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端 蔡萍 陳亞曼
【摘要】 目的:探討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在改善患者術前恐懼和術中應激狀態(tài)中的應用。方法:將2016年1月-2017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擇期行手術治療的124例患者納入本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觀察組實施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干預,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jié)果:觀察組入手術室后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10 min后SBP、DBP、HR水平顯著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手術10 min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10 min后COR、NE、ACTH、D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10 min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正性暗示語言在改善患者術前恐懼和術中應激狀態(tài)中的應用效果明顯,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 恐懼; 應激狀態(tài);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6.05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26-0-02
調(diào)查研究顯示,外科手術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前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主要以語音發(fā)顫、心率加快為主要表現(xiàn),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1]。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語言干預,引導患者以平常心態(tài)面對手術,對提高手術成功率和保證手術效果有重要意義[2]。筆者所在醫(yī)院在該方面積累了較多經(jīng)驗,在臨床上開展了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有效改善了患者術前恐懼和術中應激狀態(tài),現(xiàn)將其臨床優(yōu)勢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7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擇期行手術治療的124例患者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初次接受手術;手術方式為腰硬聯(lián)合麻醉手術;手術預期持續(xù)時間一致;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上。排除標準:聽力下降者;理解能力障礙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情況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觀察組男34例,女28例,年齡28~61歲,平均(46.27±5.98)歲;對照組男35例,女27例,年齡29~61歲,平均(47.22±6.2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構(gòu)成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手術室護士和麻醉醫(yī)生常規(guī)術前訪視。手術前30 min,常規(guī)肌肉注射魯米那鈉0.1 g。進入手術室5 min后,巡回護士對患者進行語言安撫。
觀察組實施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干預:手術室護士和麻醉醫(yī)生術前訪視時和麻醉前10 min分別進行1次正性語言暗示。暗示語言包括,巡回護士問:這例手術好做嗎?預計需要多久?主刀醫(yī)師答:患者診斷明確,疾病典型,這樣的手術我們做的多了,已經(jīng)很熟練了,需要90 min左右就可以了。手術前30 min,常規(guī)肌肉注射魯米那鈉0.1 g。進入手術室5 min后,巡回護士對患者再次進行語言安撫和正性語言暗示。暗示語言包括,巡回護士問:手術進展如何?還需要多久?患者狀態(tài)如何?主刀醫(yī)師答:手術進展順利,患者狀態(tài)良好,按照目前進展快要完成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恐懼程度及干預前和手術10 min后心率(HR)、血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血清應激指標[皮質(zhì)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多巴胺(DA)]變化情況。
術前恐懼程度評估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由患者在0~10分標尺上描點,0分為無恐懼,10分為極度恐懼、無法接受手術[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均使用SPSS 18.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術前VAS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在病房時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入手術室后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SBP、DBP、HR變化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前SBP、DBP、HR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10 min后SBP、DBP、HR水平分別為(120.11±8.67)mm Hg、(77.02±3.61)mm Hg、(79.25±7.64)次/min,顯著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手術10 min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應激相關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前COR、NE、ACTH、DA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10 min后COR、NE、ACTH、DA水平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10 min后COR、NE、ACTH、D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10 min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手術室人文關懷的應用能夠減少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的緊張、恐懼心理,使得患者得到一定的尊重[4]?;颊咴诮邮苁中g前,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通過手術室正性暗示性語言,可以改善患者的恐懼心理和術中應激狀態(tài)[5-6]。正性暗示性語言要有針對性,而且要含蓄的將暗室目的告知患者,讓患者覺得是積極的、向上的,心理方面得到安慰,也能夠更好的配合手術實施[7-8]。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入手術室后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患者在手術前均有一定的恐懼心理,但觀察組相對較好,恐懼程度較低。醫(yī)護人員通過互相之間的溝通,達到讓患者聽到的目的,有效的安撫了患者的情緒[9]。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手術10 min后SBP、DBP、HR水平顯著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手術10 min后,表明通過正性暗示性語言的使用,讓患者能夠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血壓和心率,對于手術的順利實施十分重要。
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等待手術這一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關懷和溝通,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多和患者交流,減少患者的應激狀態(tài)[10]。傳統(tǒng)的安撫性語言,難以被患者完全接受,患者依然存在高的術中應激反應[11]。通過正性暗示性語言,患者獲得了較好的術前信息,對手術的順利實施增加了信心,減少了應激反應的發(fā)生[12]。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手術10 min后COR、NE、ACTH、D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10 min后,可見患者血清相關應激指標控制較好,均比對照組低,可見正性暗示性語言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
總之,正性暗示語言在改善患者術前恐懼和術中應激狀態(tài)中的應用效果明顯,患者SBP、DBP、HR均低于手術前,術前恐懼程度評分較低,血清應激相關指標控制較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梁改紅.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及細節(jié)護理對患者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13):218-219.
[2]陳亞芳,徐芳,邵愛娣,等.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及細節(jié)護理對患者的影響[J].北京醫(yī)學,2017,39(1):107-108.
[3] Nair A V,Shamsuddin K,John P S,et al.Correlation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foot and ankle (VAS-FA) to AOFAS score in malleolar fractures using Indian language questionnare[J].Foot Ankle Surg,2015,21(2):125-131.
[4]沙桂鳳.外科手術患者術前行正性暗示護理對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3):145-146.
[5]劉海芳.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及細節(jié)護理對患者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6,22(5):102-103.
[6]劉玲,張安美,李景紅,等.手術室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模式臨床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12):99-102.
[7]錢莉.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及細節(jié)護理對患者的影響[J].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14,46(10): 1252-1254.
[8]張建.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及細節(jié)護理對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2):87-88.
[9]糜麗梅,吳姍,張毓?jié)崳?醫(yī)護一體化正性暗示在手術室的應用效果評價[J].華西醫(yī)學,2014,29(1):106-109.
[10]許斌,侯琳,宋玲,等.手術室醫(yī)護合作實施“正性暗示語言”對患者術前恐懼及術中心率血壓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20(8):5-8.
[11]翁云平,楊少華,張瑜敏,等.正性暗示語言對手術患者的影響[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2,34(6):148-149.
[12]韋雪臘,覃映蘭.正性暗示性配合細節(jié)護理在減少患者術中應激反應及術后疼痛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30):146-147.
(收稿日期: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