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嘉
《爸爸哪兒也不去》連續(xù)加印了三次,并且入選了2018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農(nóng)家書屋推薦書目。
《奶奶家》簡直就是《爸爸哪兒也不去》的青春版,對家庭教育中的愛和成長,有更深更細膩的體驗感。
記憶中的“人間煙火味”,是從紅墻青瓦老房子的煙囪里,氤氳出的蒸氣。那熱騰騰的蒸氣里有著飯菜的清香、家人的等待,更有著一代代中國人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傳承和延續(xù)。
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里行走久了,最想念的還是家里的味道。我已過而立之年,卻常常有一種懷舊感,琢磨著有機會要把小時候的記憶記錄下來,寫一本充滿人間煙火味的書,讓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重溫那封存已久卻始終溫暖人心的記憶。
2017年的春夏交接之時,是我在海燕出版社做編輯的第五個年頭。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這個毫無做書經(jīng)驗的編輯得到了我編輯生涯中的第一部書稿——《爸爸哪兒也不去》。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當時我心里還暗想,做書有什么難的?可就是這本書真的把我折磨得夠嗆。
作者劉肖老師(筆名:石榴樹)是一位資深的編輯和記者,第一次見面,我內(nèi)心還頗有點兒忐忑:“劉老師,這是我第一次做書?!眲⑿だ蠋焻s面不改色,淡定回應:“誰都有第一次,我相信你可以的。”雖然我是帶著鼓勵和期望在努力,但一本書的完成確實需要很多細致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我很慶幸,自己做圖書編輯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從《爸爸哪兒也不去》開始的。在編輯加工時,第一次了解到審稿的流程和每個流程里的側(cè)重點;在調(diào)整版式時,第一知道了書稿的版芯和版權(quán)字數(shù)怎么計算;在校驗成稿時,第一次知道了怎么核對書稿;在填委印單時,第一次知道了印張怎么核算……
其實,書稿一開始啟動出版流程,我就發(fā)現(xiàn)了事情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簡單。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動腦琢磨,琢磨不透的就一遍遍跑各部門去問。從總編室問到制作部,從制作部問到出版科,從出版科問到印刷廠,幾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學習編輯新技能。然而這中間也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對流程不夠熟悉或溝通不暢,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小差錯,也因此受過責難、返過工。
2017年的夏天,《爸爸哪兒也不去》終于面世了。我拿著樣書,再讀,已是另一番感悟了。靜下心來,我發(fā)現(xiàn)劉肖老師筆下的父女情深、父親的陪伴,不正是我們傳統(tǒng)中國式育兒教育要改變的方向嗎?
《爸爸哪兒也不去》連續(xù)加印了三次,并且入選了2018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農(nóng)家書屋推薦書目。沒想到,這本書出版之后如此受讀者歡迎,我也為這本書能給那么多人帶來影響而倍感自豪。
就這樣,第一次做書圓滿收官,可我卻意猶未盡,這種成就感和拔節(jié)式的成長,讓人上癮。
2018年9月的一天,機會再一次眷顧了我。劉肖老師的女兒劉曉寒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奶奶家》。《奶奶家》簡直就是《爸爸哪兒也不去》的青春版,對家庭教育中的愛和成長,有更深更細膩的體驗感。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陪伴,對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這種陪伴真的有那么重要嗎?這一切,在劉曉寒的《奶奶家》里都能找到答案。
劉曉寒年齡不大,但她是一個內(nèi)心大氣又獨立的孩子,我讀《奶奶家》時常常想,只有始終用愛去喂養(yǎng)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這種性格的孩子。我了解到劉曉寒在寫《奶奶家》時正值高二,學業(yè)相當緊張,她卻始終堅持以每周一篇的節(jié)奏,整整寫了一年。
《奶奶家》內(nèi)文圖
一開始,我只是簡單地認為《奶奶家》也是一本講述親子關(guān)系的書。但當我讀完第一章《皇城根下》后,才發(fā)現(xiàn)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描寫家庭成員之間故事的書,這是一本三世同堂充滿人間煙火味的書,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家的味道。
我花了兩天時間,放下手上所有事情,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稿,20余萬字,200多幅圖。在劉曉寒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家庭。讀到《紫荊山公園:存有我小時候的樣子》,腦海里全是我美好的童年,在家門口的公園里,媽媽陪著我騎單車,我固執(zhí)地要拆掉單車的兩支保護輪,最后摔破了嘴唇;讀到《原來你為我做了那么多》,我禁不住兩眼一熱,當年高考沖刺,媽媽每天下班都趕著去校門口為我送飯,當時還覺得挺煩,如今才看清那是濃得化不開的愛。
每一位生活在北方城市的年輕人,恐怕都有和劉曉寒相似的童年經(jīng)歷、相仿的成長環(huán)境,在《奶奶家》里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記憶中的“奶奶家”。這種早年的成長經(jīng)歷最終內(nèi)化為我們的性格,并沉淀為我們生命的底色。無論未來我們身處何處,心里有愛,行走不慌,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底氣。
當時《奶奶家》的封面設(shè)計有好幾套方案,但劉曉寒有自己的想法,她拍了一張寫實的奶奶家樓房,返璞歸真,煙火味十足,被大家一致通過。負責整體設(shè)計的是河南教育報刊社的資深美編余俠老師,她對全書的章節(jié)頁設(shè)計別出心裁,最有意思的要數(shù)《奶奶家》的封底,是有點兒萌、有點兒頑皮的劉曉寒卡通形象。其實這個卡通形象來源于一張生活照片,這張照片的主題就是“你眼中的風景,我眼中的你”,是劉曉寒和父親的合影。這種設(shè)計也是對《爸爸哪兒也不去》的一種感情延續(xù)。
200多張攝影照片的位置擺放和版式設(shè)計是一項大工程,哪一頁需要出血,哪一頁需要通版,都需要編輯和作者的多次探討和調(diào)整。在《爺爺奶奶》這一章,年代久遠的老照片居多,為了突出老照片的特點,還要重新調(diào)整底色。一遍黃色,不滿意;一遍綠色,不好看;一遍灰色,不夠亮,就這樣一遍一遍刷下去……整體設(shè)計確定好后,每一次的版式細節(jié)調(diào)整都要去制版公司現(xiàn)場盯屏,一盯就是四五個小時。
到了選紙階段,內(nèi)文的用紙很有講究,由于圖片量大,必須選用顏色柔和度、細膩度都足夠的紙張才行。其實紙張的選用,我們從選題會開始就一直在研討,想既能保證圖書效果,又能控制成本,光紙樣都選了好幾次。
《奶奶家》終于要下廠印刷了,這天責編、美編、設(shè)計人員都趕到了,就連劉肖老師也來了。每一個章節(jié)的顏色和內(nèi)文底色的對照,封面顏色的調(diào)整,工藝制作的最后核定,事無巨細,一一核定,我們都在為《奶奶家》的最終面世做最后的努力。
在看封面樣時,劉肖老師讓印刷師傅用確定好的封面打了一張完整并且覆膜的封面樣板,他說回家要裱起來做個紀念,這是劉曉寒18歲的成人禮!是啊,這又何嘗不是見證我在編輯之路上成長的一份大禮。
一本書就是一段成長。編輯不僅僅是為別人做嫁衣,每一件嫁衣也會成全你的手藝。入職以來,我第一次深深感悟到:藝無止境,不論你在職業(yè)生涯的哪個階段,都需要不斷努力成長。匠心永在,學藝不止!
謹以此文,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