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嶺
2018年11月11日,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在一戰(zhàn)紀念活動上說,民族主義不等于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是對愛國主義的背叛。此語被解釋為是懟特朗普總統(tǒng)“美國第一”信條的。特朗普感到在法國受到了慢待,回國后連發(fā)五個推特,對法國和馬克龍本人進行譏諷。
馬克龍總統(tǒng)屬于年輕一代政治家,是個“歐洲主義者”,他不滿特朗普對歐洲的“霸凌”做法,呼吁歐洲自強,不靠美國,建自己的軍隊。這種情緒不僅在法國,在其他歐洲國家也有。美國對歐洲也有抱怨,特別是特朗普,認為美國為歐洲做了這么多,卻得不到回報,故稱不能再為歐洲買單。不過,也不必擔心歐美會鬧翻,畢竟在諸多重大利益上,他們有著基本的認同。這里,我倒是更想對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問題談些想法。
就我的理解,民族主義(nationalism)主要是指基于對民族國家理念的一種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主義本身具有積極的意義,比如,以民族獨立、民族自治等來集聚族群力量,反對外來勢力的占領或控制等。不過,對于民族主義的理解一向存在分歧。據(jù)研究,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說法。有狹隘民族主義,有極端民族主義,前者往往打著民族獨立、自決、自治的旗號,力圖建立單一的民族國家,因此,往往會走上極端,從而成為極端民族主義;后者,即極端民族主義,往往鼓吹本民族至上,或推崇民族國家至上,削弱、損害他者的利益。馬克龍講話中所批評的民族主義,顯然是指那種只考慮自己利益、盲目排外的極端思潮和勢力的極端民族主義,也是指那種只顧本國利益而不惜損害他國利益的狹隘民族主義的做法。前者,在法國就有以勒龐為代表的極右勢力,而后者與特朗普的“美國第一”難脫干系,因為不管是狹隘民族主義還是極端民族主義,都會與整體國家利益背道而馳。
在當今時代,各種民族主義泛起,甚至盛行,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因此,民族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也很不相同。一般而言,受到壓迫容易產(chǎn)生抵抗性民族主義,感到失落則會產(chǎn)生仇恨性民族主義,有了成功容易產(chǎn)生歧視性民族主義,這些都會使民族主義走向極端方向。如今,在一些國家,民族主義的極端化表現(xiàn)為排外主義,不僅形成思潮,也形成社會運動,甚至結成很有影響的政治勢力。排外主義往往把國內(nèi)問題歸咎于外來移民、外來投資,甚至外來游客,故掀動民族仇恨,甚至搞暴力活動。一些媒體也興風作浪,用一些嚇人的預測蠱惑人心,激化民族仇恨,加深社會分裂。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間相互開放,商品、資本、人員相互流動已是常態(tài),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互鑒也是正道,已經(jīng)沒有所謂純凈的單一“民族國家”,也沒有孤立于世而能獨榮的國家。就像日本,原本被認為是單一民族國家,但如今的情況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非日裔入籍的人數(shù)在增加,為了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日本政府也在逐步放寬外國人在日就業(yè)的限制,再過一個時期,日本國的多民族特征就會顯現(xiàn)出來。事實上,在各國,大多數(shù)的國內(nèi)問題都與外來人口和外來貿(mào)易、投資沒什么關系,主要是國內(nèi)治理本身的問題。在此情況下,搞排外主義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加重,特別是會加大社會的分裂,提高社會經(jīng)濟運營的成本。
特朗普當選和執(zhí)政后就是把國內(nèi)問題與外來貿(mào)易、投資和人口聯(lián)系起來了,用“美國第一”來煽動公眾,實則是把孤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霸權主義混合在了一起。特別是對中國,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在貿(mào)易、技術等方面進行限制與遏制,試圖堵住中國崛起的路徑。這樣做,短期可能見些效,時間長了,對美國并非利好。美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美國,美國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美國,“剪不斷,理還亂”,許多問題只能通過協(xié)商談判逐步解決,欲速則不達。
在現(xiàn)實中,最危險的是政治人物利用民族主義作工具,用粉飾性的口號煽動公眾情緒,調(diào)動社會力量,對其極端做法提供支持。這樣做一則會助長極端社會情緒與勢力,導致社會分裂;二則會使政治方向偏離正軌,讓極端政策當?shù)馈?/p>
顯然,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這個不等式是有深刻含義的,盡管這句話從法國總統(tǒng)口里說出,但確有普遍性的現(xiàn)實意義。