃于湘江兩岸……”
然而,群眾高亢的熱情引起了湖南督軍張敬堯的恐慌,他對學生運動恨之入骨。1919年8月,他下令封閉《湘江評論》,同時強行解散湖南學生聯合會。從此以后,新民學會活動被迫轉入地下。張敬堯對湖南的殘暴統(tǒng)治,激發(fā)了湖南人民固有的奮斗精神,在毛澤東、彭璜、何叔衡等新民學會骨干的的組織下。一場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爆發(fā)了。
新民學會會員們奔走各地,組織“驅張”請愿團和“驅張”代表團,分赴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常德、衡陽、郴州等地,進行“驅張”宣傳、“驅張”請愿;重組湖南省學聯,通過《湖南省城各校全體學生宣言》,舉行全省總罷課,鄭重宣布:“張敬堯一日不出湘,學生一日不回校,時日曷喪,誓與偕之?!泵珴蓶|率領“驅張”請愿團北上北京,代表新民學會主持“驅張”運動。他組織“平民通訊社”,社址設在北京北長街99號。毛澤東、羅宗翰等人,撰寫了大量“驅張”文稿,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南京等各地報刊紛紛轉載稿件,各地對“驅張”反響強烈。之后,毛澤東等人又在輿論支持下,在兩個月內,7次到新華門總統(tǒng)府和國務院請愿,雖然每次都無功而返,但卻獲得了各界對于湖南“驅張”運動的支持聲援。湖南人民的“驅張”運動,利用直皖軍閥的內部矛盾,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在領導和組織“驅張”運動的過程中,毛澤東注意到另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才能改造湖南。于是,在驅張運動告一段落之后,另一場有關“自治”的運動又拉開了帷幕。張敬堯之后繼任湖南督軍的是譚延闿,他為了籠絡人心,維護和鞏固并不牢固的統(tǒng)治,做出開明的姿態(tài),打出“湖南自治”“還政于民”的旗號。毛澤東聞訊后立即趕回長沙,投入到了湖南自治的討論中。1920年9月,僅在一個月內,毛澤東就以個人名義或者聯名在長沙《大公報》和上海報紙上連續(xù)發(fā)表14篇文章。他號召湖南帶頭,率先建立“湖南共和國”,并系統(tǒng)地提出了實現湖南自治的具體主張。在毛澤東看來,湖南問題“要根本的解決,不是枝節(jié)的解決,是積極的解決,不是消極的解決;是湖南人民自己解決,而不是請政府代為解決;是為湖南人民全體利益解決,不是為少數特殊人利益解決;是按照湖南現代潮流去解決,不是因循從來習慣去解決?!彼M芡ㄟ^“根本改造”的“湖南自治運動”,打造出一個“旭日曈曈的湖南共和國”。然而,關于如何才算“根本改造”,在新民學會內部卻始終沒能形成一個清晰的思路。10月5日至6日,長沙《大公報》上發(fā)表了毛澤東、彭璜等人起草的《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憲法會議”制定“湖南憲法”以建設“新湖南”之建議》一文,提出承認由以譚延闿為首的湖南軍政府召開人民憲法會議,以直接的平等的選舉產生人民憲法會議代表,制定憲法,根據憲法產生正式的湖南議會、湖南政府及縣、區(qū)、鄉(xiāng)自治機關,至此“新的湖南乃建設告成。”文件公開發(fā)表后,簽名者達到377人,幾天后增加到436人。10月10日,長沙近2萬群眾冒雨游行,抵達督軍府門前,彭璜等人作為代表,向譚延闿遞交了由毛澤東起草的請愿書。譚延闿當面接受了請愿書,卻在事后對其中所提的各項要求斷然拒絕。11月下旬,趙恒惕取代譚延闿成為湘軍總司令,他干脆撕下開明偽裝,制造謠言,污蔑毛澤東扯下了省議會的旗幟,還想搗毀省議會。在政治高壓之下,毛澤東不得不在《大公報》刊登《辯誣函》,鄭重申明:“無論何人,不得于我之身體及名譽有絲毫侵犯?!?/p>
無情的現實并沒有打退新民學會會員們關于道路探索的執(zhí)著意念,反而迫使他們冷靜下來,重新探索新路。1920年11月25日,毛澤東在一天之內給向警予、歐陽澤、羅章龍、李思安、張國基5位會友分別寫了5封信。其中有三封的主要內容都與湖南自治運動有關。在給向警予的信里,他說:“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環(huán)境一法?!痹诮o李思安的信中,他表示,必須“另造環(huán)境,長期的預備,精密的計劃。實力養(yǎng)成了,效果自然會見”。而在給羅章龍的信中,他提出“要造成一種有勢力的新空氣”,對“驅張”運動和“自治”運動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認為“這兩種運動都只是應付目前環(huán)境的一種權宜之計,決不是我們的根本主張,我們的主張遠在這些運動之外”。此時的他,終于在不斷進行自我剖析和揚棄中,拋棄了對社會改良道路的最后一點幻想,從此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認識到,新民學會要開始“從事于根本改造之計劃和組織,確立一個改造的基礎,如蔡和森所主張的共產黨”。
孟子曰:“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惫磐駚?,所有高尚的心之共同所系,從來都是關于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的責任和使命。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渺小,但許多心匯聚的力量卻無比強大。列寧曾說過:“在現代社會中,假如沒有‘十來個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十成百地產生出來的)、經過考驗、受到專門訓練和長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領袖,無論哪個階級都無法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從這個意義來說,新民學會,是一場尋找志同道合旅伴的旅行,是一場關于尋找“真同志”,攜手走上迎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之路的發(fā)現之旅。
毛澤東和蔡和森的友誼始于湖南一師求學時期。蔡和森與毛澤東有著共同求學目的,那就是“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到了極處”,要拯救國家和民族,就要讀書長本領,為救國救民而讀書。毛澤東16歲時,曾仿照日本西鄉(xiāng)隆盛的詩,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夾在父親的賬本里:“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睙o獨有偶,蔡和森也是16歲在永豐蔡廣樣辣醬店學徒期滿時,為改造社會,棄商求學,立志走上了讀書救國之路。毛澤東和蔡和森在學校里就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天下大事,切磋學問。蔡和森舉家搬到岳麓山下的劉家臺子后,這里就成了他們經常聚會的地方。
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此時,國內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并不充分,有人毫無所知,有人半信半疑,還有人視之為“洪水猛獸”。然而,毛澤東卻敏銳地認識到“俄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文明國”,從而開始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而蔡和森對于堅持十月革命道路的認識,較毛澤東來得更為鮮明。他曾對毛澤東說:“只計大體之功利,不計小己之利害。墨翟倡之,近來俄之列寧頗能行之,弟愿則而效之?!彪m然,此時他們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還并不充分,但“仿效列寧”的觀點的提出,成為了他們共同走上俄國十月革命道路的光輝起點。
為開展“大規(guī)模的自由研究”,1918年夏,在新民學會的發(fā)動下,赴法勤工儉學運動開始了。毛澤東提議先派蔡和森去北京聯系有關留學事宜。蔡和森抵京后,廣泛接觸了包括蔡元培在內的許多傳播新文化的著名人士,進一步堅定了走革命道路的信念。他致信毛澤東:“吾人之窮極目的,惟在沖決世界之層層網羅,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加倍放大列寧”之所為。認為,為“達到窮極目的計”,“駐京惟有潤兄最宜”。于是,幾次寫信促毛澤東赴京。毛澤東收到蔡和森的信后,立即決定赴京。蔡和森得知毛澤東赴京的消息,心感大安,給毛澤東復信說:“只要吾兄決來,來而能安,安而能久,弟則從前所慮種種,皆不成問題?!痹趪鴥戎赂嬉欢温渲螅?919年底,蔡和森率領一批新民學會會員及湖南青年啟程赴法,毛澤東則與另一部分會員在國內研究國情。從此,新民學會以蔡和森與毛澤東為首分成了國內、國外兩個部分。兩部分間,又通過書信往來成為了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在法國,蔡和森如饑似渴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我近對各種主義綜合審諦,覺社會主義真為改造世界對癥之方,中國也不能外此?!?920年7月,他在蒙達爾紀會議上提出了“階級戰(zhàn)爭——無產階級專政”的口號,與蕭子昇關于無政府主義的主張發(fā)生了嚴重分歧。會后,蔡和森、蕭子昇分別就這次會議上自己的觀點,致信在國內的毛澤東,毛澤東回信表示:“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學會方針,正與我平日的主張相合,并且我料到是與多數會友的主張相合的”。到底用什么方法達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目的呢?我于子昇的主張不表同意,“而于蔡和森的主張,表示深切的贊同”。由于毛澤東與蔡和森在建黨問題上的意見不謀而合,蔡和森后來又致信毛澤東,系統(tǒng)而深刻地論述了自己的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及組織原則。毛澤東回復道:“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同?!辈⒈硎尽拔ㄎ锸酚^是吾黨哲學的根據”,“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是唯一正確的主義。
后來,蔡和森在黨的二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央負責主編《向導》周報。這時,毛澤東在湖南發(fā)展黨團組織,開展工農運動。他們雖然一個在中央,一個在地方,但始終患難與共,肝膽相照,保持著深厚的同志友誼。1931年春,蔡和森被黨組織派往香港主持南方局的工作,不幸被叛徒出賣被捕,并被引渡到廣州,慘遭殺害。從此,毛澤東失去了一位“真同志”。后來,他在一次談話中十分悲痛地懷念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p>
同樣是在湖南一師求學時,毛澤東與蕭子昇曾是最親密與信賴的朋友。蕭子昇比毛澤東還小幾個月,但卻高毛澤東幾屆,畢業(yè)后在楚怡學校任教。毛澤東與他經常書信往來,討論有關讀書求學自省等話題,二人曾經相互倚重、砥礪前行,坦誠相見、不分彼此。1917年暑期更是一同進行了游學“壯舉”,歷時一個月,步行漫游長沙、寧鄉(xiāng)等五縣,行程900余里。新民學會成立時,蕭子昇作為重要發(fā)起人之一,因為學識淵博、能文善寫、能說會道,被推舉為總干事,毛澤東、陳書農任干事。在新民學會前期,蕭子昇作為民國初年湖南青年參加赴法勤工儉學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在全國性的勤工儉學運動中亦扮演了重要角色,于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
在毛澤東、蔡和森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后,曾經在少年時代作為激進分子的蕭子昇卻因為深受伯恩斯坦、考茨基修正主義思想的影響,逐漸脫離了革命。他堅持信仰無政府主義,主張中國應當走改良主義道路,因而與以蔡和森為首的大多數在法會員主張組織共產黨進行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想法發(fā)生分歧。1921年,蕭子昇回到長沙后,毛澤東曾極力說服蕭子昇信仰馬克思主義,可蕭子昇卻非常固執(zhí),認定的信念不會輕易改變。為此,他們進行了無數次討論和爭執(zhí),經常探討到深夜,也常常爭得面紅耳赤,但誰也不愿放棄自己的觀點,誰也說服不了誰。據蕭子昇后來回憶:“每次極度難過之后,我們都互相鼓勵并重新展開討論,但這只能引向更深的痛苦和失望。如此循環(huán),笑笑哭哭,哭哭笑笑,好像一個永不停止的螺旋。如此耐心和不厭其煩地努力說服對方,這完全出于我們之間的那份深厚友誼?!弊詈螅珴蓶|無奈地說:“你當你的紳士,我走我的獨木橋,以后各不相干!”從此,毛澤東和蕭子昇在政治上分道揚鑣。
毛澤東、蕭子昇政治選擇的分裂,標志著新民學會的公開分裂。此后,毛澤東等人開始全力以赴地進行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籌備工作,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而蕭子昇則先后擔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民報》總編輯、中法大學教授、國立北京大學委員兼農學院院長、華北大學校長及國民政府農礦部次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等職,1952年去南美烏拉圭,此后終生從事教育事業(yè)。
新民學會的旅行,開始于一群青年積極奮進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祖國前途命運深切憂慮的拳拳之心,而后又中止于他們在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下對信仰和道路的不同選擇。新民學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消亡了,但這次旅行的經歷卻為毛澤東等人后來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指揮中國革命前進提供了寶貴經驗。
有人說,新民學會的旅行,錘煉和升華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新民學會的經歷,使他們的信念于革命浪潮中愈發(fā)堅定;新民學會積累的經驗,使他們的行動在革命旅途中更顯無畏。而他們那歷經曲折而不畏艱險,屢受考驗而不變初衷的百折不撓精神,最終融入共產黨員的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之源,升華為中華民族的不斷向前奮進的信仰之基、力量之源。而正是這種初心和使命,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引領著中華民族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