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朕
一
南帆先生在一篇小文中慨嘆當下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改造所造成的奇詭影響:“人類社會能不能顯現(xiàn)更多的仁慈、更多的慷慨、更多的情義與互助?我時常覺得,機器人正在某一個地方目光閃爍地盯住我們,觀察這個群體如何相待,繼而續(xù)寫人類開啟的歷史故事?!盵1]誠然,人工智能的興起確是近年的熱議話題,智能“生物”的崛起,甚至讓人驚嘆世界正日益進入一個“后人類”的時代。人工智能不僅在物質(zhì)實踐層面大大刷新了人類的看法,也在觀念層面磨淬了人類的自我意識。
近年來,美國公布了一份未來30年的新興科技發(fā)展報告《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這份報告是過去五年內(nèi)美國政府組織相關(guān)機構(gòu)整合當下時興的科技研究調(diào)查報告而成。其中可供對比分析的科技共有700多項,報告最終卻只選擇了20項最有前景的成果,其中第二項就是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tǒng)。報告預(yù)測到2045年,機器人將在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其不僅負責日常生活的一些瑣事,如照管老人、整理家務(wù)等,同時也會在戰(zhàn)爭前沿發(fā)揮作用。機器人從馳騁疆場的錚錚戰(zhàn)士,到后方每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保姆,幾乎無所不能,而且其速度、精確度與靈敏度將遠遠超過人類。
姑且不論這項預(yù)測是否過于樂觀,一個始終都繞不開的問題是:人類要“解放”自己到什么時候?當我們先前所憎惡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日益成為現(xiàn)實時,會不會人類的思想、情感也可以讓機器人代勞?然而,這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
可以說,機器人的出現(xiàn)又一次改寫了人如何界定自身、認識自我的問題,再一次迫使人類進行追問,人到底為何物?“機器”和“人”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詞語,竟然可以如此協(xié)和地拼接在一起而為人類所廣泛接受,這不得不說是一大奇觀。倘若機器尚可稱為“人”,那么什么不能稱為“人”呢?人到底為何物?這一問題在中西文明源頭都是一個關(guān)鍵問題。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模仿禽獸,做禽獸的小學生的。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歌唱?!盵2]其后的亞里士多德也重審了摹仿的意義,認為這恰是人與獸的區(qū)別,他在《詩學》中說:“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摹仿得來的?!盵3]兩位古希臘哲人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特別強調(diào)動物給人的有益啟示,然而在表述中也暗含著一種區(qū)分:人與獸是相互對立區(qū)別的。與之相較,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則更多從倫理層面論述人與獸的關(guān)系。《孟子·離婁下》:“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章句上》:“嫂溺不援,是豺狼也。”《荀子·榮辱》:“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人與禽獸的區(qū)別就在于倫常之別,人類身上祛除了禽獸身上的種種野蠻習性,因此更為文雅。
由此即可看出,人獸之別早已是中西哲人的共同思考點。人類在意識層面會自覺將自身與獸類嚴格區(qū)分開來,借由獸作為對立面來審視、觀照自我。作為異己的“他者”,獸對人類而言起到了鏡鑒的作用。
然而,在當今時代,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fā)展,人類為了認知自我而設(shè)立的“他者”似乎正從習以為見的“獸”轉(zhuǎn)向另一奇異的智能“生物”——機器人。形形色色的機器人已在人類社會中發(fā)揮功用,科幻(文學、電影)中的機器人亦不過是現(xiàn)實的冰山一角。機器人不僅可視為人類的發(fā)明物,也可視為人類為認識自我而創(chuàng)造的“他者”。人與獸的糾葛關(guān)聯(lián)自達爾文的進化論后基本廓清,人與獸的異同早已為人知曉,而且區(qū)別開人與獸也早已是不自覺的舉動。然而人與機器人的復(fù)雜糾葛似乎才開始不久,至多不過兩個世紀的事情。在這眾多思考者中,科學家無疑特出,然而眾多科幻作家也不落后于人,阿西莫夫即是佼佼者。
二
青年時期的阿西莫夫讀了大量的科幻小說,他將這些閱讀過的小說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威脅人類之機器人”,另一類是“引人同情之機器人”。對于前者,這類科幻中的機器人故事千篇一律,阿西莫夫自稱久讀乏味 ,不予置評;對于后者,則興味盎然,在這類機器人形象的刺激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機器人故事《小機》。阿西莫夫?qū)@樣單純的兩分也不甚滿意,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他也漸漸發(fā)現(xiàn)第三類機器人的存在:他們既不威脅人類,也不引人同情,只是純粹作為器具而存在,由工程師設(shè)計制造,目的則在于完成某種工作。他稱這類機器人為“工業(yè)機器人”。顯然,它與工廠里的機械無異。這類機器人一度成為阿西莫夫書寫的重點。
阿西莫夫?qū)η叭丝苹眯≌f中機器人形象的概括分類其實也預(yù)示著自身機器人小說的類別。阿西莫夫在編輯自己的機器人系列小說集時,沒有采用編年史的方式,而是按照故事類型將機器人小說分成一組組的專題。如非人形的機器人、不動的機器人、金屬機器人以及人形機器人等。
圖1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
非人形機器人,如《孩子最好的朋友》。通過標題讀者即可猜度幾分:作為玩伴,機器人已經(jīng)融入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小說寫一只機犬與一個名為吉米的小孩建立“友誼”,最終分離的故事。吉米出生于月球,從未到達過地球,除了父母以外幾乎沒有親自接觸過任何地球上有生命的物體。在月球上出生長大的吉米,日常只有機犬陪著玩耍。機犬是玩伴,又是保姆。機犬種種特異功能——擁有四條腿,鋼鐵肌腱;在太空中行走跳躍無須太空衣,來去自如,矯健靈活;自身擁有雷達定位,時刻都能知曉自己的位置和吉米的位置;遇到危險狀況時,自身會迅速發(fā)出無線電警報等待救援——足以護吉米周全。但后來吉米的爸爸安德森先生告訴吉米機犬只是機器仿制品,要用一只真正的蘇格蘭犬來替代這只機犬。
這給吉米帶來了極大的刺激。吉米無法割舍機犬,因為長久以來的相處中,吉米對機犬有了深厚的感情,故而不忍機犬離開。在他看來,機犬與即將到來的蘇格蘭犬本沒有什么區(qū)別,況且機犬對自己也非常貼心。安德森先生做了詳盡的解釋,但結(jié)尾處吉米不經(jīng)意地反問頗具意味,“可是它們怎么表現(xiàn)又有什么差別?我的感受算不算數(shù)呢?我愛機犬,這才重要”。
不動的機器人,如《觀點》。工程師父親想要找出巨型電腦“萬用自動機”的錯誤,但長久不可得。一日在與孩子的交談中,孩子告訴父親應(yīng)該給予“萬用自動機”以適當休息。小孩從父親口中得知“萬用自動機”終日運轉(zhuǎn),不曾停歇,他以小孩的心靈來推測機器的“心靈”,每日應(yīng)給機器一定的休息、空閑時間,使其放松,得些許自由,隨其自是,如此方可有效準確工作?!墩鎼邸穼懝こ處熑绾卫谩叭f用自動機”將自身資料與異性資料進行比對,進而尋找“真愛”。這類故事以電腦為主角,他們的超常能力在工程師的指揮安排下得以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金屬機器人,如《小機》。葛洛莉雅與機器人小機是很好的朋友,自幼的玩伴。兩人親密無間,形影不離。葛洛莉雅終日沉迷于與小機的交往中,不與附近鄰居的其他小孩玩耍,這引起了母親的擔憂。葛洛莉雅的母親始終不放心將女兒托付給一個機器照看,因為她無法確定機器不會傷害女兒。葛洛莉雅的父親則極力為機器人的安全性辯護,兩人起了很大的沖突。最終在鄰居等人的壓力下,夫婦倆悄悄送走了小機,給女兒買了一條真正的小狗,但這不能俘獲女兒的心。葛洛莉雅在小機離開后悶悶不樂,郁郁寡歡。為了讓葛洛莉雅迅速從失去小機的悲傷中走出,葛洛莉雅的父母安排了一趟旅行。在參觀一個博物館的過程中,葛洛莉雅深陷危險境地,一輛巨大笨重的牽引機向她急急馳來。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小機迅速反應(yīng),出手救了葛洛莉雅。兩人相逢,歡喜無限,小機用手臂“溫柔地、憐愛地摟著小女孩,雙眼則冒出深深的、深深的紅光”。
人形機器人,如《讓我們同在一起》,講述美蘇冷戰(zhàn)時期機器人間諜以及機器人入侵者的故事。人形機器人外表與人類無異,行為舉止也極其相似,難以分辨,在冷戰(zhàn)中其殺傷力可見一斑。這四類機器人合并歸總,也即阿西莫夫所說的“引人同情之機器人”與“威脅人類之機器人”。在此,不得不提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1942年發(fā)表的《轉(zhuǎn)圈圈》中,阿西莫夫首度提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這一法則甚至成為日后科學家頻頻征引的對象: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4]
這三大法則深植于機器人的正子腦中,彼此互相制衡協(xié)調(diào),維系著機器人的一般行動??墒潜M管阿西莫夫制定了這一法則,但其小說中也不盡然按著規(guī)則行事。這一法則并未限制阿西莫夫?qū)C器人的“惡意” 渲染。事實上,機器人作為人類的“假想敵”仍然存在,也自有其猙獰面目。引人同情與給人威脅的機器人并行不悖地出現(xiàn)在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中。
三
可以想見,人與機器人越來越難以區(qū)別,二者間的界限將日漸消弭。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群異己的物體,賦予它們種種技能,幫助人類解決一些重大難題,以機器的方式拓展人類自身尚且無法完成的事項。與此同時,人類也正在極力設(shè)法使得機器變得更具“人情”。在儲存、計算、識別、運輸?shù)阮I(lǐng)域機器人已遙遙領(lǐng)先,但其畢竟只是一個物質(zhì)實體,受制于一定的物理要素,無法擁有真正的生物學上的生命形態(tài),也缺乏人類自身的情感屬性。目前科學家正在將人類的情感功能賦予機器,使它們能說、能笑、能哭,可以明白歡樂、悲傷、煩悶等情感形式,盡量使其與人類相同。這就使得機器人不僅在物質(zhì)上要大大為人類減負,也企圖在心理、精神層面為人類減負。機器人所表現(xiàn)的種種情感不禁讓人想起孟子講述的一則故事。《孟子·梁惠王上》說:
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對曰:“將以釁鐘?!?/p>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p>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
曰:“何廢也?以羊易之?!?/p>
齊宣王不忍牛的“觳觫”,陡然間生了惻隱憐愛之心,故而不忍心殺牛釁鐘,轉(zhuǎn)而以羊代替。用羊代替并非是說齊宣王先前的惻隱之心乃是偽飾,而是因為不會見到羊的“觳觫”,才用羊替牛,與“君子遠庖廚”是同一邏輯。人對容貌全然不似人類的動物尚且會生發(fā)如此溫情,更不用說容貌舉止酷肖人類自身的機器人了。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小說即展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人類對機器人產(chǎn)生了情感怎么辦?或者說機器人有了情感怎么辦?阿西莫夫創(chuàng)造的系列機器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折射出了問題的一個面影。與人類,尤其是孩子之間的情感問題,像《孩子最好的朋友》《小機》這些篇目,機器保姆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給孩子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但是這使得孩子過分依賴機器,甚至不愿與鄰居同伴,現(xiàn)實中真正的孩子交流,這無疑對孩子日后的個性發(fā)展不利。孩子與機器保姆已經(jīng)結(jié)下深厚情誼,一旦強行分開,也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創(chuàng)傷。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機器保姆似乎也具有人的情感,也懂得人的悲歡喜怒,自身也能表示出喜怒哀樂,這種情感的獲取無疑大大增加了機器人的魅力。事實上,人與機器人的情感問題曾經(jīng)是困擾阿西莫夫的首要問題,一度成為創(chuàng)作上的障礙。他曾想寫一位女性愛上與人類面貌一樣的機器人,但無力處理這一情感,也害怕描述這一場景,故而只好作罷。[5]
圖2 《阿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
再就是人類的壓迫虐待問題。如《莎莉》所揭示的,一旦人類自身對待機器人有過分的虐待行為,機器人自身也會進行反抗。人類加諸機器上的蠻力,它們竟能感受到痛楚、傷害,反抗的舉措也進而說明機器自我意識的獲得,這對人類自身來說無疑是一大威脅。當然以人道觀點來看,人類在創(chuàng)造機器人時,既然將其視為“人”看待,自然壓迫、剝削也是人類社會中時常出現(xiàn)的事情,機器人的這些舉措不過是移植了人類社會中的形式而已,這表明對待異己者時要采取平等寬容的態(tài)度。否則就像《總有一天》結(jié)尾所暗示的,當機器人受到不公正的“虐待”時,它們也在幻想著“總有一天”可以進行反擊報復(fù)。
單以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論,阿西莫夫所描繪的機器人,其自身也表現(xiàn)出極大的不協(xié)調(diào)性:物質(zhì)技能高度發(fā)達,非人所能力及,但情感、精神、心靈方面則極度貧乏。當然,小說中的機器人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智慧和情感能力,但這些與其高超的技能相比自然微不足道。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小說即表明:人創(chuàng)造出了異己的存在物,同時又在努力區(qū)分自我與他者。當“人獸之別”不再成為問題時,或許新時代將要面臨的乃是“人機之別”——機器人的興起迫使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人”與“機器人”的界限。機器人的未來會怎樣發(fā)展變幻不定,但可以確定的事實是,一如阿西莫夫所言,“機器人正在改變這個世界,它將朝我們無法清楚預(yù)見的方向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