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斌
俗話說“水土養(yǎng)人”,城市之于學校的滋養(yǎng)也是如此。廈門自19世紀始開阜通商,接納四方,廈門大學(以下簡稱“廈大”)于此塑成了自由包容、浪漫文藝的氣質(zhì)。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概括這些氣質(zhì),我想是“精致”——廈大之精在于景美聲妙、氣質(zhì)卓然,廈大之致在于精神不息、自強不止。廈大和很多大學一樣稱得上是“歷史厚重、學術專精”,同時又比很多大學顯得生動和精致。
當建南鐘聲于夜晚敲響,圓月高懸于飛檐之上。石井宿舍區(qū)最高的那棟樓頂層的視野極好,往西可眺演武操場,往南可望白城海灘。視線游移,滿眼郁郁蒼蒼,嘉庚式建筑散落校園,斗拱飛檐,紅磚綠瓦,“最美校園”即是如此。
我想起我曾在搜索引擎里輸入“廈大”,跳出的第一個詞條是“最美校園”?!白蠲佬@”已然成為廈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標簽之一,可慕名而來的參觀者的相機只留得下石板路的古典、芙蓉湖的開闊、頌恩樓的氣勢,氤氳在廈園里屬于“南方之強”的聲、韻和神遠在相片之外。
:從白城波濤到南普陀晚鐘
白城濤聲屬于清晨——天色剛剛擦亮,南光食堂的第一鍋豆?jié){冒著熱氣,早課的鐘聲還沒有敲響,伴隨著鳥鳴的是海風送來的濤聲。白城的濤聲深沉,遇到芙蓉湖畔的晨讀聲便消散了。濤聲、南光、晨讀,在廈大,很多人的清晨與這些詞有關。
等到陽光從熹微變得熱烈,教室里也已坐滿了人。我在廈大的第一堂課,地點在群賢樓,記得那天我去得格外早,卻在樓群中迷了路。七點剛過,我經(jīng)過的每一間教室里都已經(jīng)坐了人,耳畔傳來的筆尖和紙頁間摩擦的簌簌聲連起我的過去和此后的三年。
沒有早課的時候能聽到東苑籃球場熱鬧起來的動靜。我剛?cè)雽W那一年,百年一遇的特大臺風肆虐了廈大一整晚,枯枝爛葉侵占了人行道和球場,第二天晨起時卻依然聽到樓下球場進球的歡呼聲。三家村廣場的熱鬧也從早上持續(xù)到晚上,吆喝聲似乎從未斷過。女生節(jié)當天這里豎起巨大的心愿墻,朋友曾抱著好奇心貼上了便簽,上面寫著希望每天都能收到陌生人的一句“晚安”,并留下了電話號碼。此后的七天里,她果然每天收到一句匿名的“晚安”。
每天的學習都是在圖書館的閉館音樂里結(jié)束的。天晴的時候,晚上十點半走出圖書館,頌恩樓的屋檐映襯著月亮,還能隱隱聽到從南普陀寺方向傳來鐘聲——渾厚中帶著篤定,恰好熨平在圖書館里待了一整天的疲憊。
從春到冬,木棉花“啪嗒”落了,蟬鳴聒噪了一整個夏天,南普陀寺的誦經(jīng)聲飄進圖書館,海風呼呼吹起裙角,而恰恰是這些飽滿而瑣碎的聲音在“985”“211”“雙一流”這些名詞的縫隙間填充起了廈大的生動。
廈大的木棉花,從四月一直開到五月
:學術之風源遠流長
校主陳嘉庚于《廈門大學校旨》里寫道:“本大學之主要目的,在研究一切現(xiàn)象之底蘊與功用,并闡發(fā)中國固有學藝之美質(zhì),使之融會貫通,成為一種最新最完善之文化?!?/p>
廈大自建校之初就著力延攬名家,培養(yǎng)學風。彼時廈大國學院聚集林語堂、魯迅、顧頡剛、臺靜農(nóng)等學界泰斗,提出“研究古學必得地質(zhì)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等作為參考”。此觀點在我國學術界獨樹一幟,備受矚目。
廈大內(nèi)遷長汀時期,薩本棟校長適時勢之需,創(chuàng)辦土木、機電、航空等院系,并在師資緊缺之際身兼數(shù)門課程的授課任務,以言傳身教塑造了廈大勤奮、樸實、嚴謹、和睦的學術風氣。廈大自此成為祖國東南地區(qū)的最高學府,被譽為“南方之強”。
1983年廈大成立新聞傳播系,率先以“傳播”冠名。數(shù)十年后的今天,廈大人秉前人之志,并將對學術和科研的追求延展至課堂之外、社團活動之中。廣告學社、新媒體學社、鳳凰花影社……在老師的指導下,專業(yè)社團為同學們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每年都有廈大學子的身影,鳳凰花影社出品的影片也受到海峽兩岸高校師生的好評。
近五年來,廈大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際科學技術獎等重要獎項,其學術力量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近百年來,廈大佇立于南方,為祖國教育立鏡一面、呼喊數(shù)聲,其聲繞梁,裊裊余音里回蕩著范仲淹先生千年前的長嘆:“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p>
九十七年前,陳嘉庚先生“賣掉大廈建廈大”,于戰(zhàn)亂年代力求在南方安放下一張書桌,從那時起,“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成為廈大的精神內(nèi)核。建于亂世的廈大從來都不是一所只懂得深埋于故紙堆里的大學:從羅揚才先生救亡圖存的吶喊,到薩本棟校長面臨戰(zhàn)火西遷校址堅持辦學的堅韌,紛亂的年代里,廈大一直以自強立于世。
近代以來,廈大人向善而不止。國難之際,盧嘉錫先生懷抱“科學救國”的熱忱,毅然回國任教于母校廈大。在每月工資“僅僅不到五美元”的艱難條件下,盧嘉錫先生投身科研,成績斐然——其論文《原子簇化合物的結(jié)構(gòu)化學》推動了國內(nèi)該領域的發(fā)展,他提出和建構(gòu)的設想和模型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和過渡金屬原子簇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而陳景潤先生致力于數(shù)學研究,廢寢忘食、目不窺園,甚至于疾病纏身時仍孜孜不倦,其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論貢獻引起國際數(shù)學界的轟動……翻開廈大校史,先生們艱苦卓絕的身影粲然于紙頁間。
廈大之神,自廈大先生們肇始。先生先生了百年,他們以自強演繹民族的正面,將堅韌化作渡人的船只。百年里,廈大先生們的故事凝鑄在每一座雕像里,傳誦在每一個課堂上,先生之風彌漫于廈園中,后生后知在此間。
上弦場
后記:青春從來都很難與具體的事物畫上等號,卻可以被某人某事某地承載。在廈大的這三年里,我曾騎著單車打著鈴在芙蓉隧道里飛馳而過,曾在跨年夜舞會牽過喜歡的人的手,曾為了考試在圖書館里坐上一整天,也曾抱著厚衣服在上弦場等過流星……無功無為卻逍遙自在,精彩且過癮。廈大包容,因此廈大學子能想一切可想,做所有可做;廈大自由,因此廈大學子思想開闊,生命熱烈。我們渴求知識,也向往天空,游走在象牙塔內(nèi)外,沒有人墨守成規(guī)。瀟灑而鮮活,或許這就是廈大給廈大人的青春烙下的最美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