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桐
四月里的一個周末,春日遲遲,惠風和暢。
禁不住爸爸媽媽的再三“蠱惑”,暫時擱下了平日里難以釋手的書本,走出家門,與他們一道來了一趟“紅色之旅”——重走當年新四軍曾經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
一
我們的第一站,是盱眙的黃花塘。
在那個微陰的人間四月天,漫步在黃花塘烈士紀念館,我的整個身心都被那種崇高、莊嚴的氛圍和一種難以言狀的情愫包裹著。這種情愫將我從現(xiàn)實的舒適與溫馨中緩緩切換到了歷史的肅然與凝重里……
黃花塘是位于江蘇淮安西南的盱眙境內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1943年1月10日,剛剛重建的新四軍軍部由鹽城輾轉遷移于此。新四軍中多少杰出的英豪曾在這里戰(zhàn)斗過,生活過。
隨著講解員的引導,我們在紀念館展廳徐徐前行。紀念館的墻壁上,懸掛著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這些照片有前方戰(zhàn)場抗日將士浴血奮戰(zhàn)的壯烈場景,也有后方百姓努力生產支援前線的感人畫面。在英烈們的事跡介紹中,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仿佛依然帶著它們主人的體溫,潤濕了我的雙眼,烙入了我的腦際。
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都會讓我駐足流連。活在這些照片和文字中的人們,與和平時期的我們有著一樣寶貴的生命,卻有著不一樣的情懷。這一個個生命,也曾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戰(zhàn)斗過,愛過,恨過……我們所擁有的情感,他們一樣不會缺少。只是,因為時勢的巨大差異,他們比我們多了一種更為壯烈的情懷,這種情懷決定了他們可以隨時為自己的事業(yè)和信仰奉獻出熱血甚至生命。
這是曾經來過這個世界又為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殊死奮斗過的生命。今天,我們會用“英烈”這個統(tǒng)一的名字來稱呼他們,但是他們活著的時候,不重復,不雷同,他們只是他們自己,但他們又有著那個時代共同的特質——他們的血液總是在沸騰著、澎拜著、激越著,他們用自己的血肉為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筑起了一座新的長城。
我們瞻仰了粟裕指揮的蘇中七戰(zhàn)七捷的激烈戰(zhàn)斗場景的圖片,又饒有興致地觀賞了蘇北文化村的村民以及魯迅藝術學院師生們聯(lián)袂表演的文藝節(jié)目的照片。那種戰(zhàn)斗時的剛毅勇猛和表演時的浪漫溫情可以在同一支隊伍、甚至同一位戰(zhàn)士身上顯現(xiàn),讓人無法想象。
曾經的新四軍軍部,周邊綠樹環(huán)繞,桃花似錦,頗有幾分田園風光的優(yōu)美和恬靜。但是我們深深知道,今天看來這詩情畫意的地方,當年更多的是血與火的交織。
離開黃花塘的時候,我們被路邊的一叢叢不知名的野花吸引。有參觀者特地過去拍照留念——在這無名的芬芳里,一定滲透著抗戰(zhàn)將士們生命和靈魂的芬芳。
二
四月的江南,驀然下起了星星點點的小雨,這是最相宜的。“沙家浜”就用它濕潤而柔媚的江南的味道,迎接著我們——這就是陽澄湖,我們“紅色之旅”的第二站。
陽澄湖邊,有一座棧橋;棧橋的前面,是許多林木。撲面而來的大片大片的乳白色的槐樹花,將我們擁進了一片芬芳的世界。
阿慶嫂和郭建光,刁得一和胡傳魁——發(fā)源于此且流傳至今的“沙家浜”的故事,有著水鄉(xiāng)的浪漫與傳奇、智慧與溫暖。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當地人張口就來的唱詞。
這里沒有慘烈的故事,卻也有著驚心動魄的斗爭。蘆花蕩里的水鄉(xiāng)人,跟多的是用水一般的智慧與敵偽周旋。
湖邊碧森森的葦草,湖面清粼粼的水波,構成了浩淼無邊的水鄉(xiāng)迷宮。這里的漁民,依然愛著藍印花布的衣裙,就像當年阿慶嫂的裝扮,那種樸素雅潔的裝扮里蘊含著水鄉(xiāng)人對當年的抗日軍民的景仰和懷念。
這里的人像水鄉(xiāng)的槐花,潔白,芬芳;他們的故事與精神,也像那槐花的香氣,淡雅而悠長,一路撒播而來,滲透進每一位路過者的心房……
三
旅游大巴駛入安徽境內。這是送我們去這次“紅色之旅”的最后一站——皖南。
路邊,隨處可見枝葉繁茂花開肆意的白色野薔薇;山邊,隨風招搖花枝招展地迎接著我們的是淡紫色的楝樹花。在淡幽的清香中,我們就來到了皖南事變紀念館。
青黛的山色,映襯著巍峨的紀念碑。
這里是曾經的新四軍軍部的所在地。新四軍在這里慘遭國民黨軍隊的血洗,然后且戰(zhàn)且退,轉移到了蘇北鹽城重建軍部。在外敵當前、國難當頭的時刻,我們卻遭到了同為中國人的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和屠殺,這是最讓人覺得痛心的地方。
正如周恩來詩中所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好在這些慘烈的往事,都已成為歷史的一頁。祖國大好河山重又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烈士們的鮮血滲進了皖南山區(qū)紅色的土壤。這片土地上,如今春風和煦,花開正旺,萬紫千紅,清香氤氳——就像英烈們的精神,一直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縈繞。
這個微雨的四月,我們一路探訪的,不就是這樣一種永不止息的流動的芬芳么?
它浸潤在空氣里,烙印在歷史里,流動在和平年代每一個人的生命里。
它滋養(yǎng)著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靈魂永帶著一種淳樸與剛毅。
這香氣,會長存在浩蕩的歲月的長河里,在歷史的縱深里,在家國的情懷里……
【點評】
這是一篇游記。作者借游歷三處新四軍根據地的“紅色之旅”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生命、對民族精神的深深的思考。文章選材和表達詳略有致,文筆精煉優(yōu)美,敘述、描寫和議論、抒情相互交融。作者以“芬芳”一詞貫穿全文,這是自然界花卉的“芬芳”,亦是英烈們英雄事跡的“芬芳”,更是民族精神的“芬芳”!
(王淦生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