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一起,就進(jìn)入了俗稱的寒冬臘月。農(nóng)歷十二月為何稱為“臘月”呢?
“臘月”兩字由來已久。
古代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個紀(jì)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zāi)迎祥。
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讹L(fēng)俗通》記道:“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也,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替,狎獵大祭以報功也?!?/p>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fēng)俗起源于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下令制定歷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進(jìn)入臘月,過年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臘月有什么講究?
明代時,于“臘八”之前數(shù)日,就將紅棗捶破泡湯,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臘八粥”。初七夜開始制作,天亮?xí)r粥就熟了,供先祖饋友不得過午。漢族民間互送臘八粥的同時,還送“激白菜”。這是剛?cè)攵瑫r腌制的。各家于這天腌制“臘八蒜”,剝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餃子時食用,醋香蒜碧,別具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