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杰
培育官兵敢于擔當精神,不僅是黨和人民對軍隊的期望,也是當代革命軍人應有的政治品格。具體培育實踐中,要針對敢于擔當精神教育的特點規(guī)律,注重在觸動心靈、啟發(fā)自覺中引發(fā)共鳴,在解疑釋惑、析事明理中不斷強化,在主動作為、融合固化上持續(xù)用力,不斷打牢官兵敢于擔當的思想政治根基,進而轉化為高度的政治自覺。
官兵敢于擔當精神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定反映,決定著他們履職盡責的行為方式、價值追求和精神狀態(tài)。從其屬性上講,敢于擔當精神是人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建立的對敢于擔當思想和行為堅信不疑并貫徹實施的心理認同和思想表現,除去認知的成分,其特征更突出地表現為情感、意志等非認知的方面。從理論層面上講,敢于擔當精神總要建立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它必然是人在理性思維下的產物。敢于擔當精神的這一屬性特點和形成規(guī)律,為開展教育提供了針對性指向。
首先,教育應注重啟發(fā)而非直接灌輸。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講,“大腦不是一個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炬’”。敢于擔當精神教育的過程也是點燃思想和啟發(fā)自覺的過程。通過啟發(fā)思想,引導官兵深入自我拷問,弄清“我是誰”“我來干什么”“我的價值怎么體現”這些根本問題,才能激發(fā)他們對敢于擔當精神的自覺追求。
其次,邏輯闡釋應注重講透道理而非簡單引證。敢于擔當精神對于官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他們急需理清的困惑是“面對大是大非問題和急難險重任務等情況,我為什么要敢于擔當?我為什么要站出來?”對此,不能僅限于用國家責任、軍人使命等籠而統(tǒng)之的大觀念來教育官兵,要注重在發(fā)揚邏輯力量上下功夫。一方面應通過敢于擔當精神內涵析理講清理論,另一方面應把這種邏輯的展開同培育客體本身緊密相連,解釋和回答國家安全發(fā)展、作戰(zhàn)勝利與個人發(fā)展和家庭幸福息息相關的問題,這樣才抓住了教育的本質,才具有說服力。
最后,啟發(fā)既應注重超越性也應注重現實性。敢于擔當精神是激發(fā)官兵勇于負責和擔責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往往是高于和超越現實的。同時,敢于擔當精神又是他們成長進步必需的政治品格,包含著立身做事的基本道理,還必須適應現實情況。前者體現了超越性,后者體現了現實性。實施過程中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敢于擔當精神教育具有吸引力和親和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啟迪引導中,要注意將敢于擔當精神理論與部隊未來聯(lián)合作戰(zhàn)實際、官兵活的思想密切聯(lián)系起來,在現實中鑄造相應的理論“模型”,以通俗易懂方式表述表達,使他們在具體、形象、生動的典型事例中獲得心靈感染、感化,感受到啟發(fā)引領的力量,從而萌發(fā)敢于擔當的情感和意志,逐漸確立敢于擔當信念。
人的思想認知,就是以認知結構為核心的思想自組織活動,表現為以原有思想結構為基礎、以實踐為中介,對外來精神性信息的處理。新時代官兵大多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和軍政理論基礎,思想認知成熟,邏輯思維能力全面系統(tǒng),且具有明顯的獨立性,喜歡質疑、探索和爭辯。同時,與革命戰(zhàn)爭時期相比,現代軍營特別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開放性和社會思潮多元化,在官兵的思想認知上也打上了深刻的時代印記。表現在認知心理上更加自主,認知目的上更趨向功利,認知過程更加不穩(wěn)定。對此,強化敢于擔當精神政治認同應該把握好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尊重自主性,通過直面問題和深入辨析理清思想困惑。那些經過自己深入思考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會在個人思想和行動上引起深刻的變化,而且是相對理性、成熟和穩(wěn)固的變化。心理學家通過試驗證明,越是對反面觀點回避,受教育者反倒越容易被反面觀點影響。教育實踐中應該把官兵在認知和樹立敢于擔當精神中遇到的普遍、難點問題梳理出來,對諸如“不當出頭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少做才能少出錯”“栽花栽樹不栽刺”等錯誤認識作出客觀全面且正面的回答,既加強教育的引導力和批判力,也注重在理解、碰撞、吸納中達成認同。他們真實的自我袒露和交流,才是他們對教育者真正的信任,從而才能幫助他們在深入分析理解中形成自己敢于擔當的意識和覺悟。
二是正視實用性,通過科學審定、正確引導匡正思想方向。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官兵易受實用主義觀念影響,人生目標容易指向事業(yè)發(fā)展、社會地位、工資待遇和家庭利益。抓敢于擔當精神教育要正確看待這一客觀存在,注重把部隊需要和個人需要有機統(tǒng)一起來。在客觀分析部隊需要、個人需求和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校正其利益觀念和價值追求,引導官兵不斷將個人進步與單位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立足在部隊建設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調控不穩(wěn)定性,通過正反對比加深認識、固化意識。有對比才能有品鑒。教育是一個漸進的認識過程,只有不斷通過對比才能逐步深化認識,矯正錯誤的認知,提升思想認知的穩(wěn)定性。比如,看官兵敢于擔當精神是否提升,一是縱向和自己比,看他們是否能夠解決之前想解決而一直沒有解決的推諉扯皮、不敢擔當問題;二是橫向和別人比,看他們是否朝著更高的擔當境界前進。只有在這種對比中了解思想認識的變化和發(fā)展,分析和尋找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只有在這種對比中認識和鑒別教育效果,敢于擔當精神教育才能變說教為說理,才能把理說清、說透,說得有力量。
敢于擔當精神教育作為官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與理想信念等教育一樣的相對獨立的運動過程,其過程特點主要體現為“三性”:社會性,受我軍歷史使命和當前環(huán)境的制約;實踐性,只有經過動態(tài)的、豐富的作戰(zhàn)和訓練實踐活動,敢于擔當精神教育過程才能完成;漸進性,敢于擔當精神非一朝一夕就能確立起來,而要在學習實踐中逐漸強化鞏固。據此,應堅持三個原則:
一是能動性原則。當前軍隊體制編制調整基本完成,一些官兵面臨重新選擇,思想不穩(wěn),值勤訓練中難免患得患失、推三阻四,缺乏敢于擔當精神,影響部隊戰(zhàn)斗力生成。教育者必須具備主動作為的思想,積極應對環(huán)境變化,克服過去重物輕人、重群體輕個人的片面思想,充分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軍隊、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促進每名官兵敢于擔當意識的覺醒和品質力量的增強。
二是實踐性原則?!爸迸c“行”是敢于擔當精神教育必經的兩個過程,只有做到認知與實踐相統(tǒng)一,敢于擔當精神教育作為一個完整的教育活動過程才算最終完結,筑牢官兵敢于擔當精神的過程才能在“內外兼修”中得以實現。因此,一方面要引導官兵提高信念認知、升華信念情感;一方面要使教育功能向砥礪官兵信念意志拓展,向引導其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外化”延伸。比如,利用紅色資源進行教育時,就要讓官兵置身于革命前輩浴血奮戰(zhàn)的情境之中,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追憶歷史,在紅色景點、英烈事跡、歷史原物中感悟革命精神,這有利于敢于擔當精神的確立和強化。
三是持續(xù)性原則。敢于擔當精神教育不是物質傳遞,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一個連續(xù)甚至反復強化的過程。敢于擔當精神形成需要經歷認知、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等幾個階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方能最終在官兵的內心世界里確立起相應的價值判斷和意志信念,并在未來作戰(zhàn)中自覺把這一信念追求付諸行動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敢于擔當精神形成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著官兵內心世界的矛盾沖突和外部因素的強烈干擾,而且敢于擔當信念每次進階都意味著政治品格修為的一次跨越,其中飽含著思想境界躍升的不易和艱辛。為此,要把官兵敢于擔當精神教育作為經常性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融于部隊教育整體設計當中,從而使敢于擔當精神教育層層遞進、前后連接,以確保敢于擔當精神在官兵成長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